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與人為善,有容乃大善意,使你生命更精彩(2 / 3)

誠實的人常常談笑從容,他們的眼睛和口氣使你無法懷疑話語的真實。他們可以坦誠地談論自己的出身、處境和對事情的看法,使你感到所謂榮辱進退、尊卑顯隱之間,有一個大的道理的存在。掌握這一道理的人敢以真麵目示人,這樣的人讓人感到踏實牢靠。

誠實的人同時是得大自在、占大便宜的人。他們比詭詐的人更放鬆,因而更有智力。他們沒羈絆,也不設防,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辭令、表情身世來解釋自己。誠實的人把真話像石頭一樣卸到了別人的懷裏,自己反得輕鬆。

不說真話的,除去道德缺陷之外,大約屬於這幾種情形:不宜、不敢和不能。第一種屬於私密範疇,如一個女人不必要向每一個剛見到的男人自我介紹;不敢,是在文化上懷疑誠實的作用。這種人知悉誠實帶來的小麻煩,不知表達你的好感 表達你的好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油,推動著人際關係向美好的方向發展。況且,這種表達不用投資,不需本錢,隻要你發自內心的一個微笑,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句輕輕的稱許,就行了。多麼簡單!

認同別人,就是認同自己。表達你對別人的好感,就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好感。

國州是我在單位的一位好友。他走到哪兒,就會給哪兒帶來生氣與活力。當你講話時,他會全神貫注地傾聽,讓你感覺自他聽你說話的那一刻起,你的身份就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人們都喜歡接近他,願意與他在一起工作、學習和聊天。

一個陽光燦爛的秋日,我和國州坐在辦公室裏閑談。我向窗外望去,注意到我不是很感冒的小楊止在向我們辦公室走來。

“討厭的人過來了,我可不想碰到他。”我說著,想出去避開一下。

“為什麼?”國州問。

我解釋說,到這個單位以來我就感覺將要和他關係不太好,我不喜歡他提出的一些問題,他也不滿意我所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又說道,“那家夥就是不喜歡我,跟我不喜歡他一樣。”

國州看著小楊:“看上去他沒有那樣討人厭煩啊,至少不像你說的那樣。或許你想錯了,”他說,“或許是你逃避他。你這樣做,隻因為你害怕。而他可能也覺得你不喜歡他,因此他對你也就不那麼友善了。人們都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你對他表示好感,他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去跟他說說話吧。”

我試著到辦公室門口迎接他。我熱情地問候他剛休完的假期怎麼樣,是否過得愉快。他看著我,表現出十分驚奇的樣子。此刻國州正在看著我們,咧著嘴在笑。

國州向我解釋了一個如此簡單的道理,簡單得讓我難以相信,自己竟從不懂得這個道理。

大部分年輕人都一樣,對自己缺乏自信。每一次接觸,我們都擔心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其實與此同時,別人也在擔心我們會如何評價他們。

從那天起,我不再注意別人眼中的評判,開始意識到人和人之間必須相互溝通的需要——並與人分享一些自己的秘密。

我們放走了多少如此珍貴的機會。每一次短暫的會麵都將成為一次奇遇,而每個人的經曆都是生活的一課。

人與人的溝通有時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難,如果你願意表達自己的好感的話。

人都是喜歡聽一些表揚的話,讓自己高興的話,當然,這種表揚和高興不是那種有目的的拍馬之類的話語,不是那種有意美化別人的獻媚,而是實實在在地表達你的讚美,表達你的真誠。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你就會發現,我們及周圍的許多人,吝嗇於對別人的好感,更多的卻是發泄著心中的抱怨:

我們抱怨父母家產不豐、地位低賤,不能讓我們錦衣玉食盡享榮華,也不能給我們鋪平人生之路,讓我們平步青雲;

我們抱怨上司不能慧眼識珠,使自己這匹千裏馬不能疆場馳騁,滿腹經綸化作了無數牢騷;

我們抱怨同級事情幹得沒自己多,工資卻比自己高,小日子也過得比自己滋潤;

我們抱怨物價太高,商人太奸;

我們抱怨晴天太曬,雨天太潮;

我們抱怨……

抱怨使我們的臉上寫滿了憤懣與不平;抱怨使我們的眼神布滿了消沉和懷疑;抱怨使我們看不見親情的溫暖、友情的關懷,愛情的甜美;抱怨使我們以鄰為壑、以怨報德;抱怨使我們活得沉重而辛苦;抱怨使我們心中陰霾密布,又使我們如一包炸藥,隻需一根小小的引信就會把我們點爆,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抱怨使我們看不到生活美好的一麵,最終我們迷失了自己。

生活的確有許多的失意和無奈,但我們沒有必要與自己過不去,以至於讓抱怨像一條毒蛇時時咬噬著我們的靈魂。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比如說,對別人表達你的好感和感激,結果會怎樣?

讓我們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以一片孝心去回報父母,讓父母盡享天倫之樂!

讓我們感激上司給了你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感謝上司對你的信任!

讓我們感激同級給予你的配合,感謝同級對你精神上的支持!

讓我們感激市場物品豐盈,商家熱情如火!

讓我們感激陽光的溫暖,雨絲的浪漫!

讓我們感激……

你試試看!你會發現感激會讓我們的臉上布滿春風,笑容燦爛;感激會讓我們的眼神寫滿友善,漾著喜悅;感激會使我們真切地領悟到親情的溫暖,友情的關懷,愛情的甜美;讚美使我們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鄰;感激讓我們活潑輕鬆而愉快;當你以感激的心態看待一切時,你心中的陰霾會煙消雲散,鬱積在胸中的塊壘也會化作融融暖流和滿腔柔情。

表達你的好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油,推動著人際關係向美好的方向發展。況且,這種表達不用投資,不需本 傾聽比傾吐更重要要做一個善聽人言者,這比任何一個雄辯者都要更吸引人,同時也是搞好人際關係的最有效手段。

社會交往中,有時傾聽對方比傾吐自己更重要。

在社會交往中,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既反映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也是一種高超的交際藝術。在社交場合,一個聚精會神的聽眾往往比一個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更受歡迎,他會使說話者感覺自己很重要。社交中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他人的尊重,有時還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在《人際關係》一書中,敘述了一個他親身體驗的小故事。一次,卡耐基同一位名人在晚餐會上交談。席間,卡耐基自始至終隻是充當了一個聽名人講話的角色。事後,名人卻向晚餐會的主持者讚揚說“卡耐基是一個非常善於交談的人”。得知此事後,卡耐基不禁大吃一驚說:“我隻是很認真在聽他講話而已。”

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於傾聽他人言談的人。真正善聽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動對方,更能喚起對方的親近感。

平日我們也常聽到有人抱怨,或者我們自己也一直在抱怨:“為什麼表達自己是那樣的難。我總是那麼笨嘴笨舌的,不善言談,所以無法很好地與別人相處,人際關係也就總處理不好。”我想還是請你仔細地品味一下卡耐基的這段小故事吧。

不善言談的人,亦是不善傾聽他人言談的人。因為他在交往中過於在意自己的行為,總是不斷地惦念著:一定不能讓對方笑話自己,要把話說得漂亮些,否則就得不到對方的認同。另一方麵,他又為自己的說話達不到那種理想程度而感到十分苦悶。這樣,當然也就不會聚精會神地傾聽對方的說話了,免不了忽視了對方,很難真正在聽別人講話,而隻是隨便地點頭附和,心不在焉地聽聽而已,有時甚至不等對方把一段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自己說了起來。這是一種隻要求對方聽自己說話的單方麵的交談方式。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自我張揚的時代,即人人都想張揚自我的時代。假如人人都要張揚自我,自然就沒有人會認真地傾聽自己的言談了。

日本長穀川町子先生畫的著名漫畫作品《惡老婆子》中,有這樣一幅畫。有一惡老婆子闖進別人家裏進行偷盜。她先把那家的兒媳婦綁起來,然後手持菜刀威脅她說:“照我說的去做!”對此,內白則雲:“我家的兒媳婦一點都不聽我的話!”這幅畫非常準確地把握了當今的社會狀況。

實際上在今天,大多數人隻知一味地張揚自我,而真心誠意地傾聽對方陳述的人已很少見了。正因為如此,剛才提及的卡耐基那種善聽人言的優點才是最值得稱道的。

下麵介紹一個在工作上成功地發揮善聽人言的例子oM小姐在某保險公司從事外勤工作已近20年了,是個經驗非常豐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眾多外勤人員中,她的成績也一直是出類拔萃的。她在勸客戶上保險時不采用勸說的方法,這正是與其他外勤人員的不同之處。後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戶麵前擺上好幾本小冊子,然後向他們說明到期時間和應收金額,並口若懸河地以一種非常熟練的語調反複地講述客戶在投保後,將能得到多大的好處。

而M小姐卻與此相反,這樣的話一句也不說。她總是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說起,稍許談談自己在這方麵的無知和失敗的體會。原對勸說投保一事而素存戒心的對方因為她談的是自己喜歡的話題,這樣便在無意中跟著她談了起來。之後她總是聽著,並為對方的講述而感到欽佩和驚歎。對方卻不知不覺地傾吐了內心的煩惱,談了自己對將來的理想和希望。M小姐依然還是專心地聽著。直到最後,自己才主動地說出投保的想法:“這麼說,還需要適當地投保啊!”

M小姐是一個善聽人言的高手。不過,在此可以斷言的是:她並不是因為生意上的緣故而裝出一副傾聽對方言談的樣子的。與此相反,M小姐在這段時間裏甚至忘記了工作,誠心誠意地極其認真地聽對方講話。也正因為如此,對方才會對她敞開心扉,吐露真情。即便在旁人看來,他們之間的對話像是單方麵的,但實際上,這二人進行著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

要做一個善聽人言者,這比任何一個雄辯者都要更吸引人,同時也是搞好人際關係的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做到傾聽對方呢?

要專心。傾聽時要精神集中,神情專注。為表示自己注意傾聽,要多與對方交流目光,別人講話時要適時點頭,並發出“是”、“對”、“哦”等應答。但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也不要隨便插話,若非插話不可,要先向對方表示抱歉,並征得對方同意,如“對不起,我可以提個問題嗎?”或“請允許我打斷一下。”

要虛心。交談中要尊重對方的觀點,即使你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如確有必要,需等人家講完後再闡明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對方還沒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的時候,不要輕易表態,亂下斷語,也不要挑剔批評。否則會讓人感到你有一種優越感,影響交談的進行。

要耐心。交談中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有時會因為對方過長的發言或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而感到厭煩,這時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使之表露出來,要耐心聽他把話講完,這是對講話人的尊重,特別是對方有意見的時候,要耐心傾聽,給對方提供宣泄自己不滿的機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道德的力量 如果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態度是真誠的,我們就會產生並且實施真正的“終極關切”o這種終極關切能夠促使我們最大限度地發現宇宙中存在的意義和承擔的責任,從而也就使我們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道德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個體對自我、他人、社會、人類、大自然、宇宙以及存在本身的態度是否真誠的一種體驗能力,以及關於這種體驗的表達能力。一個人對於自己、他人、人類、自然以及整個宇宙本身的態度越是真誠,以及對這種真誠態度的體驗能力和表達能力越強,他的道德力量也就越強。

從自己對他人的真誠來看,一個人對另外的人越是真誠,就越是能夠做到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把對方看成是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也意味著他具有越強的愛的能力。

在至誠的情況下,我們具有最大限度的認同能力,能夠認識到他人、甚至其他生物和自己一樣具有價值。從而,他能夠把自己需要滿足的價值取向擴大劍盡量大的合理的係統。

如果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態度是真誠的,我們就會產生並且實施真正的“終極關切”o這種終極關切能夠促使我們最大限度地發現在宇宙中存在的意義和承擔的責任,從而也就使我們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所謂終極關切,是指我們對生命的來源、生存的意義、入在宇宙中的地位等根本問題的追問和探索。

終極關切在我們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首先有一個在什麼範圍內成功的問題。有隻顧自己的成功,這是單贏的成功;也有考慮了合作對象的成功,這是雙贏。但是真正的成功,應該是“三贏”,不僅考慮自己成功,也考慮對方成功,還要考慮有利於社會進步,也就是“你好,我好,世界好。”

另外,我們談成功,都有一個追求成功者動力的來源問題。一般大成功者的道德力量都能夠提升到終極關切的層次,這也是許多大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思想家,甚至成功學先驅們之所以具有罕見動力的原因。

在人格力量中,人們往往隻重視智慧力量,意誌力量次之,最不重視的是道德力量。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擺脫自我、戰勝自我,需要更多能量,人有避苦趨樂的天性,總是習慣於做容易的。俗話說:“半夜吃桃子,捏著軟就行。”這也是人類長期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

其實,道德力量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對於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自我實現的人為什麼比一般的人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正是由於他們有比一般人更強大的道德力量。

道德力量的主要功能在協調,個人通過道德力量的調節,可以減少內耗。所謂潛能“充分發揮”的實質就在於使內耗減少到盡可能少的狀態。不隻是個人自身的內耗,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環境,乃至個人與宇宙、存在本身都可以通過道德力量調整到合適的狀態。

通過道德力量,人可以建立·種關聯性,產生一種認同感或者同一感。人通過對與自我以外的事物的關聯性的體驗,可以獲得意義感。這種意義感可以給人以行為的動力,即產生意義意誌。

如何運用自己的道德力量?道德力量不能夠孤立地發揮,必須與其他兩種人格力量聯係起來,否則就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前麵所談的哈默,他在發揮道德力量的時候,就有意誌力量和智慧力量作為輔助人格力量,特別是意誌力量。沒有意誌力量,他根本無法忍受饑餓。

在《成功>雜誌卜,有這樣一個故事:

台灣的一位運動員在比賽中奪得了冠軍,得到一大筆獎金。這時一位老人找上門來,說自己的女兒正是花季妙齡,卻不幸患有絕症,如果能夠得到一大筆錢,生命也許就有希望。運動員就把自己的獎金捐獻給了老人的女兒。事後,知情者告訴這位運動員,那老頭根本沒有女兒,哪裏還會有女兒患絕症的問題,他純粹是騙錢。但是這位 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 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借助這縷“陽光”,可以澄清我們的思路,淨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顯得更充實,更自在和更快樂。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交往難免會有不同見解,而不同的見解會使人與人之間言行舉止有異,這些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多些理解,就不會因他人與己見不同而生出隔閡,進而產生矛盾。

但是,實際生活中卻往往少了許多理解,將他人與自己對事物見解的不同誤認為是與自己過不去,小肚雞腸地斤斤計較,沒完沒了地打“肚皮官司”,結果必然是使自己與他人產生隔閡,漸漸由小至大,最終成為矛盾雙方,水火不相容。

隻要不是原則性極強的大是大非問題,理解就應成為對不同見解的最好詮釋。有人這樣說:“理解是一縷精神陽光,它可以照亮我們的心扉,敞開我們的胸懷,讓我們在一生一世都受益匪淺。”對此,我是十分讚同的。試想,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見解存在,方使得我們這個世界有朝氣,許多新生事物的誕生,正是由於在不同見解之中產生不同的結果。退一步說,個人與他人的不同見解存在,也才會使得自己去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自己固有的見解原本就是錯的,不科學的。正足由於他人的不同見解使自己反省,從而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與觀點,並獲得新的進步.,因此,正確對待不同見解,不僅不是理虧,反而就是一種理智的態度。而要做到這點,所需要的就是“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環境,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方方麵麵;不固執,不偏激,不斤斤計較,更莫要為小事而跟他人打“肚皮官司”,弄得自己心神不安,傷神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