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樂育菁英,一流大學的搖籃——上海中學篇(2 / 3)

在成長視野上,他們的胸襟更為開闊。一方麵,他們處於“海納百川”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學習、生活各方麵的視野得到不斷拓展;另一方麵,這些孩子在學校環境中,交流與溝通的視角也是寬廣的。如上海中學本部與國際部在同一校園,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差異理解中,在不同的價值觀念碰撞中,他們在堅持自己的同時學會了寬容與相互尊重,學會了哪些是應當堅守的,懂得了哪些是應當揚棄的。走在上海中學的校園裏,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本部學生,哪些是國際部學生。從上海中學本部學生的舉止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自信、質樸與開放的心態。

在知識構成上,他們注重在全麵夯實基礎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發展興趣、愛好與一定的指向性發展意向來建構自己的個性化知識。在他們的身上,已經很難看到相同知識基礎的現象,他們往往在提升自身全麵基礎素養的同時,圍繞各自感興趣的一些學科或專門領域進行知識拓展、解析探究,形成自己的、不同於其他學生的知識構成係統。他們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個或某些方麵達到相當的高度,如2009屆牟曉生的《模為素數的連續二次非剩餘》的研究論文,2010屆楊力的“化學實驗在計算機上的模擬與化學實驗數據全球共享平台”的課題探究,得到了專家的好評,被認為在這些點的認識上達到了該專業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水平。

在發展選擇上,他們的可選擇空間變得越來越寬廣。無論是學校提供的課程選擇,還是將來他們的升學選擇,隻要他們準備得足夠充分了,就可能獲得合適的提升空間。課程的選擇之後我們會詳細講到,這裏說一下他們的升學選擇。因為他們的資質得到了良好的開發,他們的選擇不僅僅是國內的高校,而且可以放眼世界一流大學。2009年有一位學生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那麼,上海中學的資優生教育怎樣促進他們的思想境界、成長視野、知識構成、發展選擇等方麵更加良好的發展呢?是為了學科競賽拿金牌而放棄其他學科的均衡發展,還是有時寧願放棄金牌而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這涉及當前利益與學生長遠發展的問題。是為了高考盡早地分科、偏科,隻注重高考科目的教授而忽視其他學科的學習,還是關注在全麵提升學生厚實基礎與潛能的開發的同時,正確處理好高考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這涉及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全麵提升學生素養、發展潛質與提高升學成績的問題。是隻關注國內教育改革動態與課程改革趨勢,還是要在國際背景下研究國際主流教育的趨勢,找到合理的、可資借鑒的元素加以中國化改造?這就涉及學校在資優生培育上的國內與國際關係處理的問題。

顯然,學校要處理好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上海中學的資優生教育選擇了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力求正確解決好以上三方麵的問題,既關注學生全麵發展,又關注學生的個性潛能的發展與誌趣逐步聚焦;既注重學生素養的提升,又不忽視當前高校招生製度對學校的影響;既注重國內優良傳統與改革元素的深化,義注重在實踐國際主流教育中明確先進元素加以巾國化改造。可想而知,這條路的探索,學校需要付出怎樣難以想象的艱辛與努力,但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迎難而上。

第一,在注重學生全麵發展的同時,不忽視有學科潛能與自身發展誌趣學生的發展。如2004屆學生袁健在校學習期間各方麵全麵發展,既是英語尖子(在2001年GRE考試中獲全國第二的好成績)、數學班班長(領導同學完成各類活動,有魄力,使同學心悅誠服),也在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競賽中都取得了好成績,後進入耶魯大學深造。

第二,學校以學生素養的提升來推進高考、升學的持續高峰。學校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包括課程的選擇性、現代化,構建數字化校園等,取得了學生素養的提升與高考成績的雙豐收。如2008屆理科最高分趙文睿同學是上海中學的團委宣傳部長,學習之餘負責管理學校底樓門廳的海報,為全校同學服務,她還擔任過團支書、學習委員,擅長演講和辯論。

第三,學校注重辦學的國際視野,將國外教育先進元素加以中國化改造整合。對創造性實踐國際主流課程(如國際文憑IB課程、美國進階先修AP課程等),將其中的先進性元素(如實驗學科注重科學方法的傳授、探究性實驗、基於數字平台的探究等)整合到本部資優生教學中,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提升了他們與國際接軌的素養,為他們今後成長創造了條件。許多國際名校希望學校推薦優秀學生前去就讀,就是看中了這些孩子的全麵發展而又能適應國際教育的共通性要求,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招辦均直接派人來校進行招生宣傳,香港大學2008年就從上海中學錄取了23名學生(在上海總共招40人)。

聚焦資優生的可持續發展,上海中學資優生教育的辦學個性應體現在哪裏?這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應當積極思考的課題。學校立足於“樂育菁英”的優良傳統弘揚與辦學理念落實,明晰學校在新時代要求下樂育菁英使命,強調“樂育”的態度和培育過程,注重辦學的國際視野與育人的國際視野,不是趕時髦,而是找問題、方向,形成自身特色;注重根據學生群體特點、國情校情,提升內涵與軟實力;注重為構建創新型國家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基,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結合起來。

基於此,上海中學形成了聚焦資優生可持續發展的三大主題:

(1)核心價值觀:注重樹立資優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愛國情操與社會責任等。對於這批學生,由於他們的視野開闊,對多元文化接觸多,來自各方麵的誘惑比較大,他們的思想道德發展方麵,首先要解決的是深層思想問題,而不是行為習慣的問題。因此,關注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為重中之重。於是,學校首創性地提出與實踐了資優生德育,注重德智交融、無痕銜接的整體推進,創設德育認知、體驗、實踐、反思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係,促進學生核心價值的內化。

(2)國際視野:注重辦學的國際視野與育人的國際視野,汲取資優生培育的國際先進經驗,彰顯自身特色,提升資優生發展的國際通道。一方麵學校通過做大做強國際部,在實踐國際主流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課程教材比較研究、本部教師在國際部兼課等多種途徑,深入學習與借鑒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教育元素,加以改造,整合到本部的教育教學中,為資優生的可持續發展所用;另一方麵,通過擴大對外交流(包括參加國際國內教育學術會議,考察同類型的國際名校,與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外十餘所世界知名中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派教師到國外考察與學習,組織學生外出參加國際比賽與交流等活動),提升教師育人的國際視野與學生發展的國際視野。

(3)創新素養:注重學生創新素養三維基礎拓展,形成廣而厚實的基礎i促進學生一定的專業誌趣聚焦,提升創新思維與人格;注重研究經驗體悟與基於數字平台的學習、探究等。對資優生的創新素養培育,應關注創新思維、創新人格與專業發展三個維度的基礎,跳出僅從心理學、教育學來思考的樊籬。專業發展基礎維度主要包含三方麵內容:專業高度,學校教育的準備應該是廣而厚實的基礎(含外語基礎)、指向性興趣、指向性意向與準備等。專業智慧,學校教育的準備應是發現問題的能力,科學的學習與研究的經驗體悟,具有一定專業性的發散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等。專業執行力,學校教育的準備應是將思考變成規劃能力、組織與協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等。上海中學為此大力推進了有自身特點的學校課程圖譜建設,提升課程的高選擇性與現代性。“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動”的“三高”教學注重學生思維激活,促進學生在基礎夯實的同時逐步聚焦誌趣,推進創新素養的持續提升。在現代信息化時代,學生基於數字平台的探究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校園數字化信息係統的構建,為學生基於數字平台的發展與創新創設了良好的條件。

如今,上海中學的學生也十分認同自身的資優生身份,在學校學習、社會活動中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與主動的人生價值追求、對自身發展的高標準要求以及願意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2008屆學生王益莘在反思自身的發展中這樣寫道:“作為上海中學的學生,我們對自身未來的定位是什麼?或許是科研專家,或許是政治家,或許是工商界的企業家,無論成為什麼樣的人才,在我們的骨子和血液裏,都有一種成為菁英的渴望,”

四、聚焦誌趣,大力推進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實驗

構建創新型國家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提出,給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期望,作為曆史名校的上海中學清晰地認識到,如何承擔我國從大到強的新使命,推進以質圖強的落實?如何在解答“錢學森之問”上有所作為?上海中學選擇了以聚焦誌趣為突破口,在上海市率先開展“高中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於2008年獲得上海市教委的批準予以實施,2009年學校提出的課題“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推進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實驗研究”又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批準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以聚焦誌趣為突破口的“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實驗研究”推進了上海中學的教育改革走向新的征程,學校發展走向新的輝煌。

實踐告訴我們:以應試為導向,難以培育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受到分數導向、應試導向的嚴重影響,大部分有潛質的學生經過高中三年學習後,有誌無趣或有趣無誌,對自己喜歡什麼不清晰,對今後發展的方向選擇盲目,缺乏持續的內在學習動力與探究、創新激情。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必須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潛能的緊密結合,並聚焦於一定的學習領域。然而,如何發現學生的興趣與潛能是需要探索的。“誌趣聚焦”改分數導向、應試導向為誌趣導向,是以學生成長為出發點的。“誌”讓學生將自身的發展誌向與對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理想、信念、責任聯係在一起;“趣”讓學生逐步認識、發展的興趣與潛能結合,建構自身的個性化知識構成,並與一定的未來發展指向性意向相結合。“誌”與“趣”交融,可以形成學生可持續探究、創新、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2008年開始,上海中學開始了以誌趣聚焦為突破口的“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