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國的“伊頓公學”——福州第一中學篇(3 / 3)

朱鼎豐任福州第一中學校長期間,正是福州第一中學師生開始接觸奧賽的初始階段。1988年,福州第一中學第一次派選手參加物理學科的奧賽,但是沒有拿到金牌。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福州第一中學獲得了校史上第一塊化學奧賽金牌,在全校師生為之歡欣鼓舞之際,朱校長卻寫了一篇對奧賽金牌異議的文章,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別讓奧賽培養出傷殘人員。朱校長說,他之所以將這篇文章放在福州第一中學奪得金牌之後來發表,是因為不想落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話柄,但他確實沒覺得奧賽就能培養出人才來,奧賽隻是一種獲得獎勵的名分,那些為了拿金牌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單科獨進、忽視了全麵發展的學生,是基礎教育的缺陷。

(六)讓學生既有內涵又要大氣

福州第一中學現任李迅校長強調中學的教育應該著力培養孩子的品質與個性。他結合福州第一中學的傳統育人理念,以及在近兩百年發展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歸納出能適應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所需要人才的品質特征,即具備“國家責任、獨立人格、學會學習、健體怡情、服務意識、國際視野、實踐能力、自立自治”這八方麵的品質與能力,由此李迅校長提出“福州第一中學育人宗旨的八大支柱”。他還提出要豐富學校“三M”校標的傳統內涵,用“moral,modesty,multiplicity(即道德、謙遜、多樣化)”新“三M”充實校標的內涵,以強調學生品質與個性的綜合發展。他把學生的這種個性歸為銳氣、靈氣和霸氣,稱之為“大氣”,他說,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就要呈現出大氣的品質與個性。

在福州第一中學,學生不是走一條專學的窄路,學校的教育不是讓他們把鑽研的對象局限於幾本課本。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在校園中的每時每刻都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事一物,大膽地質疑,勇敢地發問,不懈地追求探索一切他們覺得富有意義的事或物,這才是真正的大氣。他們可以對林覺民的“中國危殆至此,男兒死耳,奈何效新亭對泣耶?”中的“新亭”一詞表示不解,並引發熱烈討論;他們也可以因好奇於米缸中殘留的碎米,引發對生物科學的濃厚興趣,並以“儲藏物害蟎的生物防治”為研究課題一舉奪得ISEF大賽獎;他們還可以在高考前照常參加各類課餘活動,高三的排球聯賽隊長可以在寓學於樂中考上複旦大學,物理競賽全省第一名的獲得者亦能夠輕鬆自如地在省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演奏《黃河大合唱協奏曲》……這樣的學生才稱得上足夠的大氣,他們的個性是多麵的、綜合的、適應這個豐富多彩的社會的。

李迅校長認為,如何培養這種大氣的、多麵發展的學生,關鍵在於學校想培養什麼樣的人。福州第一中學要培養的是“心術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時務、講求實用”的學生,未來社會需要的絕不是僅有文化知識的人,僅僅會學習的人並不缺乏,而是需要素質全麵、特長突出、有智慧、有綜合能力的人。為此,學校要補足絕大多數學生的缺失,為他們搭建平台、創造機會讓學生去鍛煉。

在為學生搭建鍛煉的平台上,福州第一中學從來都不吝嗇:

(1)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李迅校長始終強調,學生是充滿個性化的個體,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是一條獨具特色的路。作為一所名校,要能不斷地為學生成長搭橋鋪路,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平台、創設展示學生各方麵才華的平台,讓他們在陽光下快樂地成長。他希望學生在三年的時間裏能把高中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或能在國際國內科技創新大賽中閃閃發光,或能在頗具福州一中特色的“閃光地平線”益智活動中嶄露頭角I或能在籃球、足球、排球的段賽中展現自我,或能在各具特色的社團中找到自己的舞台,或能在高峰閱讀中感悟學海無涯,或能在英文原版圖書裏感受世界之大。

在教育理念的積極引導的同步,李迅校長為學校的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持,他為這些學生個性化的成長成才之路求多方支持,設立了各式各樣的獎、助學金項目,既有鼓勵學業優秀的“三牧之星”獎學金,也有為學有專長的學生提供的“華昆”獎學金;既有獎勵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的“泰禾”獎學金,也有用於資助赴香港地區完成大學學業的宋慶齡基金會的“致遠助學基金”;還有為解決寒門學子的學習生活而設的“福州第一中學專項助學金”,校友支持的“三牧校友獎、助學金”,“48春”校友助學金,“福州第一中學86屆同學會助學金”等。

(2)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光靠一種形象思維去理解課本上傳授的科學知識,是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成效的。隻有通過動手,親身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科學性的思考能力,才能激發他們創造的靈感。對於學生的社會實踐,李迅校長堅持要學生去兩個極端:高新科技聚集區和偏遠農村或礦區。福州第一中學是目前全省唯一組織學生赴外地進行社會實踐的學校。學校組織高二理科生去水口發電廠、火力發電廠、汽車廠、玻璃廠、染織廠等現代企業進行社會實踐,開闊視野,了解先進、科學的生產工藝與流程。

此外,學校的通用技術課程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一個教學亮點。福州第一中學與福州大學機電工程實踐中心開展合作教學是一種探索有效的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創舉。福州第一中學充分發揮身處大學城的地緣優勢,利用福州大學機電實踐中心的資源優勢,接受福州大學機電實踐中心專業教師的指導。在通用技術課上,學生們嚐試做焊工、鉗工、車工,使用數控車床、線切割,做強電實驗等,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實驗平台,獨立動手,用自己設計的方案和製作的工件作為課堂成果的檢驗,這極大促進了學生對自我潛能的開發。

(3)搭建國際交際平台福州第一中學的教育非常重視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參加一些國際性的交流活動。學校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目的,給學生提供了四條途徑。

第一是學校間的友好交流。學校組織了學生赴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與德國霍何瓦爾德中學建立了友好關係,雙方互派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費用由接待校方承擔。讓學生認真地觸摸、感受德國的思想、藝術、曆史、文化和工業水平,這對學生的成長、世界觀的培養都是大有裨益的,使學生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觸動心靈的東西。

第二是政府組織的訪問團,如“展望未來亞洲青少年夏令營”、“21世紀東亞青少年大交流計劃”等。學校每年都各派10名左右的學生赴日本、韓國交流訪問。

第三是國際論壇,如英國國際學生峰會、日內瓦世界氣象峰會、倫敦國際青年科學論壇等。舉英國國際學生峰會為例,主辦方是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和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他們之所以把機會留給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看重的正是近幾年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的優異表現。

第四是組織學生參加競賽,如數、理、化、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以及各種區域性賽事。最近,四名學生代表福州第一中學參加了由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舉辦的“足球管理者——足球管理團隊挑戰賽”。這是一場虛擬的英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管理者的比賽,他們要為球隊今後的發展和成功製訂計劃,要就選擇球衣的讚助商、主場的改造和簽約新球員做出決定,還要創設情景,提交一份關於安排球隊來中國進行訪問賽的商業提案等。此外,還有加拿大的商業模擬競賽,它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巾小企業的運行方式歸為八大環節,由學生組隊參加這八大環節的商業運營競賽,在模擬運營中,學生要考慮成本投資、企業策略、公司盈利等。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商業課程充分考察了學生對國際商業行為的理解能力,給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

在李迅校長的教育理念裏,人才的開發不似探礦、掘井、采運,而是每塊心田都有多種儲藏不等的礦源,且隨采隨生,越采越富,從不枯竭,永無極限。所以,沒有麵向全體的目光,因材施教不過就是形不成規模的“英才教育”;沒有一個因材施教的精心培育,麵向全體不過是空談虛設的海市蜃樓。

四、福州第一中學啟示錄

當前中國的基礎教育,過多地看到考試成績、競賽成績,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研究學問的方法的教育。如果隻把孩子教成讀書的工具那真是教育的悲哀。

學生不應是老師跟在後麵逼他讀書,而是周圍的文化底蘊、辦學理念和良好的氛圍自然而然地會讓他奮發上進。

評判一所學校是否為名校,不是看它驕人的成績,也不是看它輝煌的建築,而是看每位師生臉上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