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闊步高歌,爭創國內頂尖、世界一流中學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篇(2 / 3)

2009年,學校與德國歌德學院簽訂協議,在學校合作開設了德語二外課程,學校對德語教學非常重視,力圖將德語課程打造成學校的一門精品課程。2010年7月,學校與德國浮士德高級文理中學合作申辦海外“孔子課堂”,這是中德兩國在中學間合作創辦的第一所孔子課堂。同時,學校實現了國際部的重大轉軌,與高校合作開辦了國際留學實驗班,並引進了國際AP課程,培訓國際師資,將學校的國際教育辦成真正具有國際視野的教育。

社會的公平需要教育的公平來推動。張真校長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充滿愛心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華中師大一附中作為湖北教育界的標杆、窗口學校,有責任和義務主動為兄弟學校,尤其是教育條件相對落後的山區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效益。”在張真校長的帶領下,學校黨委從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在省、市、區政府部門的領導下,學校黨委認真部署、精心組織,緊密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對口支援工作。目前,通過“校地共建”、“校校共建”等形式,學校先後與新疆、海南、廣東及湖北神農架、恩施、鄖縣等地政府和教育部門開展合作共建,以師資交流、委托培養“宏誌班”學生等形式,實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學校成立了專門的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對口支援辦公室,由校長擔任組長。劃撥專項經費,從組織上和財力上保證了對口支援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先後與全國多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的中學開展了對口支援,如羅田縣駱駝坳中學、利川一中、鹹豐一中、通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恩施高中、鄖縣一中、五峰縣二中、洪山高中西藏班、荊州英華學校、新疆建設兵團15師中學、新疆建設兵團農五師中學、海南省嘉積中學、海南省文昌中學等。

為幫助對口支援學校教師更快地成長,學校采取了幫扶學校教師與學校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一對一”結對子的方式,讓結對教師定期來學校跟教跟學,共享華中師大一附中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學校已經接受了來自10餘個地區和學校的200餘名教師來學校跟教跟學,並認真完成跟蹤調查,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目前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提升,在高考中取得了越來越喜人的成績。

2006年高考中,湖北通山縣職高宏誌班的30名學生,有15名上了重點線,其中一名學生考了636分,兩名學生考了590多分。其生源也成倍增長,僅2007年就招了800多名新生。通山縣教育局的領導拉著張真校長的手說;“由衷地謝謝您呀!張校長,也謝謝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老師們!沒有你們的無私奉獻、辛勤付出,就不可能有縣職高輝煌的今天!”

去年,外界評價華中師大一附中:學校樹立了教育“頂天立地”的形象。“頂天”是指應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的盛意邀請,懷著為首都人民送去優質教育的願望,華中師大一附中與朝陽區政府合作創辦了華中師大一附中朝陽學校。目前,朝陽學校各項籌備工作進展順利。2010年5月初,招生工作全麵啟動,9月學校開學。事實證明,“外地的和尚”完全能“念好本地的經”。“立地”是指應湖北省政府的號召,學校在祖國的西北邊陲建立華中師大一附中新疆博樂分校,掀開了學校對外幫扶的新篇章。2009年10月及2010年4月,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鬆同誌,以及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清泉分別兩次帶隊專程到新疆博樂分校參觀,並對博樂分校的辦學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博州州長奧曲爾稱,華中師大一附中博樂分校已成為內地省市援疆工作的“一麵旗幟”。

四、鮮明的學校特色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使“錢學森之問”成為輿論的焦點。這看似簡單的疑問,卻成為錢學森留給中國教育界的一個刻骨銘心的待解難題。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針對高中教育明確指出:要“推動普通高中辦出特色”。華中師大一附中在進一步堅持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的基礎上,站在學生主體的角度,將學校的辦學特色定位為“自主創新學習,多元優質發展”。

張真校長這樣解釋:自主創新學習回答的是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多元優質發展回答的是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自主創新學習,既是目的,也是過程。自主創新學習是我校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自主創新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全麵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能動性、選擇性,是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手段。隻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多元優質發展是麵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有特色、高質量地發展,是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和堅實基礎。多元優質發展的各種學生都應首先具備自主創新學習的學習方式、願望和能力。

沒有開放性就沒有多樣性,沒有自主性就沒有創造性,華中師大一附中“自主創新學習,多元優質發展”學校特色中,“開放、自主、創造”的學校文化是靈魂,是幾代華中師大一附中人創造曆史過程中的文化積澱。

學校在“工中”時期,從炮火硝煙中走過來的工農幹部走進校園,在這所學校裏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吸收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給這所與新中國一起誕生的學校帶來了一種精神;隨之而來的則是“文化大革命”的血雨腥風滌蕩中華大地,也衝擊著這所曆史相對短暫的學府,盡管“文化大革命”改變了學校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但改變不了華中師大一附中人的精神風貌。20世紀70年代,學校宣傳隊以“追求卓越,永爭第一”的精神排演紅色娘子軍舞劇全場,在武漢首次公演便引起巨大轟動,從此名揚三鎮,勇冠江城。

改革開放後,百業俱興,百廢待舉,教育改革的春風也吹進校園,一段時間裏,教育恨不得在一夜之間把十年的損失奪回來,從早到晚,各科文化課排滿了課表,也占據了學生全部的在校時間。

這是我們理想的學校嗎?這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嗎?能力發展、個性張揚、特長發揮的時空又在哪裏?針對這些問題,學校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

“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華中師大一附中吹響了教學改革的號角,開始進行“540”教學改革,上午5節課,每節課40分鍾,下午全部開設選修課和活動課,晚自習不上課,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進行個別輔導。

“把時間還給學生”不是說不上課,而是要大力提高必修課的課堂效率,增加多樣化的選修課時間,節假日少補課、寒暑假不補課等。學校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我校學生在三年內至少比別校學生少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學校把這些時間還給學生去提高綜合素質,以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特色發展和持續發展。同時,學校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采取“互動、探究”的方式;實行選修課的多樣化,讓學生根據興趣有選擇性地學習。

“把方法交給學生”是指學校強調在課堂中要滲透學科學法;注重啟發學生總結自己的學法,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論,掌握學習周期的規律;老師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五環教學法,既教師的備、教、改、輔、考,學生的有效預習、高效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周期總結;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創新學習的教學模式,如: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學生自主交流學習、課題研究探索學習、博雅論壇等;學校利用周末“名師講壇”向學生介紹經典教學法、學習法;經常邀請名校友回校講學,為學生介紹良好的學習方法;開設心理與學法課程,開辦心理沙龍,舉行心理拓展,讓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讓學生感受體驗式德育;實行導師製,導師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我們把方法教給學生,既有個性的方法,又有共性的方法;既有做人的方法,又有做事的方法。

五、全麵的育人模式

2010年9月17日,在第4屆複旦基礎教育論壇上,複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等專家就阻礙中國學生健康成長的因素進行了熱烈的探討。許多專家都提出了同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即“缺少興趣激情和意誌力的學生,能夠走多遠?”這些專家斷言,中國學生在今後的國際競爭中將缺乏持久的競爭力和創新動力。畢竟,興趣與激情,才是帶領人們克服困難、主動學習、不斷前進的最強勁能量。

隨著學校聲譽的提高,進入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習,成為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的夢想,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理科發展不再是學生的唯一選擇,還有許多學生愛好人文、藝術、體育、科技等;國內-高考也不再是學生高中畢業唯一的出路,不少學生希望出國深造。那麼,如何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優質發展的渠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