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辦“優質加特色”學校育“素質加特長”學生——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篇(2 / 3)

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的首要任務便是管理好班級,而精神文明評比細則便是班主任的工作標準,班主任按各項細則管理學生紀律、班級衛生。在督導隊員評比過程中,各督導隊員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一旦查出違反學校規章的事項,在告知班主任後進行扣分,以此來督促班主任工作和學生們表現。對評比中存在的任何問題,班主任如有疑問,可向政治處谘詢,行政領導針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雙向了解,與班主任共同討論,對於那些經常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認真分析其行為,耐心勸導教育,避免學生產生過激心理,消除其心理障礙,形成解決方案,確保學生德育工作順利開展,並行共治。這樣能有效促進師生有機結合,共同管理學校。而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遵守學校紀律的同時,也教導同學們配合精神文明評比隊的工作,這也有利於督導隊精神文明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三方共同努力,促進學校的進步。

良好的校風校紀是學生們讀書學習的前提保障,有了幹淨整潔的環境,有了整齊劃一的規範才能讓同學們在讀書時免除幹擾,專心致誌。校督導隊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學校管理最基層的單位,通過衛生評比工作,他們將總務處衛生室的指令,落實到每個班級;課間評比製度又貫徹了教務處體育室“狠抓兩操”(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的指示,這些評比都將納入班級精神文明分數用以評定“月流動紅旗”。對於住宿生管理,由督導隊落實晨操、宿舍衛生、熄燈情況,是否使用高功率電器等,登記違規情況,將宿舍精神文明納入班級精神文明管理中;此外,學校各部門開展的各種文娛活動如演講比賽、校園歌手大賽等,都納入流動紅旗的評定,這樣,既能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在活動中培養起獨立自主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流動紅旗評比製度很好地調動了學校各個部門的運作,把各部門工作緊密聯係在一起,使學校整體運作形成良性循環。這些工作都有賴於這支嚴明之師來落實和評定,一方麵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德育管理,另一方麵也使同學們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健全人格。而督導隊員在工作中也學到了書上學不到的領導能力,以及與老師同學的溝通方法等,這些都將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有重要作用。

2.搭建有傳統的德育平台

幾十年以來,每到“五四”青年節,莆田一中都要舉行一項特殊的紀念活動——“五四”火炬接力跑。

5月4日清晨5時,全校近三千名師生準時集合。大家高擎著象征“五四”精神的火把,喊著響亮的口號,迎著朝陽出發。路線是事先設計好的,全程4千米,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體力和意誌的雙重考驗。

從這裏畢業的學生,都以參加過火炬接力跑為榮。著名人工智能專家蔡自興校友在給母校學生作報告時,就曾深情地說,莆田一中富有特色的體育活動,使他養成了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在剛剛跨過百年裏程碑的莆田一中,像這樣有著悠久傳統的育人活動,還有很多。一個世紀的積澱與探索,使學校在珍視傳統的同時,堅定了以德育為根本、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的前進方向。

傳統是一所學校的財富。其價值就在於啟示我們去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使之在當下發揮作用,成為校園文化的有機部分。

莆田一中保持著一項“全國之最”。他們的校運會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舉辦。近年來,無論如何困難,一年兩屆的校運會都是雷打不動的,至今已辦122屆。在第100屆校運會舉行時,國家體委還特地派人出席,以示鼓勵。

有了這樣的光榮傳統,學校的體育活動全麵開花,學校男子籃球隊已連續四屆蟬聯省冠軍。

更重要的是,校運會就像學生們的節日,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收獲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誌和彌足珍貴的同窗之誼、師生之情,比賽以外的意義遠大於比賽本身,學校一直將體育作為一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傳統是學校的財富,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活動逐漸積澱成校園品牌。在這樣的傳統背後,無一不體現出一種執著,一種深愛。怎樣讓傳統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發揮出育人的力量,是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直努力的。

2003年,學校新校區落成。麵對新的硬件,學校首先考慮營造一個濃鬱的育人文化氛圍。被稱為“太空材料之母”的傑出科學家林蘭英是莆田一中校友,當時學校聽說,始建於明代的林家故居可能因市政建設而遭到破壞。學校立即聯係把林家故居整體平移到莆田一中校園裏,由學校維護。如今,林蘭英故居靜靜地安放於校園西北角,成為學校乃至全市的德育基地。

而在校門兩側,以家鄉文化名人——鄭樵和南宋愛國詞人劉克莊命名的主題公園,也已落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隻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以校園建築為載體,通過名人精神的熏陶,學生體會到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堅強品質,他們成為名人的追隨者和傳承者,譜寫著莆田一中明日燦爛的校史。

3.寓規範於細節中

德育從來不乏目標與規範,但問題在於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行為細節?兩者的脫節,使教育常流於空談,也使學生知行相背離。

在莆田一中曾有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台灣的慈善家李太太,長期資助莆田一中的貧困生。她無意中說起,有個考上大學的學生曾受到她很多照顧,但讓她有些難過的是,自始至終,這個學生都沒有說一聲“謝謝”。

這引起了教師們的深思:是學生在道德上出了問題嗎?他們可是我們眼中的“優秀學生”啊!

不是學生不感恩,而是他們不懂或沒有意識到該怎麼做。

怎樣才算為學生一生負責呢?首先要從行為細節人手,讓他們懂得做人最基本的規則。在莆田一中,在各項評比細則中,從學習習慣培養,到物品擺放,都有詳細規定。

多年來,莆田一中以嚴格而近乎瑣屑的細節管理而出名。一位年輕班主任在評比檢查中被扣分,委屈地到德育處質問:“我班宿舍的燈是滅的,沒有浪費用電,為什麼還扣了一分?”宿舍管理老師不慌不忙地說:“燈是滅的沒錯,但那是因為宿舍樓統一斷電,而你們的電燈開關卻沒有關。這才是扣分的真正原因。”

為此,一些人一度不理解,認為學校觀念太陳舊,一位班主任甚至對學生這樣說:“你們隻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方麵我不計較。將來你們要成了大科學家,這些小事自然有人做。”

在一次班主任例會上,學校領導把一份剪報發給大家。剪報很短,是一位老師的懺悔文字:他的一位“高足”到國外留學,突然有一天,傳來在車禍中身亡的噩耗。事故的原因很簡單,這個學生闖了紅燈。老師痛心地說,我們的教育,恰恰是忽略了看似不重要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