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樂育菁英,一流大學的搖籃——上海中學篇(3 / 3)

上海中學認為,學生的創新素養培育,必須從學校課程的係統構建人手。通過多年的努力,上海中學構建了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圖譜,分為德育、學習領域、優勢潛能開發三個分圖譜(見上海中學本部課程總圖譜)。德育、學習領域課程分圖譜,除學生必學的國家規定基礎課程與上海中學特有的基礎課程外,開發877門發展型課程供學生選學,與圖譜匹配的實驗教材有802本(其中自己獨立編寫的校本教材有383本)。學習領域課程圖譜共有物理、化學、曆史、地理、體育、音樂、美術等14個學科課程圖譜,每個學科圖譜又分成基礎型和發展型兩部分。前者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為所有學生必修。後者又分為知識拓展、視野開闊、解析探究、應用實踐4個類型,關注學生在了解學科概貌的基礎上激活興趣、逐步聚焦,主要是選修。每個學期學什麼、可以選什麼課、學到什麼深度、達到什麼標準,圖譜中都設計得一清二楚。優勢潛能開發期望課程分圖譜主要關注數學、科技等方麵具有優勢潛能學生的識別與培育,在“麵”上以課題、項目驅動,在“點”上以數學、科技實驗班的基礎課程、專門課程、探究課程三位一體來深化。

這套課程圖譜的突破和創新,從教材編寫可見一斑。上海中學辦有國際部,招收外籍學生與部分港澳台學生,英文係列課程全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這一優勢不僅使學校得以借鑒國內其他教材的優點,還把外國課程的優點遷移到國內學生教材的開發上來。例如,校本生物課程中的“生命的透視”就提供了與國家教材完全不同的新視角,以分子生物學為主線,涉及了13項諾貝爾獎開展的基礎實驗項目。學校科技實驗班的學生,數學、物理、化學3門學科實行漢英雙語、中外雙課本教學,引進英文原版教材,對國內統編教材進行補充和拓展。豐富的課程和教材不僅解決了單一教材讓學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看到現在的學科達到了什麼高度,哪些是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按照課程圖譜實施教學,上海中學每學期開出150-200門發展課,學生有充分的選擇餘地,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通過課程得到了從學習到評價的保障: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學生在網上選擇2~4門發展型課程,第二周開始上課。同一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課程表,去不同的地方上課;考試時有“選擇性試卷”一一同一張試卷,不同班級和層次的同學解答其中不同的試題,得到適合自己水平的測評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在選擇學習上的可持續、創新性發展。

以聚焦誌趣為突破口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實驗項目,在培養目標、知識構成、辦學形式,教學內容,組織方式、體驗載體、學習方式等方麵進行係統的改革與創新,為日後更廣範圍、更多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可資借鑒的方略。主要探索點如下:第一,注重發現與培育學生的創新潛能。力求從一般意義上的“尖子”選拔與再加工的舊模式中解脫出來,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強調誌趣聚焦而非應試分數、競賽名次。在學生廣泛涉獵有興趣領域的基礎上,逐步認識其潛能的所在,並結合聚焦的學科領域,開發與培育其創新潛能。第二,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知識構成。創新素養是以個性化的知識構成作為基礎。如前所述,無論是實驗班的課程設置,還是學校課程圖譜的構建,都注重在夯實學生全麵素養基礎的同時,激勵與支持學生基於誌趣聚焦的個性化知識構成。第三,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培育。學校已與上海交通大學等七所高校、巾科院上海分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基予課程與項目的實質性合作關係。我們還將進一步尋求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空間,多領域推進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第四,注重突顯理、化、生命科學等實驗學科的本色。學校注重推進學生的探究實驗與課題研究,有選擇地建立了現代生物化學、激光與光纖基礎等數字化創新實驗室24個,能開展“微生物的形態結構觀察”等近200多個現代實驗項目,提升學生的科學實驗與探究水平。第五,采用大小班製、走班製、導師製等多元教學組織方式。與課程高選擇性匹配,突破現有的班級固定教學格局,並推進學分製、積點製評價改革,為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個性潛能的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第六,大力推進基於數字平台的學習、探究。不僅構建了選課信息係統平台與管理平台,實行學生網上選課以及走班學習的POSS機移動終端考勤管理,而且以現代數字化創新實驗室等推進學生基於數字平台的探究。學校為科技班學生人手配備一台筆記本電腦,推進他們在數字化環境下開展學習、探究,一批較高水平的基於數字平台的探究成果得以產生。

以“誌趣聚焦”為突破口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驗證了以下幾個理性思考:第一,學生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飛躍期。把握資優生成長的飛躍期至關重要,合適的群體激發策略(即將一批具有相同優勢潛能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學習、相互激勵)是必要的。第二,資優生可能存在單核(在一個學科領域有著優異的潛能)、雙核和多核知識結構。個性化的知識構成對他們未來專業取向與人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第三誌向的追求與意誌品質的堅韌性直接影響資優生潛質開發的高度。當學生的興趣與優勢潛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後,誌向樹立的高低,以及對自身誌向追求的堅韌性程度,決定其潛能開發的高度。第四,資優生誌與趣的結合,興趣與優勢潛能的匹配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源。這樣的興趣激活,具有持久性,並有可能為資優生未來發展的追求、達到一定的創新高度提供強大的支撐。第五,促進數字技術與學生感興趣領域專業知識學習的整合,可以增強學生創新的可能性。對數字化環境下青年學生的創新潛能應有充分估計。當他們有機會把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一定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時,就更有可能在數字技術與專門知識領域的整合上進發出更多的創新火花。

目前,該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從點上講,學校設置的數學實驗班與科技實驗班學生在誌趣聚焦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數學班的學生在數學學科強潛能開發上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數學競賽中顯現優勢,全國數學聯賽每年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近20人,連續2年學校學生在世界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科技實驗班學生在內在學習動力、社會活動能力、參與科學實驗、課題研究的主動性與雙語學習、基於數字平台的學習能力方麵,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他們在課題研究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的已經與導師一起在SCI上發表專業論文。從麵上講,2008、2009、2010年全國重點大學升學率超過99%,進入“985工程”高校與“211工程”高校超過90%,且基於誌趣聚焦的專業選擇正成為學生在選擇大學中的主導。許多學生高校自主招生中得到了大學的預錄取,由於高校給予的專業與其誌趣不符,他們寧願放棄預錄取,通過參考高考實現自己的誌趣追求,願意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生更願意在誌趣聚焦領域中積極開展實驗探究、課題研究與項目實踐,從中體驗探究過程與創新激情,如在研究性學習網絡平台上學生累計完成8500多個課題。將參與科技創新競賽作為自己成長的激勵平台,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學校學生蟬聯了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未來杯”冠軍,在2009、2010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上海中學均為上海市獲獎最多的學校。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誌趣聚焦的引領下,學習動力更足,方向更明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提升自己的創新素養與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上海中學秉承“自強不息、樂育菁英”的優良傳統,辦學實踐聚焦於資優生教育,以質圖強,著力探索以聚焦誌趣為突破口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努力構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名校,為培養構建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人複興所需要的創新人才而不斷攀登高峰。

五、上海中學啟示錄——編者手記

走向新世紀的上海中學教育,被認為創造了許多基礎教育的“傳奇”,從中國大陸學生教育而言,能夠有99.7%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從國際教育而言,擁有來自6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外籍與港澳台人士子女2800多名學生在讀;從師資而言,能夠用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教師超過150名,擁有近100名的外籍教師隊伍;從課程而言,構建了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學校課程體係,學生可選擇的科目、模塊超過800門;從數字化校園建設而言,實現了基於統一數據平台的信息管理聯通……

從大到強的背景下推進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必須以學校課程建設為載體。構建適合創新人才培育的學校課程,是一場巨大的挑戰。上海中學突破中學教學內容的傳統框架,擺脫應試的束縛,以課程多樣化與高選擇為突破口的課程改革意義重大。上海中學的課程改革帶來的啟示有三:首先,改革課程結構,為不同發展傾向的學生提供多樣化、高選擇課程。讓課程符合學生多元化發展目標,並通過課程實施張揚學生的個性。其次,在課程文化浸潤下,助推教學方式的變革。學校構建了課程圖譜與相應的實施係統,促進學生潛能開發、誌趣聚焦與創新素養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針對有創新潛質的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化知識的構成、興趣與潛能的匹配,激發學生的飛躍。再次,體現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注重認識和發現學生的潛能,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規律。

作為曆史名校,要不斷走向新的高峰,應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尋求發展的突破口。上海中學在新時期找到了資優生教育與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突破口,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未來創新人才的成長創設了更為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