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國的“伊頓公學”——福州第一中學篇(2 / 3)

(三)朱鼎豐:我的4次失敗改革

朱鼎豐,1983-1999年任福州第一中學校長,特級教師,曾被評為福建省科技管理專家部級勞模。

朱鼎豐認為他在任校長期間有過4次失敗的教育改革。“有人說我們是理想主義者。人是不能沒有理想的,但是變成理想主義者,是不是因為我們離現實太遠了?也有人說我們是堂吉訶德,但是我們不是,堂吉訶德是為了恢複舊的騎士製度而戰,我們足向前看,而且事實證明我們的做法是對的,為什麼做不成?”10多年後,這位退休的前校長仍然不平,仍舊無奈。他以改革來對抗高考,而對於高考,朱校長用了四個字:又愛又恨。

朱校長說,十年“文革”,高考停止,國家的人才培養明顯出現斷層。1977年恢複高考,大家是極端地歡欣鼓舞。一直到現在,高考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唯一公平合理的選取人才的辦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又確實限製了人才的培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又被高考所禁錮。高考有它的不合理性,非改不可,但隻能慢慢地改。

福州第一中學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兩難的境地中一直進行探索,采取了許多改革的措施,那些在十幾二十年前進行不下去的改革措施,這幾年逐個成了教育部門重點扶持的改革新方向。

1.第一個吃選修課的“螃蟹”

1983年,中學改革,初、高中從兩年製改成三年製。早在這之前,福州第一中學的老師就為迎接這個改革進行準備。他們認為,兩年製時,一年半上新課,半年複習,學生高考就可以取得好成績了,改成三年製後,有了更多的時間,應該好好利用,不要都浪費在高考一輪又一輪的複習上。

1983年9月,福州第一中學開設了選修課。他們把必修課全部安排在上午,下午上選修課及課外活動課。在中學開設選修課,當時全國還沒有哪個中學這樣做過。朱校長回憶說,當時開了科學發展史等十幾門選修課,每天下午還有各種講座,光講座的海報都貼滿了校園的布告欄。這些課是老師們經過一年時間精心準備的,很精彩,學生們的熱情都很高,一到下午可以說整個校園都沸騰了。

周日學校開家長會,聽取家長的意見。不出所料,許多家長不理解,意見很尖銳。家長們擔心這樣“折騰”,會不會誤了高考。有的家長一直待到12點還不肯離開校園,一定要麵見校長討個說法。這樣,全國中學的第一個選修課改革在家長的壓力下,剛剛出生一個星期就夭折了。當前正在中小學校中進行的課改精神倒是與福州第一中學當年的改革相一致,事實證明福州第一中學當年的改革方向是對的,隻是提前了二十幾年,讓家長無法接受。

2.與大學聯辦直通班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福州第一中學仍然在想盡辦法擺脫高考的緊箍咒。根據曆年的統計,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升人浙江大學後,表現相當優異,浙江大學很歡迎福州第一中學的學生。於是福州第一中學提出和浙江大學聯合辦一個直通班,這個班的學生可以擺脫高考的限製,按福州第一中學的理想方法來培養,高中畢業後,直升浙江大學。後來考慮到浙江大學距離較遠,交流不便,聯辦的學校就改成了福州大學。部分科目由福州大學的老師上課,入學後可以申請免修。直通班的學生畢業後,願意參加高考的就去考,不願意的就直升福州大學,專業任選,還有獎學金。這個措施得到了福建省教育廳的支持,可是卻遭到招生管理部門的反對,最後找了個理由——這不符合福州第一中學保送生隻有5%的規定,把這個有可能讓一部分學生擺脫高考控製的嚐試扼殺了。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4所中學就和高校建立了直通辦學製度,讓畢業生繞過高考直接升人大學。福州第一中學當年的夢想在上海實現了。

3.小學中學九年一貫製

中學、大學改革做不成,要不試試小學吧。20世紀90年代初,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當時已經風傳要取消初考了。然而取消初考,真的就能實行素質教育嗎?會不會讓學生放任自流,放鬆學習呢?為自己的生源考慮,也為了一種對教育的責任感,福州第一中學又提出和隔壁的實驗小學合並辦學,實行九年一貫製,重點抓好語、數、英三科工具科的學習,將基礎打牢,其他科目隻做一般了解,這樣分清主次,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騰出時間發揮自己的特長。可悲的是,這樣一種改革,競由於某些人擔心“實驗小學一年級招生會引起一些麻煩”而胎死腹中。而北京的景山學校1984年就開始實行九年一貫製,至今全國已有很多學校實行九年一貫製了。這真是讓朱校長欲說還休,無言以對。

4.音樂特長班

到了1993、1994年,福州第一中學的另一個改革——辦一個音樂特長班,但是沒能成功。福州第一中學計劃在初一招一個音樂特長班。老師們發現,學音樂的孩子往往更聰明,為了讓學音樂的孩子全麵發展,也為其他的孩子樹立榜樣,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點。可是相關的教育部門還是不批,理由同樣是經不起推敲的:已經有一所學校辦音樂特長班了,福州第一中學再辦,會搶了那所學校的生源。全市有多少學音樂的孩子,一個特長班就夠了嗎?況且福州第一中學願意在別的學校招完後再招,也不行。就這樣,這次小小的改革再次付諸東流。

在改革的過程中,盡管一次次地碰壁,福州第一中學還是在高考和素質教育之間頑強地尋找全麵發展的空間。他們改革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強調“雙基”.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再加一個“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就是要把知識的獲得、探索的過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和今天的課改理念完全一致,你不得不驚歎福州第一中學在教育改革上的先知先覺,也不得不惋惜作為改革先行者的種種無奈和苦楚。

(四)不拘一格的成才標準

陳君實,福州第一中學前任校長(1957--1960、1962-1966、19791983在任),被聯合國亞太教科文組織列為當代教育家。

“植基立本,成德達材”是福州第一中學的校訓。2007年5月福州第一中學迎來190周年校慶,走進這所百年老校位於大學城新校區的行政樓一層大廳,裏麵醒目地陳列著曆屆傑出校友的照片和成就說明,其中有院士、奧賽金牌獲得者、各行各業的精英……但如果你問這裏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算是成才?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並不是陳列在火廳裏的才算成才,成才是畢業後能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在任何崗位都能成為骨幹。如果你再問,哪些學生讓老師們印象深刻?他們多半會念叨起那些很活躍、很能玩的全麵發展的學生,而不是高考狀元或者某個學科競賽獲獎者。

福州第一中學的這種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源自於福州第一中學老校長陳君實,一直以來他被認為是福州第一中學的靈魂。20世紀80年代陳君實校長重回福州第一中學任教,當全體老師都在歡欣鼓舞地盼著老校長回來帶領福州第一中學重新奪回高考紅旗時,陳老校長卻在全校教職員工大會上讓老師們思考一個問題:21世紀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讓當時在座的老師們震撼不已,因為近30年前,陳老校長就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展望21世紀,教育必須進行全麵改革,21世紀需要的是有創造性的勞動者!”

對於什麼是成才,朱鼎豐校長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成才是能在某個部門起骨幹作用。1982年,他曾經在學校的校慶上表彰了一批福州第一中學的老校友,這些學生是上山下鄉的知青,“雖然他們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們都是從社會大學畢業的合格的人才。”朱校長說,在那個令人灰心喪氣、看不到光明和前途的歲月中,這些福州第一中學的校友滿床鋪都放著書,仍然堅持自學。後來他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這同樣是成才。

(五)別讓奧賽培養出傷殘人員

“其實我對奧賽是有看法的,尤其是現在,許多人像發瘋一樣衝著奧賽奔去,也似乎隻有國人才如此熱衷奧賽,為什麼我們不能紮實把基礎科學的水平提高,卻要去培養這麼多解題的機器呢?”朱鼎豐校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