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豐子愷“美的教育”
當時的春暉,有兩個最大的教室,那就是美術教室和音樂教室,豐子愷任這裏的美術、音樂教師。他教導學生,藝術能夠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義,能夠使人超脫卑微、痛苦、迷茫的生活。他教學生畫石膏頭像,教學生互為模特兒寫生素描。春暉的學生,組成各種藝術團體,“天然圖畫,點寫不盡,音歌嘯傲,山穀共鳴”,豐子愷自己也常在白馬湖畔寫生作畫,有時來了音樂靈感,手頭沒有五線譜紙,他就用畫筆在自己的白襯衫上畫五線譜。春暉中學早年的校歌,便是他以孟郊的《遊子吟》為詞譜寫的。在寬鬆、自由、充滿個性色彩的教育氛圍裏,他呼喚出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創造的熱情。“碧梧何萌鬱,綠滿庭宇,羽毛猶未豐。飛向何處?乘車戴笠,求無愧於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這是春暉中學當年的畢業歌,唱著這樣的畢業歌離開校園的春暉學生,會擁有怎樣的精神世界和心靈?蔡元培先生在春暉的演講中肯定和讚美了春暉中學這種“美的教育”。他說:“美的東西,雖饑不可以為食,寒不可以為衣,可是卻省不來……求美也和求知一樣,同是要事。”
4.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朱自清來到春暉中學任國文課教員,不久,便在《春暉》半月刊上發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談到,教育界中人,無論是辦學校的、做校長的還是當教師的,都應當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應該把它當成手段。如果把教育當成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結果不僅不利於學生的“發榮滋長”,而且還會“兩敗俱傷,一塌糊塗”。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認為,如果學校太“重視學業,忽略了做人”,學校就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遠一樣”。所以,“教育者須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對於教育,須有堅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對經亨頤校長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為然,認為,校長的作為,教師的“師”、“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質,“教育者和學生共在一個情之流中”,“純潔之學生,唯純潔教師可以訓練”。
朱自清在春暉,一反“師道尊嚴”的傳統,要求學生克服見了老師就“矯情飾偽”的毛病,培養做人“純正的趣味”。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都和學生平等地討論。當教育傳達出對學生的善意、信任和關愛時,喚醒的是學生的向學之心和向善之誌。據校刊《春暉》記載,一次,有人報告學生中有幾人聚賭。如此公然的違紀事件,朱自清不主張學校處理學生,他和別的教師商量後,采取的做法是:先找學生談話,學生認識到錯誤後,就交由學生協治會處理。學生協治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他們的處罰方式是罰犯錯誤學生寫大字和打掃學生宿舍衛生一個月。舍務主任匡互生則認為學生犯錯與自己監管不力有關,也自罰一個月薪俸並每天和學生一起做勞務。
朱自清的教學,是係統知識的浸潤,是現身說法的影響,其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一次,學生王福茂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寫道:“他是一個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臉帶著微微的黃色,頭發卻比黑炭更黑。近右額的地方有個圓圓的瘡疤,黃黃的顯出在黑發中,一對黑黑的眉毛好像兩把大刀擱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為何,時常同玫瑰色一樣。當他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看了他的後腦,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課的時候,總是像煞有介事地從講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點滑稽的態度……”朱自清在這篇作文下麵畫了許多雙圈,並在課堂上讀給大家聽。他說,我平時教大家怎.樣寫作,王福茂給大家一個榜樣,這就是描寫人要讓人讀後如見其人,最好還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春暉中學在經亨頤和夏丐尊的努力下,邀集了一批懷抱教育理想、氣味相投的朋友執教,其教師陣容豪華得甚至有點“奢侈”,使白馬湖畔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人文據點和思想巢穴。沒有當局政府的壓迫,沒有升學的束縛,大家懷著“立人”和“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國民”的教育理想,采用自己的教學方法,把春暉中學營造成為一個文化大觀園,營造成學生的精神驛站,學生擁有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擁有學術自由的天地。朱自清這樣回憶道:“給學生一個有詩有畫的學術環境,讓他們接著個性自由發展。學校成立了兩年,我也去教書,剮一到就感到一種平靜親和的氛圍氣,是別的學校沒有的。我讀了他們的校刊,覺得特別親切有味,也跟別的校刊大不同。我教著書,看出學生對文學和藝術的鑒賞力和表現力都比別的同級的學校高得多。”學生使用的教材是生動活潑而又平易親切的:國文課上,朱自清應學生要求,將自己剛剛發表的散文《綠》、《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作為教材給學生講作文之道;美術課上,豐子愷把自己剛剛創作的漫畫拿來給學生示範l音樂課上,學生們唱的是由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在春暉執教之時,夏丐尊30多歲,而朱自清、豐子愷則不過是20多歲的小夥子,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春暉展示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藝術才華了:夏丐尊在這裏實踐他宗教般的教育理想,並翻譯了意大利亞米契斯的小說《愛的教育》;豐子愷在這裏開始了他的漫畫創作,因此而成為“中國漫畫第一人”;朱自清在這裏寫下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當然,最令今人神往的,還是當年大師之間那種純淨真誠的心靈交往。
四、文化傳承基礎上的現代學校教育革新
一群追夢人鑄就了春暉中學昔日的輝煌,使之成為近代浙東教育的一顆璀璨明珠.今朝,新一代春暉人傳承優秀教育傳統,堅持與時俱進,探索創新,正在努力創建一所高規格、現代化的國家級示範學校。從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校以“重振春暉、再創輝煌”為核心,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使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是學校深化改革的時期,進一步凸現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理念,教育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學校著力打造“文化德育”和“學科建設”這兩個教育創新品牌,在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產生了廣泛影響。
1.推行文化德育,建設大氣和諧的校園文化
春暉巾學在充分挖掘深厚文化積澱和豐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特色育人理念——文化德育。文化德育是在整合學校文化教育資源的前提下,以傳承與創新文化為主線,以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與內涵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文化德育功能的一種教育理念和德育架構。學校的課題《文化德育的校本實踐與研究》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
文化德育,是針對學校德育普遍存在的德育內容陳舊化、德育方式形式化、德育實效性不足等弊病提出的。春暉中學從學校文化的研究與創新人手,將學生德育工作置於學校文化的整體背景下,挖掘文化與德育的內在聯係,以“學校的一切資源都是教育資源,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教育活動”的教育思想,以“大教育”、“大文化”的教育戰略,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推進文化引領、人文育人和把學生培養成人的教育實踐。
文化德育的實踐,首先在於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春暉中學一方麵挖掘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澱,拓展學校的人文資源。經亨頤、夏丐尊、朱自清等名師碩彥,秉承“五四”精神,革故鼎新,改革教育,“人格教育”、“愛的教育”、“情感教育”等理念成為現代教育史上彌足珍貴的財富。發軔於這一時期的“白馬湖文學流派”、豐子愷漫畫、朱光潛美學理論等,鑄成了春暉精神文化的豐厚基礎。學校現有被列為省級文保區域的建築群和名人文化帶,學校周邊有著協調、和諧的山水風光;學校內植被豐富多樣,學校已被命名為浙江省綠色學校;建有以“校史陳列室”、“十大德育基地”為重點的人文資源庫。另一方麵,建設大氣、和諧、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學校堅持育人為本,把學生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幫助他們規範行為,遵從道德法規,讓其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幫助他們樹起人生的坐標,走過青春的沼澤,踏過學習的障礙,越過升學的門檻;重視學生的基礎道德養成,讓學生在生活中和行動中去體驗、去建構愛國情懷、民族情結和集體意識。注重課程設置、製度建設和校務管理中的文化因素和人文關懷,推進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努力實現學校管理人本化和現代化的有機結合。
春暉中學的文化德育實踐,整合利用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和一切有效資源,借助學校文化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導向、激勵、塑造和規範的作用,通過學生對文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吸收和對文化教育方式的有效體驗,使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得到心靈滋潤。學校的一切資源都是文化,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課程,春暉中學把學校的一切活動納入課程的範疇,全麵、係統、完整地實施文化德育,並把德育課程化作為學校文化德育的基本實施途徑。具體說來,文化德育的實施途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