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段文字,大家都沉默了。
“要讓學生意識到規範的重要性,教師首先應從更高的層麵去認識。”校領導認真地說。
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怎樣創造性地將它們落實到學生的行為中呢?學校改革常規的評比考核,推出了“十星”評比製度。
“十星”的名稱包含愛黨愛國星、遵紀守法星、尊敬師長星等。“十星”是對每個學生的基本要求,實際上是把《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的內容進行了歸類和細化。
在全國第三屆小公民道德建設創新成果展評中,莆田一中的“十星”評比榮獲一等獎。實踐使莆田一中的領導和老師們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這樣一種評價改革使我們在德育中更加注重過程、注重細節。學校就應該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培養學生的規範意識。
4.以創新激活德育
德育變革的難點,不在內容而在形式方法。怎樣以創新的德育載體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變說教為體驗,這考驗著教育者的智慧與靈性。
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了,怎樣對學生進行一次法律和生活常識教育呢?學校摒棄了說教和知識灌輸,而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在班主任的指點下,學生們自己策劃了一節別開生麵的主題班會。
通過學生自編自導的節目,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一個個頗具典型性的問題被提出來:碰到強買強賣,消費者如何維權?如何在商業欺詐中保護自己,理性消費?是否該為一元錢來打一場維權官司?
問題如何解決呢?主持人讓大家暢所欲言,所謂“真理不辯不明”,在各抒己見的爭論巾,盡管有的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但對於維權的方法和途徑,每個人無疑都有了充分而全麵的了解。
班會始終由學生唱主角,但教益之豐富和深刻,卻是一節法律常識課難以比擬的。在很多活動中,老師隻是提出參考意見,然後放手讓學生做。
有人說,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實際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需要教育者去激活。有時候,教育者雖然隱於幕後,但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卻是很必要的。在如今的莆田一中,教育者把更多精力轉向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
在這裏,學校既有嚴格的行為規範教育,又以這樣新穎活潑的活動讓學生揮灑個性才能。應該說,麵對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最明智的態度是引導而不是限製。
蘇霍姆林斯基說:“勞動是一種教育力量。一個人的和諧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一一所有這一切,隻有當他不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學生不屑勞動、不想勞動、不會勞動幾乎成為一種“時尚”,這種狀況,在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但是在莆田一中,義務勞動從來不用學校指令和攤派。因為早在十幾年前,學校就推出了一項“勞動卡”製度,勞動卡簡單明了,正麵是班級、姓名,要求每生每月必須勞動一次,打掃班級、宿舍、教學區道路、實驗樓、圖書館和學生食堂,清理垃圾雜物以及臨時發生的勞務等。學生參加勞動的情況,由總務處安排、政教處管理,在學生的“公益勞動卡”上簽字蓋章方為有效。由醫務室每天組織班級衛生委員進行評比,每周公布評比結果,對於勞動不認真、沒有完成規定任務的學生不予簽字蓋章,責令整改。
一張小小的學生勞動卡有兩大好處,其一,使學生校園勞動常態化、製度化、規範化,學校減少工勤人員的聘用,節約了開支;其二,不難想象,有愛勞動會勞動的行為,就會有吃苦耐勞的意誌,就會有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就會有責任感和創造性。莆田一中的“勞動卡”把改革與傳統相結合,使勞動成為一種習慣,賦予素質教育新的內涵:勞動不是一種懲罰,應該讓學生帶著輕鬆快樂的心情去勞動,但隻靠說教、沒有體驗,學生很難接受。
在莆田一中新校區,樹木大多是新栽種的。學生們為小樹編了號,掛上有成長格言的銘牌,並劃分了責任區,定期澆水和培土。畢業了,他們一致約定:20年以後回到母校,在樹下相聚,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與樹木相比,人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探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高考結束,學生們都會自覺地把校園打掃幹淨,把宿舍收拾整齊,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這樣一所校園,為什麼會讓畢業生如此懷念?毫無疑問,正是在這裏,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與技能,而且獲得了最有價值的生命養分,為走向幸福人生打下了最亮麗的底色!
四、莆田一中啟示錄——筆者手記
教育需要付出多少,也許唯有親曆才能體會。有誰知道,教育的每一個細節,都蘊藏著育人者無法衡量的智慧、創造和心血!而要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教育者心裏首先要有陽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照亮每一個角落的同時,讓自己更燦爛、更美好。因此莆田一中的德育實踐給予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啟示一:德育的製度要完備,條塊清晰。莆田一中始終把製度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做到規範化、科學化和信息化,管理出效益、出質量。所有責任主體都十分明了,即便加班至蘭更半夜,也必須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一年下來,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做得怎樣,由全校監督、評價、打分、公示,作為評優晉級的依據。
啟示二:德育實踐要重細節、重落實。“細節既是天使也是魔鬼”,這句話的意思是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關係大局。莆田一巾能把每一個看似煩瑣的細節做實做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或許是名校的共同品質。
啟示三:德育實踐要重學生自主管理。《基拙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是學生成長的必然要求。隻有賦予學生機會,才能讓他們發展出自主的能力”。針對高中生思想活躍、自主性和獨立性強的特點,莆田一中在德育實踐和教學中不僅教給學生學科知識,還注意發現每個學生的價值,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啟示四:德育實踐要重文化引領。文化是無形的,卻勝過任何一種力量,由內而外地敲擊著師生的心靈,從而開辟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在於文化,特色文化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有現代文化的浸潤。莆田一中的做法和很多名校一樣。讓勞動成為一種校園文化,讓體育活動成為一種校園品牌,讓校園建築成為一種育人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