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師鑄春暉精神永流傳——春暉中學篇(3 / 3)

(1)在人文環境中浸潤靈魂。春暉中學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十分豐富的人文資源,它們是學校德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不能忽視‘白馬湖’之‘地靈’對‘人傑’的陶冶作用。”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春暉中學力求創設形式多樣、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活動,通過道德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通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學生引向社會生活,打破學校教育與生活教育之間長期以來的隔閡。加強德育課程的實踐環節,要讓學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構,改變傳統德育中簡單灌輸的現象,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實施德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通過德育與學科課程教學的融合,使每個教師準確把握生活德育的精神,學會從生活的邏輯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而使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4)在校本課程中健全品質。結合學生發展需要和學校具體實際,積極開發具有春暉特色的德育課程,使學生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品德修養的培養結合起來。比如學校每個月編一本《春暉讀本》,收錄的是寫春暉的文章和可以觸動學生靈魂的文章。學校發下去後,學生們看了,會覺得春暉確實不錯,或者看到某~個觀點,他讚同或反對,這其中他肯定要恩辨,學生就有收獲。

春暉中學借助課程和文化教育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固定下來,並且持久地滲透下去。春暉的學生出去以後,社會很認可—一踏實,品行好,不會走歪路,具有開拓精神,有勇氣。這些都是文化德育的成果。

2.實施學科建設,打造春暉核心競爭力

一所重點中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春暉中學給出的答案是,在於教學質量、師資隊伍、教研活動、教材開發和應用與教育思想的提煉五個方麵,這些內容將構成一所學校的學科教學體係。從2005年3月開始,春暉中學把高校特有的學科建設和管理模式移植進來,推進有春暉特色的學科教學體係的建設。學校按學科成立了13個教研組,每個組都圍繞上述五個方麵,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製定了學科建設的規劃和目標,以及具體的實施步驟和方案。

在起步階段,各個教研組開出了“樣本”課,通過集體備課、集體聽課、課堂驗證、集體反思和修改,形成了春暉中學的課程標準;同時每一個教師在課前設計好“個案”,在課後寫好“教學隨筆”,進行教學反思,以此作為構建反思型教育體係的切入口。各個教研組還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不斷充實和完善學校教學資源庫,編印教輔資料,逐步實行教輔資料的校本化。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根據教師學曆、資曆和駕馭教學的能力,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人格”培養層、“升格”培養層和“風格”培養層,關注其成長道路必定經曆的“三環”,即由曆練“教學基本功”的“外環”到錘煉“教學策略”的“中環”,再到提煉“教學思想”的“內環”,從而延伸和拓展“學習”空間、“實踐”空間和“展示”空間。

(1)以教學反思為總策略。學校從學習型組織的建設著眼,提出“教學反思”的總策略,引導教師全麵審視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堅持學習、思考、實踐之後的反複論證與提升。“教學反恩”策略,以教師教學“個案分析”和撰寫“教育隨筆”為切入口,引導教師對日常教學進行反思與研討。教學“個案”是一個牽涉教學設計、實施、反思、修正等幾個環節的個性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的“機智”,即師生智慧的火花,是一閃而過的,及時總結記錄便是“隨筆”。教師寫作“教師個案”與“教育隨筆”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一個教師不斷向自我思想挑戰的過程,在不斷的反思中尋找一種最為適合的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理念、教學水準和專業能力。

(2)以校本教研和課程建設為抓手。為推進學科建設,各學科開展了以團體學習來實現共同教育願景的主題教研活動和將團體學習統一到教學實踐中的有效備課活動兩個層麵的校本教研活動。主題教研活動,是各教研組按照事先擬定的年度教研主題和教研活動專題,集體開展“小切口、深研究、重實效、成係統”的教研活動。有效備課活動,則是將團體學習統一到教學實踐中,以備課組為單位半月一次,每次由備課組內的一位教師承擔,通過備課、組內交流、修整教案、組內開課,全組教師聽課,承擔者寫出個案分析,同組其他教師寫出教育隨筆。春暉中學自下而上、主題明確、自由討論的教研活動模式,實現了全員參與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增強了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能力,更提升了學校的學科建設水平。

課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有效載體,春暉中學著力於把課程建設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結合,致力於研發適應時代需要,符合學校特點、學生個性和社會特征的校本課程,建立申報、編製、實施、審議和評估的校本課程規範。《春暉讀本>、《春暉家園·植物篇》、《春暉家園·文獻篇》、《音樂與人生》、《生活與地理》、《生物與生活》、《人生導航》、《湖畔詩話》等,以及“大文科教育”使學校的校本課程體係日趨完善,並結合學生社團活動進入課堂,為每個學生構建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並綜合實踐知識的機會,為其個性化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春暉中學學科建設立足教育的本質,從育人的高度,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生命成長,充分顯示出了學科建設蓬勃的生命力。”“高中階段學科建設能抓出如此成績,如此境界,春暉中學還是第一個,春暉中學為紹興市乃至浙江省高中的學科建設做出了榜樣和示範。”教育專家評估團對春暉中學學科建設作評估時發出由衷讚歎。春暉中學能做到高位穩定基礎七的發展,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就是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謀求“教育反思”基礎上的“學科建設”,並以此帶動學科團隊的優化,是春暉中學經久不衰富於創新的持久動力。

五、春暉中學啟示錄——筆者手記

春暉中學最初是一所私立農村中學,她的燦爛曆史留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風流佳話,閱讀她的曆史,閱讀那些白馬湖畔過往的人和事,讓今人無限向往,思慕良多。而對於接受了六年普通農村中學教育的筆者來說,春暉中學的教育更是讓人思緒萬千,不得不借此打量中國的教育,特別是中國的農村教育。

春暉中學的學生是無比幸福的,一所中學能有如此強大的教師隊伍,能有這麼多的名師碩彥在此駐足,不說絕大多數的中學無法企及,就是對眾多的大學來說,也是奢望。高水平的教師對青少年的培養、對一所學校辦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暉中學,以及當時一批著名的中學,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名師辦學的場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社會上有識之士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對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學教育極度重視,大量的精英分子親力親為,投身於中學教育,或籌資辦學,或擔任校長、教師,春暉中學不用說了,還有如從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的趙君達,辭去北洋大學教授的職務,而去應聘天津耀華中學校長以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也留下了一段教育史話。我們現在提的最多的是教育家辦學,怎樣才是教育家辦學呢?也許,我們能從春暉的早期發展尋找到一些答案,包括諸如,教育強國(當時是教育救國)的夢想,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大力支持,有為有識之士投身到教育事業中,教育革新的環境,青年投身教育事業自身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等等。

春暉中學的學生人生是完美的,人格是健全的。之所以這麼說,是有感於我們錯位的人生發展,以及我們曾經經曆過的“三點一線”式的中學生活。我們在還未發育成熟時,打著消耗戰進行著低效率的學習;在發育成熟,學習效率和成效最高時,卻沒有了學習的勁頭。曆史上沒有升學壓力的春暉中學,把中學階段作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讓學生的知識基礎在此奠定,學生的精神氣質在此形成,最初的社會活動訓練在此進行,完成了中學教育的獨立使命,展現了中學教育自身的基本價值。現在的春暉中學,繼承辦學傳統,堅持“健康”、“健全”、“有用”的學校教育工作目標,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在升學壓力麵前,獨樹一幟。

春暉中學給廣大農村學子留下了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在大家對當今高考、當今應試教育聲討之時,我想許多從農村考進大學的孩子在聲討中會猶豫,一定程度上講,農村學子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從教育公平的角度講,應試教育是農村學子最有保障的一點公平,也是他們最經濟的被評價方式,農村學子是無法與城市學生較量綜合素質,較量教育投入的。農村學子的追求很片麵,農村學子把中學看得很功利,但誰來帶領他們提高綜合素質,誰來給他們的教育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與支持呢?早期的春暉給紹興的學子帶來了福音,免費師範生政策能夠給農村學子帶來福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