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啟東中學在職教師中有博士1人,碩士4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2人,特級教師5人,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1人,省中青年專家3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人,高級教師139人,其中教授級高級教師2人。近幾十年,學校湧現出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生,全國優秀教師錢宏達,陳仲劉,培養了4位奧賽金牌得主的王建忠、數學奧賽金牌教練曹瑞彬等一大批德藝雙馨、樂於奉獻、在省內外有很高知名度的優秀教師。他們牢記使命,信念堅定;他們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他們熱愛學生,業務精湛;他們嚴謹篤學,讀書樂教;他們嚴於律己,為人師表。他們以自己的高遠的境界、高尚的師德、高強的能力、高深的學識、高雅的言行引領、影響學生,以他們的師魂鑄造著共和國未來的棟梁。
現在,在啟東中學,人們可以發現這樣一種動人的現象:為了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教師卻鑽進了題海;不許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教師卻在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學生宿舍的燈熄了,教師辦公室的燈卻仍亮著。正是依靠這樣一支學習型、研究型的高素質教師群體,啟東中學才能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4.開設豐富多樣的課程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建立和完善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取向的課程體係,為此啟東中學將改革課程結構作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突破口,按照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有利於學生進行較完整的能力訓練、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發展的原則,打破了單層的、封閉的課程框架,建立了必修與選修、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優化整合的課程體係,增添了勞技和體育選修課,成立了文學、影視評論、音樂美術、書法、武術、科技等多個興趣小組。
為了充分實踐“特色教育”的育人思路,啟東中學組建了高中實驗班,選擇學習基礎和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配備教學業務功底厚實的骨幹教師,在全麵育人的基礎上,對他們實施“促優特培”。實踐表明,效果顯著,不僅使毛蔚、陳字翱等一批奧賽尖子脫穎而出,而且也帶動、激勵了大批學生奮發向上,形成了教育質量全麵提高的良性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啟東中學在全校設置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在活動中,注重突出科技教育,突出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突出強身健體,突出人格健全,突出個性發展,使學生在其他課程中難以顯露的某些天賦、愛好、特長和才能有了發展的空間。學校還堅持每年舉辦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每學期舉辦一個科普活動周。這樣,在校園裏,每個有一技之長的學生都能找到一展才華的舞台。同時,這些活動有力地渲染了校園氣氛,為學生共性和個性的同步發展創設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特色教育”落到實處,形成今天“特色教育”群星璀璨的局麵。
5.注重校本研究
夯實理論功底。學校經常組織教師學習《走近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等教育專著。通過專家講座、心得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他們堅持校本培訓與平時的教學活動相結合,與青年教師的培養相結合,與教學科研相結合,收到了顯著效果。
注重教學反思。校本教研是“為了學校,基於學校,在學校中”進行的教學研究,它是一種融學習,工作和教研於一體的學校性活動和教師行為。針對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所碰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學校組織教師通過撰寫教學隨筆、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方式研究和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總結教學的經驗和教訓,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構建溝通平台。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學術沙龍活動,在自由活潑的氛圍中,對教育現狀、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班級管理等各個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集體備課製度則通過對教材的目標定位、教材分析、教法選擇、過程設計等幾個方麵的交流討論,修改完善,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為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提供了平台。
促進專業成長。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啟東中學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組織骨幹教師編寫了《學會做人》、《有效學習》、《啟東中學奧賽訓練教程》、《啟東中學奧賽精題詳解》、《審美教育》、《中華人文精神》、《科技常識》等校本教材。校本編寫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參與課改和進行研究的熱情,提高了教師對本學科知識體係的全麵認識,提高了整合學科知識的能力,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實現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高位走強。近五年來,學校還先後承擔了國家和省市級科研課題12個,發表教學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輔用書50多部(套)。
四、江蘇省啟東中學啟示錄——筆者手記
“啟中現象”是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縣級市基礎教育成功案例的一個典型代表,對於它所體現的教育本質、教育規律也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但我們不難發現,其成功的背後有一些共性規律可循:
第一,有一位大膽創新、敢為人先的博士校長,有一個“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麵發展,培養個性特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先進理念。
第二,“全麵十特長”的特色教育模式,把傑出人才與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結合起來,既不用高考成績代替素質教育,也不把實施素質教育與爭創高考佳績對立起來,而是著力於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這一實踐合乎人才成長規律的客觀要求。
第三,以學科競賽為著力點,倡導“金牌精神”,培植學校精神。雖然奧賽金牌不是每所學校都共有的特點,但是一所學校對於自己學校精神的選擇和培養卻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一所學校的發展要有優良的教師隊伍。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一支學習型、研究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打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