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讓陽光灑滿校園——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篇(3 / 3)

幾年來,社區輔導員為學校提供了五百多名學生的德育評價材料,走訪了兩百多個家庭,調解了三十多宗糾紛,使十幾對已經離散和即將離散的父母重新和好,挽救和轉變了:十多個違規、違紀的學生,實現了學校與家庭、社區聯手,共塑學生美好心靈的願望。

(三)從教師自身做起——讓老師與學生共同陽光

在陽光教育實踐中,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打出了一句口號:“用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這句口號既是實踐陽光教育的必要前提,又與新課程提倡的“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一脈相承。

教師與學生共同陽光,關鍵在教師。幾年來,學校的教師團隊,經過陽光教育的修煉,除了具有一般教師的基本屬性外,大多數老師還增添了三種特質,這就是大愛、大智與大氣。

1.以生為本,彰顯大愛

師愛,可表現為多個層麵和多種要求。對一部分聽話的、成績好的、有特殊關係的學生施之以愛,作為一般教師皆可做到,這種愛隻是一種常態的、有限的和狹隘的愛。學校提倡的師愛,是要像陽光那樣溫暖、普惠、公正與永恒,學校的老師們把這種愛稱之為“大愛”。

踐行“大愛”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每年的開學典禮,學校都要為幾位特困學生送書包、書籍,這已形成慣例。2005屆雙腿殘疾且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王焱同學曾在日記中寫道:“七月,小學畢業的我應該到二十五中上初中了。我拒絕上學,我不需要憐憫的眼光。後來,老師來到家裏接我上學了,同學來了,校長也來了。看著這些友善的麵孔,我去看看吧!……期中評比中,我被評為積極上進的陽光少年。我開始喜歡去學校了……”位於一樓並且離廁所很近的這間特殊的“陽光教室”,是二十五中的領導們特意為王焱同學安排的,班主任又特意為他安排了一個特別的座位,為著當初一句“這個學生我們收”的許諾,學校三年如一日,幾十位師生手牽手,肩並肩,一起幫扶,讓乇焱同學擁有了一段難忘的求學時光。

魏紅英老師是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優秀班主任,也是孩子們心中的最愛。學生春遊、秋遊,她悉心照料每一個孩子;學生參觀博物館、看電影,她為特困生掏錢。她不歧視班裏的任何一個學生,在行為偏差生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她班上有個學生叫陳曉明,經常遲到,上課瘋鬧,不服科任老師的教育。有一次,魏老師注意到一個令她心有觸動的細節,孩子癡癡地望著幾位升旗手在那升國旗,眼中流露出異常羨慕的神情。魏老師隨後找他談心,鼓勵他隻要改正上課遲到、瘋鬧的不良習慣,就為他爭取到擔任升旗手的機會,孩子驚喜地答應了。此後,他果真改正了缺點,當上了升旗手,學期末還拿到了陽光少年進步獎證書。就是這顆曾經紮眼的“星星”,魏老師讓他變成了校級“明星”。

維護尊嚴,寬容過失,溫馨施教,彰顯了師愛新境界。就這樣,一雙雙援助的手、一顆顆溫暖的心、一張張微笑的臉,把一個個學子尤其是經濟困難、學習落伍、思想開岔及身體殘疾的學子的心留住,把他們的信心和幹勁鼓足,使他們沒有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2.夯實功力,追求大智

功底、學養,能安身立命,學校在抓師德建設的同時,充分整合校內外教師教育資源,加大了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力度。

一是依托大專院校,更新、拓展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知識領域。我們特聘了武漢大學程斯輝教授、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譚細龍教授及省、市教科研機構的專家二十餘人為學校師資培訓專家。

二是依托學校名師,擴大優秀教師麵。由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名師招收徒弟或吸納優秀教師,抱團組成骨幹小分隊,常年活躍於課堂,采取現場示範、研課磨課、校際交流、學術沙龍等形式,為一線教師解決新課改中遭遇的諸多疑點、難點和困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是依托教研(備課)組長、骨幹教師,提高教學技藝。主要是將學校教學中累積而成的共性問題、焦點問題和熱點問題,經過篩選、轉化、提煉成校本培訓資源,通過“教師沙龍”等途徑,使之內化為老師們的“草根心得”,進而化作課堂行為,使得長期困擾於學校課改的“理論高位”與“實踐低位”這一“落差”難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四是依托各級科研課題,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近幾年,學校先後承擔的國家級及省、市級教科研課題就有4項,尤其是教育部的“區域性教師專業化發展有效性研究”課題,學校連續5年參加其年會,所提交的課題階段性成果均獲一等獎。

學校的這一係列的舉措,為老師們向研究型人才的跨越提供了發展平台。徐玉華老師是一位從教15年的優秀語文教師,麵對新理念、新教材、新要求,徐老師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先後啃下了30餘部課改論著。熒屏、鼠標,明月、清風,陪伴她寫下了十餘萬字的讀書心得。一身書香,滿腹文章,徐老師在科研領域裏小有成就,曾於2009年4月在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年會上,與同事一道,代表湖北省現場展示“打造魅力課堂,師生共同精彩”,該成果獲年會一等獎。

譚文進老師是湖北省數學骨幹教師,武昌區中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她密切跟蹤當代科學技術及文化領域的最新成果,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保持很好的適應性,特別是對課堂分層教學的研究有獨到之處,近年來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二十餘篇。譚老師博采眾長,精選習作,及時練習,及時反饋,不拚時間拚效率,不拚題量拚質量。幾度寒暑,她已成為學校數學教研組的中堅力量,所教的班成了眾多學生和家長共同向往的班級。

操守第一,學養為重,使學校的老師發生了質的飛躍。近幾年,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教師在省級以上正式教育雜誌發表文章200餘篇,有30多位教師分別被評為武漢市和武昌區學科帶頭人,這個人數在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3.力戒浮躁,育養大氣

麵對當下社會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以及職業倦怠,如果老師沒有陽光的心態,陽光教育也隻能流於形式。2009年教師節,學校曆史教師汪長忠老師接待了回母校看望恩師的大學生,一位大學生告訴他自己已考上了老師當年就讀的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係,決意學成後回母校當一名曆史教師。汪老師的眼睛濕潤了,她沒有想到自己競在不經意間對學生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她對學生說:“當教師要守得住清貧,尤其是做一位當下不太受重視的曆史老師,你真的想好了嗎?”學生反問道:“老師,你呢?你不是一樣活得很開心、很知足嗎?”的確,學校的老師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其風度都如陽光那樣“大氣”——誌存高遠,潛心育人,淡泊名利,豁達開朗。

大氣,是一種人格魅力,是內心世界的外觀表現,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對外散發的一種無形力量,不可以與生俱來。為了育養這種“大氣”,學校比較重視為老師們心靈加油,開展了快樂閱讀、文化尋根、擁抱健康等人文活動,成立了戲曲社、瑜伽社、太極社等健身小組。

教育是寂寞的事業。憑借這種“大氣”,學校的老師大都在寂寞中走出了美麗人生。英語組教研組長陳愛玲老師就是這樣的代表。陳老師身患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常使她夜不能寐,但講台上她總是那麼神采飛揚,全身心投入,帶出一批批優秀的學子,收獲了一位陽光教師永遠的快樂。林曉紅老師,父母都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教授,她完全有條件去謀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可她卻執著地留在了這所普通的單設初中。麵對日新月異的教改領域,林老師躊躇滿誌,對《為了每一個孩子》、《走進新課程》、《現代教育論》以及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名家名篇新解》等30餘部課改論著和專業經典作了廣泛涉獵。林老師不僅在語文教學的天地裏遊刃有餘,而且在科研領域裏收獲頗豐。近5年,她撰寫的教學論文獲得省部級、市級一、二等獎就有1 0餘篇,還被特邀參與相關教輔資料的編寫工作。像陳老師、林老師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不跟顯貴的行業攀比,潛心教書,靜心育人,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

有人說,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是骨幹教師成長的搖籃,這話也不為過,它是學校老師美麗人生的另一種寫照。近5年,區教育局先後在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提拔了9名中層幹部赴其他學校擔任副校長或副書記職務。心係學校發展、積極上進的老師也不少,學校幾名骨幹教師謝絕一些名校及省級示範高中向他們伸出的橄欖枝,一位名師三次放棄某省級示範學校的邀請,為的是“留在二十五中,為陽光教育做點事”。人品與學品俱佳的陽光教師群體是學校創建陽光教育品牌的寶貴資源。

四、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啟示錄——筆者手記

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的發展經曆了數十年的坎坷曆程,但學校在追求先進教育理念的道路上卻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學校在教學評價體係、課程體係、教師培訓體係上創新,提出了全新的陽光教育理念。在評價管理體係上突破,主要體現在以更全麵的眼光來評價學生,麵向全體學生,麵向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麵,麵向學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將舊的“三好”變成新的“三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來評價學生,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評價語也改變以前權威式的、認證式的風格,將評語的最根本出發點轉向學生,即考慮到學生的主官感受,以更親近、溫和、帶有鼓勵性的語句來激勵學生。評價體係中還強調學生自我的監督管理,通過對學生自我監控能力的培養,達到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體性。課程體係創新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生活化、精煉化,渠道多元、新穎。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麵以學生生活為教學資源,德育從遙不可及變得貼近生活,其作用猶如春天細雨潤物無聲,學校突破傳統課程概念的限製,將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區中來,給學生營造了全新的教育氛圍,使得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持續化。學校的課堂教學還摒棄了以往的過分追求課堂教學豐富化、複雜化的做法,強調課堂的簡約、精煉,真正把握課堂教學的實質,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陽光教育體係的創立離不開學校一批有著自己的教育夢想、有著鍥而不舍追求精神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師與學生共同陽光”體現了教師既是陽光教育體係的倡導者、創立者,也是這個體係的培養對象,學校教師經過陽光教育的修煉增添了大愛、大智與大氣這三種氣質,他們又帶著這種精神去實踐陽光教育,這樣一種良性的循環正是學校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推動學校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