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樂育菁英,一流大學的搖籃——上海中學篇(1 / 3)

10.樂育菁英,一流大學的搖籃——上海中學篇

一、名校名片

上海中學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直屬的實驗性示範性寄宿製高中,是一所曆史悠久的著名中學,民國時期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當時,江蘇省立的蘇州中學、上海中學、揚州中學和浙江省立的杭州高級中學,以教學卓著,並稱為“江南四大名中”,又稱“江浙四大名中”),現為上海四大名校之首。創始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龍門書院,1993年創辦國內第一所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國際學校——上海中學國際部。

學校現有行政班120多個,中外學生4000餘名(其中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餘名國際部學生)。學校被譽為“一流大學的搖籃”,2008年以來本部學生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率穩定在99%以上,進入“211工程”高校超過90%,“985工程”與香港高校超過80%。國際部報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國重點大學留學生錄取率超過90%,報考歐美名牌大學錄取率超過75%。近幾年,一大批學生進入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等世界名校深造。

學校堅持“樂育菁英”的辦學理念,在全國最早提出“資優生德育”並進行創造性的實踐,促進資優生教育與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緊密結合起來,成為創新人才輩出的搖籃。學校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關注以國際一流或先進水平為參考係,在關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大力推進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上海中學在唐盛昌校長的領導下,通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已經實現了“全國一流、國際知名、教育高質、管理高效”的辦學目標,現正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的巾國名校”,大力推進以“聚焦誌趣”為突破口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實驗,力圖為未來優秀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創設更為豐實的成長土壤。

二、史品上中,菁英教育的經典縮影

上海中學自1865年創始至今已有145周年,跨越了三個世紀,經曆了中國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曆史時期。回眸上海中學發展史,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一百多年來,她曆經了中華民族受辱、被勒索、抗爭與振興的曆程;目睹了清末以來曲折坎坷的風風雨雨;伴隨著近現代基礎教育前進的步伐,以其管理嚴謹、名師薈萃、英才輩出而飲譽海內外。追昔撫今,創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教育高質,管理高效的示範校”,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1.舊中國,“上中”先賢懷揣“興校救國”之夢,勵精圖治

1865年,時值晚清的中國蒙受著兩次鴉片戰爭的恥辱,一場以“師夷長技以製夷”為宗旨的洋務運動興起。擔任蘇淞太道兵備的丁日昌順應洋務潮流“興新學”,捐銀倡設龍門書院,成為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地方官辦新學,上海中學開始踏上“興校救國”之路。

日俄戰爭中日本以小取勝,震動了晚清朝堂內外,其要訣在於辦教育、興師範。1905年,學校承“革舊習必立師範學堂”戊戌變法要義,改龍門書院為龍門師範。辛亥革命近代師範又以省立為製,校名遂改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

1927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我黨的社會主義教育家楊賢江被派任校長。4月,時局劇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歐美教育思潮不斷湧人,一批留學歐美學者滿懷“教育救國”思想,力倡改革。這時,留美專攻教育歸來的大夏大學教授鄭通和,出任改名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的校長,不久通過置換校舍,擇現址建校區。傳統的單一性師範校變為理、工、商、師範合科的綜合性學校。學校聲譽鵲起,被譽為“江蘇四大名旦”學校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校園被日本軍隊占領,成為關押英美僑民的集中營。一批愛國知識分子聚首租界,借校舍頑強生存。為拒絕向汪偽政權登記,忍痛改名“滬新中學”。抗戰勝利後,上海中學得以遷回現址複校。不久,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翻開了上海中學曆史的新一頁。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以“愛國救亡”為己任,學運享譽滬上,一人批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後有50多人擔任新中國黨和國家省部級領導,如錢李仁、葉公琦等;有兩院院士20餘人,其中5人還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們為新中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領域做出的貢獻難以計數。

2.新中國,“上中”群英大展“興校報國”之誌,與時俱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學校從江蘇省劃出,並以上海這座光榮城市命名。1955年始任上海市上海中學校長的葉克平,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基礎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一大批教師在蘇聯教育模式基礎上加以探索,湧現出以唐秀穎、顧巧英等為代表的一批基礎教育名師,為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

這一時期畢業的龍門學子,有以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為代表的曾任及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誌珍、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李源潮為代表的現任黨和國家省部級領導50多位。有受過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表彰的“國防科技模範”。他們把一生奉獻給了新中國的航空、航天、核工業等關係國家興亡的尖端科學,卓著功勳但鮮為人知。同時,一大批畢業生成為新中國眾多領域的開創者,在各個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文革”期間,上海中學成為重災區,直至1970年被迫宣布停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教育帶來了撥亂反正的春天。在海內外校友的呼籲與各級領導的關懷下,1978年,經上海市委、市府同意,百年名校重獲新生。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新時期的人才應該擁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精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全麵發展的綜合素質。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中國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國際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能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創新型人才,成為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時代的新變化和新形勢,對菁英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此時的上海中學從複校到中興,從低穀到走向輝煌,在曆屆校長的努力下,堅持探索教育的改革開放之路。20世紀末21世紀初,“讓上海中學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上海中學”,培養資優生的國際視野和開闊眼界,成為學校“樂育菁英”新的時代追求。

學校認為,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對國際主流教育的先進元素有深入的理解。1993年,上海中學創辦了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國際部,從最初隻有18名學生發展到2010年擁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名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借助上海巾學國際部的國際教育實踐,促進了中外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相互交流、撞擊,實現了優勢互補,並造就了一支具有現代中外教育理念的管理和師資隊伍。這些都使得上海中學能夠進一步了解自身與國際主流教育的差距,同時能夠利用國際部創辦經驗中值得借鑒的元素,進行深化改革,如大力推進課程的選擇性、現代性與探究性;注重多元文化背景下資優生德育,培育學生愛國情操、社會責任與健康心理,不斷推進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動的教學探索;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與高中階段的誌趣聚焦;注重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促進學生基於數字平台和現代實驗室的探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育等,這為我國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的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些學生中,有的已經成為各條戰線的領銜人物,有的顯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他們,是上海中學“樂育菁英”理念下的優秀學子;他們,肩負著和前輩一樣的責任和使命;他們,也必將會把上中精神發揚光大,在未來的歲月裏推進國家的繁榮與富強。

龍門發軔進無疆,一柱中流砥海上。140年風雨曆程,幾代人的心血與汗水,鑄就了上海中學的龍門精神,這就是:自強不息、樂育菁英、創新不斷,打造在上海、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一流名校。

三、開拓進取,辦學實踐聚焦於資優生教育

在上海中學的發展曆程中,也曾有過低穀。由於“文革”學校停辦,上海中學元氣大傷。上海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恢複,但還遠不能達到“文革”前的輝煌,百年名校已經難掩自身的頹勢,建築長年失修,設施老化。1988年,學校處於發展的“低穀”,年終獎勵隻有“兩瓶醬菜”,學校的升學成績處於當時市級重點中學的末端,學校的發展舉步維艱。1989年1月,唐盛昌被任命為上海中學校長後,20多年的勵精圖治與開拓進取,使上海中學走向了新的飛躍,確立了學校上海領先、全國一流、世界有影響的地位。

上海中學為什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能夠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呢?第一,能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與時代要求,樹立新的日標引領是關鍵,在每一個目標的實現與推進上,學校都能找到很好的突破口與載體。第二,學校能夠把握不同時期教師與學生發展的價值追求,關注學校發展的價值引領。第三,有良好的目標與價值導向,學校能夠創設良好的與之匹配的管理機製,科學認定教職工的勞動價值,使學校在創設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上不斷走向前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樂育菁英”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辦學實踐聚焦於資優生教育。上海中學本部集聚了大部分的資優生學生群體,這是現有學校招生體製予以確認的。既然我們的學生中大部分是資優生群體,那麼我們的“樂育菁英”在辦學實踐中應當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呢?上海中學做出了探索“資優生教育”的發展抉擇。

資優生教育應達成怎樣的教育任務呢?學校認為,應當使他們的思想境界、成長視野、知識構成、發展選擇等方麵具有自身的特點,才能為他們以後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在思想境界上,他們既強烈追求自我發展的空間,也密切地關注社會發展的動態,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並承擔自己的責任。在學生組織的各類活動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如2008屆學生鄧貝西七下河南“艾滋村”,為艾滋兒童提供幫助,並成立了關心艾滋孤兒的學生社團“同一社”。關注西部、關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注農民工子女與“留守兒童”、關注環境保護等主題,均進入了學生組織的各類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