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讓陽光灑滿校園——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篇(2 / 3)

2.在評價用語方麵,由傳統向生本轉變

對學生的評價涉及麵很廣,評語就是其中之一。學校要求老師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期中、期末的評價用語中,摒棄模式化、刻板的評價用語,提倡柔性化的“陽光評語”。

“陽光評語"的基本特點是寬恕溫馨,委婉含蓄,激勵為主,褒貶適中。學校班主任在這方麵的工作就頗有開創性。這是嚴容老師為班上一名名叫朱瑤的調皮的學生寫的評語節選:“你長得虎頭虎腦,一幅機靈的樣子。我知道你是一個很難得的聰明的學生,正因為你聰明,你才能不斷想出一些玩的新花樣,活躍著我們身邊的氣氛,也曾因不分時間、場合而影響同學正常的學習和休息。”寥寥數語,我們可以看出嚴容老師評語中委婉含蓄、柔中帶剛的育人良苦用心。

再看看劉豔老師對學生陸洋的評價:“你是一本書,我正在讀,也很愛讀。真的很喜歡你寫的日記,因為你的睿智、詼諧,才華、靈氣與光明通透俱湧流其間。你,小小年紀就已然形成自己獨具魅力的語言風格,出手就是漂亮成型的好文章。當你靈感來襲,幾堂課的功夫就寫成洋洋灑灑數千字的《伯牙鼓琴'、《晏子使楚》等劇本時,我心中徒留驚歎、敬佩與羨慕……”字詞識冷暖,語言傳涼熱。這些陽光評語,用詩一般的語言記錄了每一位學生成長中閃光的細節,給了孩子們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勵。

學校還把評價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征集了大家喜愛又富有個性的評價用語近千條,經過篩選、提純等加工之後,形成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陽光用語五十條》。學校又相繼開發了陽光教師評價、陽光教學評價、陽光班集體評價、陽光班主任評價及陽光家長評價用語等,對老師和學生都起到了較大的鞭策和激勵作用。

3.在評價時段方麵,由階段式向梯緩式轉變

傳統的“三好學生”評價,其操作時段、程序乃至方法都是比較單一的,往往在每學期末通過投票解決,或由教師一錘定音,給學生預留的發展空間極小,獲此榮譽的也基本上都是班裏的那些老麵孔。“陽光少年”評價的時段、程序和方法則具有梯級性和多樣性。

首先,個人中報。采取學期初或學期中由學生個人申報的辦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自我設計成長方案,自主申報本學年爭取達到的“陽光少年”目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且有助於學生從一個個小目標向大目標邁進,體現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及自我教育的作用。

其次,自評互評。每學期中或結束時,由學生對自己的達成情況做出積極肯定的評價,並在小組同學中予以介紹,以增加學生自省意識,培養學生自覺能力。通過交流溝通,學習和分享同伴的進步與成功,促進共同成長。

再次,班主任評價。班主任根據學生自評和互評的結果,並征求家長和任課老師乃至於社區的意見,對學生做出學年評定。班主任評價的結果體現了教育合力的成果。

最後是評價反饋。將評價結果反饋給被評價學生本人,以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梯級式評價,是把學生放到學生本人、同學、教師、家長、社區的多元評價中,讓他們時時處處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承擔著各種角色,對社會和他人承擔著多種責任,在增加評價的綜合性、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同時,使學生更早地融入集體,融入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在學會學習的同時,盡快地學會關心,學會做事,學會生存,進而達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從課程改革著眼——讓課內與課外一樣陽光

如果說陽光教育的評價管理從製度設計上保證了小草與鮮花均享陽光的話,那麼,接下來學校所進行的課程改革,就是讓陽光教育的“全麵”和“全程”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使學生得到實惠,以體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一以貫之的思想——“提高質量”。

為此,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舉全校之力,紮實有序地推進課程改革,使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課內外、校內外高度融合,讓陽光照耀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麵和整個過程。其運作模式可概括為三句話,十八字訣:

1.大願景,低起點

所謂大願景,即陽光教育的課程改革必須體現黨的教育方針,服務於國家的長遠利益,滿足大眾對教育的合理訴求,讓受教育者得到全麵健康的發展;所謂低起點,是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依據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所采取的操作策略。因此,學校提出:“不求每一個學生一樣發展,但都要發展;不求每一位學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一位學生相同規格,但都要合格。”

以往,德育教學目標總是訂得過大且高,令學生可望而不可即,因而收效甚微。學校政治教研組通過實踐,讓德育課貼近學生,走進生活,使之鮮活、生動起來了。政治教研組的老師們將德育的大目標分解為若幹個讓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小目標,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從做人的底線抓起,從常規習慣抓起,讓學生通過努力容易達到。如初一新生進校時有愛吃零食的壞毛病,有的班主任將少吃或不吃零食作為評選陽光少年進步獎的依據之一,幫助學生改正了一些不良習慣。這種小目標,低起點的操作方式,使德育工作取得實效,成為我校課程改革的亮點。

學校編製的《孝親三字經》是“火願景,低起點”的一個極好例證。這套“三字經”,其實是一種啟蒙式的道德經,通俗易懂,耳熟能詳,貼近生活,要求具體,是做人的起步要求。經過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有了根本的好轉。

學生的困惑與煩惱出現在哪裏,學校的課程改革舉措就指向哪裏。2006年12月19日《楚天都市報》又報道了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初一年級五百多名學生完成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為父母洗一次腳,在學生、家長和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學校開發的孝親教育課程,喚醒了在一代獨生子女心靈中沉睡已久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意識。“陪父母做一頓年夜飯”、“與父母換一次角色”、“親子運動會”、“認養樹木”、“慰問孤寡老人”、“百名孝子”等一係列校本課程依次亮相,“傾訴日”、“班主任日誌”、“家校聯係本”等實踐活動課程相繼開發,這些無不顯示學校細膩育人的誠心。

2.揚特長,倡簡約

陽光教育的課程改革要求老師有特技,學科顯特色,學生展特長。以語文學科為例,老師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他們中有的思維縝密,有的豪放大氣,有的智慧幽默,有的抒情動感,無不洋溢著老師的獨特魅力。陳曉枝老師上“飛翔的燕子”一課的錄像片就是最好的例證。陳曉枝老師在音樂背景下聲情並茂的朗讀,學生都被深切感染。該課獲得全國語感教學大賽一等獎,與她的朗讀特長分不開。勞技課張玉娟老師也是這樣。她開發的校本課程“創意裝飾宮燈”,將中國的民俗文化納入課堂。宮燈的傳統製作,用材講究,工藝複雜,成本很高。為了節省材料,張玉娟老師多次跑集貿市場,選擇最便宜的吹塑紙,充分利用學校的一些舊料舊物,組合設計出宮燈、蝴蝶燈、龍燈、牛頭燈、扇形燈、天使燈和孔雀燈等,既簡單又美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校還特別注意為學生配製有趣味的“營養套餐”。針對興趣愛好各異的學生,學校特意開辦了數學、英語、美術、體育、航模等興趣班20多個,經常組織各類競賽活動。學校成立的“陽光”文學社,已擁有師生社員300多人,會刊《陽光》已出版50餘期。學校通過這些形式,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其長,欣賞其長,發展其長。2006屆畢業生杜雨舟同學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曾在全國中學生建模大賽中一舉捧回初中組金獎。

大氣簡約,本色家常,這樣的課堂往往更顯生命力。學校在課改的進程中認真實踐、不斷反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作了一些嚐試:

一一是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力求“強杆弱枝”。如語文學科在設計課文教學目標時,力求突出重點,多中選優,不求全能,但求有效。為此學校語文教研組發揮集體備課優勢,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思路,突出重點並適當降低起點,該強的強,該弱的弱,該詳細的詳細,該簡略的簡略,使學生們對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印象鮮明,不用次要的和繁瑣的內容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的魅力。

二是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主張“刪繁就簡”。依據課程標準,強化課本地位,回歸課堂本色。要求老師以學定教,降低起點,抓準重點。尤其是數理化學科,注意分散難點,多搞常規訓練,少做高難動作,力戒浮華花哨,切實打牢“雙基”。

三是在教學組織的調配上做到“平等為本”。課堂教學的組織主要是協調師生關係。師生關係不必故弄玄虛,不搞繁文縟節,平等為要。有了平等,就有了賞識、互信和尊重,就能從深層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學校的“陽光課堂”裏,學生的出路並非隻有功課好這一種選擇,對於那些考分平平的學子來說,我們為他們準備了展示特長的多重空間;教師也不是任憑考試成績的驅使,而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成功、幸福、理想的渴求與向往。

3.近距離,廣覆蓋

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課程改革,一般是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的行為距離來設計和開發課程,部分課程從學校一直延伸到家庭、社區。學校利用社區輔導員和社區教育課程將學校教育與家庭社區教育緊密聯係在一起,讓學生受到的教育影響更持久。社區輔導員在社區教育中承擔著管理、教育、教學、培訓、課題研究、教材開發等任務。社區輔導員使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有效合力進一步形成,讓學生離開校園後仍能擁有一個較好的教育氛圍。

學校有一位學生因父母離異,與母親、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母親為了彌補孩子失去的父愛,一直對孩子溺愛,一次竟無奈地為孩子購買了兩萬多元遊戲卡。該社區專職社區輔導員何濤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及時和班主任一同到該生家中做家長和孩子的工作,並動員孩子的父親多多關注兒子。經過多方努力,家長逐漸改變了教育方法,孩子有了明顯的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