隨著四川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全麵啟動,成都七中教育集團成立,師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等,成都七中麵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秉承嚴謹求實的辦學傳統,遵循“以教師和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在充分關注國際國內的教育改革動向的高起點上,在充分結合素質教育的宏觀背景的明確方向上,在充分考慮學生個體與整體的發展空間的寬闊視野上,以劉國偉為校長的成都七中現任領導班子,進一步提出了“主體更加積極,集體更為和諧,個體顯現特長”的“新三體”教育主張。“新三體”教育主張豐富和完善了“三體”教育思想的內涵,是新形勢下成都七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行動指南。“新三體”將“主體更加積極”擺在了首位,充分凸顯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喚起自醒,培養自律,促進自悟,使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成為自覺奮進的人。“集體更為和諧”既指整個教師集體的相互協調,分工協作;又指學生集體的比學趕幫,團結進取;更指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同創設和諧的教育合力。“個體顯現特長”是充分考慮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於不同稟賦和潛能的學生為他們創設可供選擇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能向著不同的個性特長發展,為“各個成才”打好素質基礎,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同時,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實踐,探索方法,增長才幹,達到專業化發展。
對一所學校來說,一套先進科學的辦學理念是指導教育教學行為與管理經營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與原則,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是學校一切行為的邏輯起點。它遠遠超過師資、生源、組織結構等要素。一所學校,如果校長、教師、學生能擁有一個共存性很大的道德價值觀念,那麼,一所學校也就有了紀律約束和行政管理所達不到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層麵的高度的集體認同感。成都七巾一直秉承著開放、科學的教育理念,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斷吸收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成都七中的“三體”教育思想必將因時應勢,博采眾長,在發展中得以完善,在完善中得以更好地發展。
四、“兩課一育”——構建最適宜學生發展的課程模式與學校文化
成都七中的“三體”教育思想和模式是一個由指導思想、辦學原則、實際操作構成的係統。著眼點放在“整體發展”,它既是教育的範圍,又是教育的內容;立足點是“個體成才”,它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則是教育的途徑和基本方法。“三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重在發展”。實踐“三體”教育思想的重點是實施“兩課一育”,即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研究、德育實效性。
(一)構建最適宜學生發展的成都七中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課程結構改革既是成都七中“三體”教育恩想和辦學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三體”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七中以“三體”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教育基本理論,圍繞成都七中學生素質培養目標,在課程改革探索中,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製宜地開發學校課程,形成了具有成都七中特色的課程結構模式。
在20世紀80年代,成都七中大膽變革課程結構,將必修課和選修課、勞動技術課的比例確定為2:1,形成了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的課程體製。必修課都安排在上午,選修課和勞動技能課以及自習課安排在下午。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或者是到圖書館去上自習。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而且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在三十多年不斷的實踐中,成都七中確立了具有成都七中特色的,能促進不同類型學生發展的課程結構體係—一“以必修課為主,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主,學科課堂教學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層分類推進”,最終形成了以學科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校內課外活動實踐教學為主的實踐教學體係。
具體操作示意圖如下:
分層推進、分類學習指導的多層次教學體製,使具有不同個性特長、不同發展方向和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有選擇學習的機會和條件。這一以提高學生全麵素質為核心的課程結構模式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和全麵發展的原則,體現了素質教育統一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素質教育弘揚主體性的原則。
(二)運行多樣化課程,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目前,成都七中有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學生科協四大學生組織;有兩報(《成都七中報》、《成都七中心理報》)、四刊《朝花》、《未來夢》、《new bable》、《墨池微瀾》)、兩台(學生電視台、學生廣播電台),有三十多個學生社團,八十多門選修課和活動課,為學生成才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豐富多樣的選擇空間。
1.豐富多彩的選修課與活動課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保證學生的全麵發展的同時,要側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成都七中校長劉國偉認為: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一定要喚醒學生的獨特性。在學習中,學生是探索者、思考者、研究者,在興趣和樂趣的驅使下,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隻有豐富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從1985年開始,成都七中開始開設選修課,當時開設了近二十門的選修課。經過不斷積累不斷探索,迄今為止,成都七中的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加起來有八十多門,涵蓋了文學、外語、物理、經濟、曆史、心理、音樂、法律、國學等多個方麵。學生在麵對多樣的選修課和課外活動時,有足夠的選擇權利,而且完全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成都七中對選修課的開設,要求相當嚴格。每門選修課都要確定備課組長,由老師編訂大綱和教材內容,再通過審核,才可以開班授課。
成都七中的選修課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曆史、地理、政治、計算機等各個學科,並且每個科目下麵還分為幾個小的學習板塊。這樣的選修課設計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他們的興趣點,建立了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反過來他們的知識與能力會用到必修課的學習上。這就是為什麼成都七中的學生不僅全麵發展個性突出,而且高考成績也很出類拔萃。
七中的課外活動課分為學科、科技、藝術體育和社團活動四類,活動小組常年保持在40個左右。
課外活動課是支撐成都七中課程結構的三大板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課堂教學的豐富和補充。如此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由於成都七中把課外活動看成“三體”教育巾重要的一環,所以管理上很重視,由一名副校長分工負責,課外活動課排人課表。成都七中對輔導員隊伍的素質也很重視,除從本校聘請一部分教師外,還從科學院分院及各大專院校、省作協、峨影樂團、省人民藝術劇院等單位聘請,一批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擔任成都七中第二課堂的顧問或兼職輔導員。70%以上的學生都被吸引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去了,他們的個性特長在迷人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發展。成都七中由此培養了一大批學科尖子和文娛、體育、社團活動的優秀人才。
參加文學社的同學,每周都有老師為他們開設文學講座。他們還有機會見到他們崇拜的作家、詩人,並得到他們的指點。想圓作家夢嗎?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成都七中有自己的文學校刊一一《朝花》。這是一本印刷和裝幀都比較精美的刊物。刊名是冰心先生在北京為孩子們題寫的。《朝花》每年出4期,截至2010年已出版128期。1993年初二學生濮京京的科幻文章《真實的桃花源》被初選人張誌公先生主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成都七中還有一個能讓學生施展才華的地方——“成都七中學生電視台”。成都七中人都有機會上鏡頭,在學校閉路電視的熒屏上一展風采。電視節目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課外活動小組——電視製作組。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電視節目的采編、製作。每周四下午課前的20分鍾是電視台節目向全校固定播放的時間。
課外活動課還培養出一批醉心科學試驗的“小科學家”來。1990年12月,《成都環保》雜誌刊出一篇文章——《城市生活有機垃圾處理初探》,這是微生物小組幾個月艱苦勞動的成果。他們調查了成都垃圾分布及成分特點後,用簡陋的儀器通過“直接厭氧”及“好氧一厭氧”兩種不同的方法對兩組垃圾樣品進行發酵處理,連續觀察了整整一個月。他們每天忠實地記錄實驗數據,最後繪出了“發酵產氣曲線”,寫出了環保科研論文。這項科研活動獲成都市首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一等獎。,由於課外活動成績突出,成都七中1988年受到國家教委表彰,被評為“全國課外科技活動先進單位”,1992年又受到團中央的表彰。課外教育活動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情況被錄製成電視教學片.1991年和1992年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多次播放。成都七中改革傳統課程結構,開設選修課和活動課後,學生素質明顯提高,這從學生獲獎情況中也能反映出來。以近四年為例,成都七中獲獎者就達1766人次,平均每年有400多人次獲獎。其中獲國際和國家級獎70人次,省級獎583人次,市級獎111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