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闊步高歌,爭創國內頂尖、世界一流中學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篇(1 / 3)

15.闊步高歌,爭創國內頂尖、世界一流中學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篇

一、名校名片

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是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湖北省政府命名的唯一窗口學校。學校前身中南實驗工農速成中學,創建於1950年9月。1955年改名為華中師大一附中,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97年評為省級示範學校,2005年學校整體搬遷新校區(武漢東湖開發區湯遜湖北路特一號)。

近幾年,華中師大一附中在湖北省教育廳、湖北教育雜誌社聯合舉辦的全省高中綜合實力評比中高居榜首;在湖北省委宣傳部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舉辦的“輝煌荊楚60名片”推評活動中高票當選“荊楚名片”;在新浪網等國內多家知名媒體舉行的全國重點高中排名中名列前茅。

“以人為本,發展為先”是華中師大一附中一貫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歸根結底是以學生為本,學校致力於讓每位學生都接受到最合適的教育,讓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此,學校不斷創新多類化的辦班模式,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體係,研究多層化的教學方式。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被各大媒體稱為中國高中最“牛”的班級:理科實驗班自從1996年創辦以來,創造了多項全國之最:獲得國際學科奧賽金牌最多(共計15枚),獲得一流高校保送學生最多(平均每年約80%),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數最多(平均每年約50%),一本升學率最高(平均每年約99%)。理科實驗班是華巾師大一附中辦學成果的一大亮點,成為每年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二、高遠的辦學目標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誌提出“三個麵向”(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後,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迎接新挑戰,通過全麵的分析、深刻的反思,華中師大一附中提出,要將學校辦成全國_流、世界知名的現代化、國際化的學習型示範學校。

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60年來,學校有了深厚的積澱和輝煌的辦學業績,如何在先輩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校發展,如何真正把學校辦成名校,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就需要在更高的起點上去思考和規劃。華中師大一附中這艘大船航行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正確的方向。

通過廣泛研討與深入論證,近期,以張真校長為代表的華中師大一附中人又將辦學目標概括為“爭創全國頂尖、世界一流中學名校”。

這一辦學目標是對華中師大一附中發展前景的形象設計,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就像一把火炬一樣,照亮了每個華中師大一附中人的前進之路,激勵其積極進取,努力探索,創造了華中師大一附中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國內多家知名網站上將全國重點中學按升學率、奧賽金牌數、國際影響力、校園環境等綜合實力指標排名,華中師大一附中高居榜首,由中學名校校長論壇組委會、中國百強中學網(www. Top100zx. cn)發起主辦的中學名校校長論壇,隆重發布了中國百強中學評選結果,華中師大一附中被評為“2007中國百強中學”,張真校長人選“中國傑出校長”;由南京市教育局、美國暨歐洲安生文教交流基金會主辦,中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協辦的“中外知名高中校長論壇”,來自中、英、美、法、芬蘭、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的官員、教育專家、知名中學校長等,共同交流和探討名校建設、教育國際化、高中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素質、評估體係等全球高中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華中師大一附中張真校長應邀出席;法國政府邀請中國六所中學的校長出訪,考察理科預科項目,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位列其中;北京大學舉辦200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盛邀全國十所著名中學校長出席,華中師大一附中張真校長應邀出席;中國《德育報》以係列叢書的形式對全國十所著名重點中學進行全方位報道,華中師大一附中名列其中……

“華中師大一附中不僅要代表湖北,也要代表中國的基礎教育”,這是張校長首先提出的理念。2006年9月6日,兩位比利時人出現在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校園裏。他們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理工學院的教授。之所以慕名而來,是因為華中師大一附中的畢業生龔純考入了比利時跨學院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學習,IMEC是世界納米技術微電子研究的領頭羊,隻有相當優秀的科研人員才有可能被引進,龔純的加入令他們吃驚。在一次閑談時,得知龔純在母校時還算不上最優秀的學生,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兩位著名教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前往中國來看看這所聖園。

遷入新校後,華中師大一附中審美性的格局、現代化的設施、高品位的追求、強有勁的發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大師級人物。他們蒞臨華中師大一附中指導工作,表現出親切的關懷和深情的眷顧。

2005年10月19日,美國國會議員拉裏先生率團訪問華中師大一附中,此行是拉裏先生訪問中國的最後一站,在訪問華中師大一附中前,考慮到客人舟車勞頓,陪同的教育官員要求盡量減少活動環節,然而,當拉裏先生發表演講後,令拉裏意想不到的是:演講結束後,學生們直接用流利的英語與自己進行雙向交流,根本就不需要翻譯。由於學生們發言爭先恐後,原定半小時的議程被延長至3個小時。返回美國前,拉裏先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對張真校長說,“你們的學校真是了不起,你們的學生真是了不起!”半個月後,張校長收到了拉裏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的拉裏仍然沉浸在驚訝之中,並請張校長轉告學生:“我對他們有那麼棒的英語水平感到很是意外和高興。”

除此之外,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蒞臨講學,著名文化人易中天回訪母校,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親臨指導,校友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物理化學專家萬惠霖、曆史文化學家馮天瑜、建築設計專家楊叔庸等寄語關懷,東方交響樂團來校舉辦專場音樂會,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副校長Scott Davidson、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美國韋恩郡經濟開發部執行主任馬羅傑塔·保羅先生、新加坡萊佛士書院院長許進源先生、巾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郭傳傑先生、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淑子院士、現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先生、中國台灣法人社團亞太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餘傳韜老先生、新加坡教育部兼貿工部曾副部長、澳大利亞國際應用教育學會資深教學顧問Lesley Heath博士等眾多名流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代表團、“華文教學國際論壇”新加坡代表團、美國中小學校長教育代表團、美國佐治亞南方大學教育代表團、法國艾米塔伊國際學校交流團、德國斯道芬市浮士德一級中學代表團、台灣地區中等學校科學教育代表團、香港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等團體都曾到訪華中師大一附中。

大師雲集於斯,名流薈萃於斯,可以說,在當今國內乃至國際教育界,今天的華中師大一附中,擁有自己前所未有的、他人望塵莫及的名譽和地位。

三、宏偉的發展戰略

實施“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這是21世紀初張真校長在研究思考我國基礎教育發展進程,參考國際素質教育發展動態,結合華中師大一附中教育教學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而提出的戰略思想。

“一主”是指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這是學校的生命。2004年8月,新學期伊始,張真校長為學校勾畫出“六新”(新觀念、新機製、新課程、新技術、新校園、新質量)的宏偉藍圖,理性而又形象地向全體教職工詮釋了規模發展與內涵發展、現實發展與長遠發展的辯證關係。

繼而,學校堅持以理念建設為先導,以製度建設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根本,以課程改革為平台,以質量建設為生命,在實踐中著力強化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強調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教師是學校持續發展的保證,是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學校“最難獲得或最難替代的生產要素”。

多年來,華中師大一附中一直努力建設師資隊伍,學校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實行民主評議、擇優聘用,建立了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的幹部隊伍;實行人事代理、校本培訓、績效優先,建立了一支專業化、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隊伍;實行崗位管理,履職考核,建立了一支服務意識強、工作質量高的職員隊伍。與此同時,學校借助新課改這一寬廣平台,從師德、業務、教風、教儀等幾個方麵,對全體教師進行進一步規範和提升,增強教師隊伍的內涵。同時,學校對外廣拓空間,對內開源節流,進一步增強了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辦學實力。

“兩翼”中的一翼是指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走國際化之路;另一翼是指學校積極幫扶農村、邊遠地區以及教育力量薄弱地區,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全國。

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已成為21世紀的熱點。世界向當代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時期是青少年成熟最快,最重要的時期,他們肩負了祖國的現在與未來,在高中時代讓他們參與到國際交流中去,對他們的成長以及國家的未來都有深遠的意義。為培養具有以上能力的學生,學校必須開展國際交流,將國際交流提升到為培養成熟的社會成員而必不可少的人才開發項目的高度上來,使他們具有作為未來國際公民所要求的綜合的、多方麵的能力。

在國際化發展方麵,華中師大一附中由過去的“握手外交”走向曾經的“項目外交”,繼而走向今天的“文化外交”。目前,學校已經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互訪活動,與國外12所中學簽訂了友好協議,與多個國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學校每年都有大批的老師、學生赴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參加校際交流、教育旅行、夏令營等活動,拓展了師生國際視野。學校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進入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