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不斷追求卓越的杭州教育品牌——-杭州學軍中學篇(1 / 3)

14.不斷追求卓越的杭州教育品牌——-杭州學軍中學篇

一、名校名片

杭州學軍中學(原杭州大學附中)創建於1956年,1978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浙江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1995年被省教委確認為浙江省首批一級重點中學,199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998年被國務院僑辦確定為華文教育基地.2008年被評為“杭州品牌”。學校索以教學設施精良、師資隊伍強、教學質量好、學生品德優秀蜚聲省內外,199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視察學校,在課堂上與學生親切交流。學校在“開拓創新、和諧發展、永爭第一”的辦學理念引領下,提出了以“質量為本、規範為重、學術立身、文化立校”為核心的發展思路,積極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打造自主高效的學習模式,實施彈性教育,加速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試驗,堅定地從“優秀”走向“卓越”。

學校從創建起就堅持以人為本,用創新的理念引領學校發展,站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化教育平台上,探索培養學生的規律和方法,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從事教學改革,重視創設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學校始終走在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前沿,走在中學教育現代化的前沿。

二、和諧快樂、自主高效的辦學理念

高中三年要讓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讀三年書,做三年練習,讓學生擠進大學嗎?顯然,這樣的教育無品質可言,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學軍中學立足於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和諧社會培養優秀公民,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構建自主高效的學習模式,創造全麵發展的學習樂園,鑄造“追求卓越,永爭第一”的學習精神,讓學生接受高品質的教育,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又帶著一顆博愛的心和責任感走出校門。由此,學校確立了全麵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的學生三大發展目標和以學生為主體、“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意識、自我發展”的管理模式。

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學校認為,育人的核心問題是人才標準問題,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生活上依賴、學習巾懈怠、交往時自私的學生,是不可能將自身的潛力發揮出來的,現在不可能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將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杭州學軍中學的學生人校就要學會自我管理和約束,先學規矩、養成好習慣,明白要做怎樣的人,以及怎樣去做。杭州學軍中學每屆新生入學第一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先看一部由學生電視台自己製作的專題片,這部專題片告訴學生規矩。比如如何打掃衛生,打掃走廊必須過三道關:第一關是掃,掃幹淨;第二關是用濕拖把拖;第三關是用幹拖把拖。一直到淡顏色的瓷磚不僅看上去幹淨、整潔、有亮光,而且走過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教室裏所有的物品都有固定的擺放地方,拖把要放在北窗,教室後麵隻允許擺三樣物品:工具箱、飲水機、雜物箱;再比如,午休時間學生可以學習,可以鍛煉,可以小睡,但在教室不能吵鬧,影響到別的同學,在操場鍛煉,不能打三大球,防止運動量過大導致傷病或者產生校園噪聲;在學校不能使用手機,甚至頭發的長短、走路的姿勢服裝穿著等都有相應的規定。很多參觀過杭州學軍中學的老師認為,杭州學軍中學有著精致的課堂教學、精細的教育教學管理、精密的指導和調控。大學招生老師對杭州學軍中學學子的評價是:“進了大學,根本不用老師來‘做規矩’,因為他們已經具有良好的習慣。”

三、實施多元教育改革

杭州學軍中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宗旨,率先進行了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學改革。為給學生自主發展提供空間,1998年,學校推出彈性教育改革,從實踐中把正在探索的素質教育推到了可供操作的階段,2000年,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2002年,杭州學軍中學推出“學分製”改革,所有課程對全體高中生平等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愛好”實現跨年級自由聽課。這樣在教學管理上,杭州學軍中學就實現了彈性教育、學分製和研究性學習三項改革。

為構築彈性教育模式,學校從多方麵進行革新:

(1)重構課程。學校除了精心編排必修課外,還致力於校本課程的開發,采取開發、改造和綜合利用教育資源等策略開設選修課和活動課。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規律而設計的課程,如有電腦製圖、電子攝像、陶器製作與燒製、汽車模擬駕駛等現代人需要和喜歡的課程。這樣學校就有了一份個性化的校本課程表:大唐風韻、動畫設計與研究、走迸宋代文學名家的世界、辯論實戰與論辯思維、杭州旅遊與人文曆史、英美文化中的節日介紹……這是杭州學軍中學創辦的“課程超市”,時代性強,門類齊全,內容涵蓋文學、音樂、邊緣學科等,每學期學生除了主修課以外,必須從40門“個性校本課程”中選擇一門學習。

(2)實行學分製。學校的學分由學時學分與獎勵學分兩部分組成,學時學分的分布表大體為:語、數、外三門課每學年一般都各為4分,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每學年為3分,勞動技能、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一般都為每學年1分;選修課中的文化素養、體育保健各1分,環保、人文、科技、時事等自主性選修課為3分。

(3)實施彈性教學。彈性教學設計就是讓學生花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進度達到相同的結果。充分考慮到學生間存在的差異,教師區別對待地設計和布置作業,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調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行選擇作業,這樣教學時間安排上就有彈性輔導時間及彈性作業,以實現個性化教學。在彈性教育的實踐中,老師們設計了一些彈性作業的模式:分層模式、基本十附加模式、程序練習模式、一題多解方式、自主作業模式等。在教學策略方麵,彈性教學重視學生的學,課堂上留有充分的自學時間和輔導時間,為促成學生自學,學校設計了“學案”和“學件”,有些學科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有目標地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