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讓陽光灑滿校園——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篇
一、名校名片
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始創於1874年,原為美國基督教聖公會辦的“聖·希理達女子中學”.1952年由省教育廳接管,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三女子中學”,1954年劃歸武漢市教育局,改名為“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至今,1962年定為湖北省重點中學。2001年與原武漢市第十五中學初中部合並,成為一所單設初中。
學校在辦學實踐中,致力於尋找百年老校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優質教育的結合點,積極摸索並實踐“陽光教育”的辦學思路,構建“陽光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連續八年奪得武漢市武昌區初中教學質量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學校一直秉承“求真、致善、集美、力行”的辦學文化,在近136年的悠久曆史中,桃李芬芳,人才輩出,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培育出了無數中華棟梁:著名作家柯岩、首屆“國際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陳道得、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性別平等局原局長張幼雲、湖北省政協原副主席蒙美路等。
近年來,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推行的陽光教育雖取得了·定的成效,但二十五中人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績,他們認為陽光教育與當下社會對基礎教育的要求還有不小距離,推進過程中的阻力和困難依然突出,步子還邁得不夠堅定與穩重,陽光教育的體係還需不斷完善與提高,陽光教育的實驗效果也有待進一步驗證與鞏固。因而他們也在繼續努力著,追求著陽光教育理念,在探求更科學化、人性化教育方式的道路上,他們承諾、堅守——讓陽光灑滿校園。
二、陽光下的教育理念
當曆史跨人新千年之際,由於社會轉型、諸多矛盾彙聚且集中暴發,我們的教育誠如剛剛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所指出的那樣: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也艱難地摸索著自己前進的道路,學校曾因為區域學校布局調整,先後三次與周邊學校合並,再加上老城區大量的拆遷改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學就讀,這些猶如巨石投湖,使一度安寧的校園掀起陣陣波瀾:教師情緒低落,轄區生源銳減,學生負擔沉重,家長指責增多。如何化解矛盾,安定人心,平穩過渡?又如何調整思路,走出困境,開創新局?這是二十五中人必須直麵的現實問題。
出於求生本能的需要,二十五中人不得不再一次反思: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教育事業,本應該是光明的、公平的、溫暖的、普惠的、和諧的,但是,孩子們為什麼還過得那樣辛苦,競爭為什麼還如此殘酷,溫暖的“陽光”都灑向了哪裏?在經曆了無數次的心靈碰撞之後,“陽光”這個美好、通透的詞語在他們的腦際漸漸清晰、鮮活起來,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陽光更普惠、更溫暖、更有力量呢?他們執意地要找回屬於教育的那份“陽光”。
二十五中人的想法,正好與陽光教育理論的首創者——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周洪字教授不謀而合。周洪宇教授懷著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以其熾熱的教育情懷,深邃的理論思考,對當前教育巾較為嚴重的“應試現象”進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並建構了富有針對性的陽光教育的理論體係。於是,在諸多領導、專家的點撥與支持之下,二十五中人決心以陽光教育為抓手,為學校的基礎教育掀開嶄新的一頁。
經過學校全體老師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陽光教育的實驗取得初步成效。師生精神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師生心底陽光,凝聚力增強。校園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樂教好學、輕鬆愉悅的濃鬱氣氛,辦學環境明顯改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得到了較大提升。學校被評為“湖北省中小學辦學實力五十強”和武漢市“示範學校”。這些年,學校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學生的鞏固率、合格率、中考升學率均達百分之百,省級示範上線率、普高率、一次性合格率位居同類學校榜首。學校連續十年榮獲武昌區教學質量獎。在國家、省、市區學科及科技、信息、音樂、美術、體育等競賽活動中,學校近千人次學生獲獎。
陽光教育影響在逐步擴大。教育部陳小婭副部長親臨學校視察工作,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等專家對陽光教育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曾在漢口江灘召開由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承辦的“全國陽光教育研討會”,湖北省教育學會陽光教育研究中心掛牌成立,研究中心秘書處設在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2009年5月,在由民盟中央組織的支援西部教育的“燭光行動”中,甘肅省各地20多位校長、教師慕陽光教育之名來到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駐校學習,8月,湖北省陽光教育研究中心組織“陽光講師團”赴甘肅定西地區為中學教師暑期培訓班授課。
陽光教育體係已基本形成,陽光評價、陽光德育、魅力課堂正顯現出品牌效應,陽光教育的一批科研成果已彙編成幾部專著出版發行。
三、行進在陽光下的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
一所學校層次的高低其實在於她是否擁有自己的特色教育以及特色教育所帶來的教育成效。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最響亮的教育品牌就是陽光教育,經過學校近些年的教育研究和實踐,陽光教育體係已基本形成,實踐顯示其教育效果卓有成效。隨著陽光教育品牌效應的彰顯,陽光教育越來越多地被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所借鑒,在全國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陽光教育是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特色教育,也是快速發展的動力源。
(一)從評價管理入手——讓小草與鮮花均享陽光
陽光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是“全體、全麵、全程”,即麵向全體學生,麵向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麵,麵向學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它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寓德育於智育、德智互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形象地講就是讓小草與鮮花均享陽光。
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陽光教育首先抓的是對學生評價製度的改革,這是體現陽光教育中“全體”價值觀的一項重點工程。
關心陽光教育的人們也許記憶猶新:2004年7月間,《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以及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權威媒體,曾在重要版麵相繼報道過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用“新三好”取代“舊三好”,開展“陽光少年”評比活動的消息。這一消息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事情是由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學生和家長對“三好”學生評比的抱怨而引發的:
“我的孩子都快上九年級了,還一次都沒有評上三好生。”家長們如是說。
“九年寒窗苦,三好一次無!”學生們又一次責怪學校對自己的不公。
“唉!三好,可望而不可即呀,誰讓你學習不好!”不少學生一臉沮喪……
抱怨聲、責怪聲、懇求聲,聲聲刺痛著大家的心,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領導和老師們不由得對“置好”的合理性予以質疑:同樣是可愛的少年,為什麼要將他們分為三六九等?同樣是勃發的幼樹,就因為那缽盆景非要舍棄一片森林嗎?難道鮮花與小草就不能同享陽光嗎?“舊三好”的這種過於理想化和簡單化的操作,不利於大多數學生的成長。於是,學校嚐試著對“三好”賦予新的內涵:即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裏做個好子女,在社會做個好公民。讓“新三好”輕輕地走近學生,悄悄地尋找學生,靜靜地傾聽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找到學生的美麗,成全學生的願望,讓鮮花與小草都能享受到雨露的滋潤與陽光的照耀。學校把“新三好”稱為“陽光少年”評價。“陽光少年”評價不僅體現了麵向全體、公平普惠、尊重主體、重在發展的現代教育評價新理念,而且與剛剛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巾所體現的“促進公平”的思想相吻合。
1.在評價體係方麵,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的老師們說得好:“人與人的差異並不是缺憾,而是一種和諧。我們的孩子都是價值無限而又與眾不同的鮮活生命體,天賦、秉性、習慣、方法千差萬別。我們的教育評價為什麼就不能多幾把尺子衡量學生呢?”
為此,從2005年開始學校便著手研製並試行《“陽光少年”申報評選製度》。《“陽光少年”申報評選製度》采用的是多元性評價理念,就是在注重學生全麵、整體發展的同時,也看好學生的個性、差異化發展,“揚長避短”比“求全補短”更利於學生成長,這樣,既能讓鮮花更亮麗,也能使小草更蔥翠。
“陽光少年”評價的指標體係包括:一級指標三個(即好學生,好子女,好公民),二級指標十個,三級指標六十個。獎勵辦法分為“兩類三級”。兩類即為綜合獎和單項獎;三級即金星、銀星、銅星。綜合獎是指在指標體係中達到情況比較全麵的學生可以獲得的獎項。如在十項二級指標中達到了六、七、八條可以分別獲得綜合銅星、銀星和金星“陽光少年”稱號。單項獎則是指二級指標中的一條或幾條,三級六十條指標任意一條或幾條有比較突出成績的學生可以獲得的獎項。根據實際情況還可另外單設獎項,如進步獎、記憶獎、主持獎、勞動獎、助人獎、按時作息獎、博覽群書獎等。
相對於傳統的“三好學生”評價標準,“新三好”評價內容增加了在家表現和在社會上的表現,能更全麵和科學地衡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過去“三好學生”的評比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學生得到表揚和獎勵,現在實行“陽光少年”評價標準後,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受到了不同方麵的表揚。
學校還推出了《學生自省冊》。學生每天將自己的言行通過《學生自省冊》反映出來,並與自己製定的“陽光少年”申報評選方案相比較,針對不足,尋找差距,從而養成自我反省、自我評價的良好習慣。
曾一度擇校失利的石嵐同學今年在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收獲7.3的滿分位置值。她說,初中三年,她最大的收獲不是滿分位置值,而是陽光教育帶給她的全麵發展與自信。與當年一直被評為“三好學生”,順利進入名校就讀的同學站在一起,她再也沒有一絲自卑感,是陽光教育帶她走出了心靈的陰影,是一張張鮮紅的“陽光少年”榮譽證書不斷激勵她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從而贏來了自己的最佳發展機遇。
《“陽光少年”申報評選製度》中的“自我申報製”與“三個維度”評價項目和與之配套的《“陽光少年”申報評選指標體係表》、《 "陽光少年”申報表》與《學生自省冊》等,分別從評價的原則、功能、內容、標準、方法、機製等方麵,構成了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陽光少年”的發展性評價體係。這個體係是學校在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傳統評價模式的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對“一切為了學生”這一教育思想的內化和實踐。尊重、賞識、激勵每一位學生,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展示多元智慧,還教育以公平,"陽光少年”評價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