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人生的艱難征途上走過83個年頭。從192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做試驗,小腦受到甲型腦炎病毒感染起,他同病魔頑強地鬥爭了整整60年。在1939年全身癱瘓之前,他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所擁有的較全麵的醫學、生物學知識,堅定地選擇“科普”作為自己的事業。他是一位科學家,又成了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動家。在全身癱瘓,手不能握筆,腿不能走路,連正常說話的能力也喪失,口授隻有秘書聽得懂的艱難情況下,從事科普創作50多年,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筆調、活潑的形式寫了大量獨具風格的科普作品。
現在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缺乏書本知識,抱怨自己沒有開發新領域的機遇,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要知道抱怨是於事無補的。抓住抱怨的時間,勤奮學習,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然後圍繞目標,千方百計,攻關破難,仍然不失為走向成功的一個好方法。這就要求:直接對準選定的創造目標,直接進入創造狀態,建立知識輸入、知識積累的有序性——即根據創造需要貯存知識、補充知識,而不搞煩瑣的知識準備。
愛因斯坦為什麼年僅26歲時就在物理學的幾個領域做出第一流的貢獻?美國波士頓大學生化教授阿西莫夫為什麼能夠令人難以置信地寫出200餘部科普著作?達·芬奇為什麼能成為“全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天賦嗎?可以說,許多科學家能迅速取得成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過這種“直接法”。試想,當時愛因斯坦20多歲,學習物理學的時間不算長,作為一個業餘研究者,他的時間更是極為有限。而物理學的知識浩如煙海,如果他不是運用直接目標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學的三個領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說:“我看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能費盡我們所能有的短暫的一生,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其中每一個領域都能吞噬短暫的一生……可是,在這個領域裏,我不久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
直逼目標有哪些好處呢?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其二是有利於高效地學習,有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最佳知識結構,並據此發現自己過去未發揮的優點,使獨創性的思想產生。直逼目標還可以使大膽的“外行人”毅然闖入某一領域並使之得以突破。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的發現就是有力的例證。被譽為“生物學的革命”這個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最偉大的發現者是沃森和克裏克,兩人當時都很年輕(沃森當時僅25歲),而且都是半路出家。他們從認識到合作,從決定著手研究到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曆時僅僅一年半。可以說,如果沃森他們不是直逼目標,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
人類知識的發展是具有“可壓縮性”與“可跳躍性”兩種性質的。學習不是把前人的路再走一遍;我們不需要從甲骨文、從礦石收音機漸次學起,而隻需直接學習現代漢語與集成電路。中學數學中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因式分解題足以使人神經衰弱,但如學了高等數學的羅必塔法則,一切則輕而易舉。楊振寧教授認為有些知識不見得非要學透、學懂,有個大概印象即可,用時再細學。美國心理學何妨一試一個人懷抱的信念,絕對可以影響他的人生。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最怕喪失的就是勇氣,一種麵臨機遇時敢於試一試的勇氣。如果喪失了勇氣,那就喪失了人生許多美麗的風光和機遇。
從前,有個國王老了,便想從幾個出眾的兒子中挑選一個繼承王位。他暗中囑咐一位大臣親自帶兵到城外通往關隘的一條官道上設了特殊的路障。然後挨個把幾個最有希望的兒子叫到跟前,交代他們火速出城到關隘送一封急信。
幾天後,幾個王子都高高興興地回來了。國王便問他們走的是那條道,怎麼走的。有的王子說自己見官道上被巨大的岩石堵塞了,便繞小道跑到關隘送了信;有的說自己如何奮勇地從巨大的岩石上爬了過去,隻有最後出發的小王子說他輕輕鬆鬆地就從官道上走了過去。
老國王問小王子:“難道沒有岩石擋住你的去路?”
小王子說:“有啊!但我用力一推,它就翻滾到旁邊的深崖下了。”
“那麼大的岩石,你怎麼會想到用手去推它呢?”
“我隻不過試一試罷了。”
後來,這個小王子就繼承了王位。
人生中,許多的障礙似乎很嚇人,仿佛此路不通,但是,隻要你有勇氣試一試搬掉它,它就乖乖地滾到一邊去了。可惜,還是有無數的人,在這種時候依然沒有試一試,結果就繞著道躲著機會走上了平庸之路。
有個朋友,原先在一個掛靠單位上班,後來被精簡下崗了。他對這個倒沒有什麼想不開的,知道這個半死不活的單位再呆下去也是沒有多大出息,於是他決定自己創業了。
起初,他計劃開一個飯店。他覺得自己家鄉的風味小吃一定能在這個城市裏叫響。他征求了一位朋友的意見,朋友大吃一驚地告訴他:你也不到街上看看,那關門的飯店有多少,可不要陪了血本啊!他回來想了一個晚上,還是覺得朋友說的對,就放棄了開飯店的念頭。
第二天,他來到街上,走進服裝批發市場,看到那裏挺紅火的,便找著一個熟人,想問問行情和買賣咋樣,果然有賺頭,心中一動,回家趕忙跟老婆商量。老婆也拿不準主意,就打了個電話,把老丈人請到家裏商量這個事。他們兩口子覺得老丈人在國營商場幹了一輩子,應該能拿準這件事。誰知老丈人聽了女婿的打算卻連連搖頭:還是不要冒險的好,雖然目前有賺頭,但是你剛開始經商,一個不小心,就栽得起不來了。
就這樣,半年過去了,這個朋友打了許多許多的念頭,最後都沒有實行,整天還是沒事幹,心裏自然喪氣,似乎天底下他就是最無用的人了。
最後,他灰溜溜地去拜訪一個老同學,希望在他的集團公司下混碗飯吃。那位董事長看著自己的老同學落魄到這個地步,連忙答應。不過,老同學同時還給了他一個關係到他命運的忠告:“老同學,你缺少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一種信念,一種試一試的勇氣。我敢說,如果你敢於一試,將來的成就,絕對不在我之下。”
後來,他在這位老同學的幫助下,開辦了一個自己的小公司,專門經銷一種建築上用的防露劑。由於盡心竭力的經營,居然在短短的三年時光裏,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債務,而且還讓自己的公司走上了產供銷一條龍的規模,企業效益連年上升,到如今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一個人懷抱的信念,絕對可以影響他的人生。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最害怕喪失的就是勇氣,一種麵臨機遇時敢於試一試的勇氣。如果喪失了勇氣,那就喪失了人生許多美麗的風光和機遇。開始你的表現吧j 如果你不想做一個庸人,不想做一個被別人輕視、歧視、壓迫的人,不想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都是累贅的人,那麼,你就應該給自己確立發展目標,製定達到這些目標的計劃,並且用實際行動來保證計劃的完成,目標的實現。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說:“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於能知,乃在於能行。”沒有行動,一切目標、計劃都將落空,成功也就無從談起。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可見行動是完成計劃、奔向目標、獲得成功的保證。就拿學習漢字來說吧,國家語言委員會頒布的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和420個非常用字,總計為3920個字。一天學會10個,一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
什麼是行動的保證呢?行動主要靠自己來保證,任何外界的壓力隻能是暫時的。與人的自覺行動相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興趣,包括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二是習慣;三是意誌,它是人的理想、信念、情感、需要的合金,堅強持久的意誌便是毅力。興趣、習慣和意誌三者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多數情況是從間接興趣出發,比如,有些人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但對考大學、獲得大學學曆感興趣。因此,也投身於學習,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愛學習的習慣。當學習太苦太累時,當學習令人感到枯燥厭倦時,當學習壓力大產生畏難情緒時,當學習成績不好自信心不足時,當心境不好、情緒波動無心學習時,都需要意誌力。
為了保證自己的行動有益有效,有始有終,應注意以下三點:
邁出第一步。凡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便是行動的開始。眼是懶蛋,手是好漢,一些看似很難的事,真正做起來就不那麼難了。因此,邁出第一步很重要。美國的希爾博士在他所著的《人人都能成功》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63歲的老太婆菲莉皮亞夫人,決定從紐約市步行到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去,這段路程大約相當於從北京至香港的距離。當她到達邁阿密時,記者問她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她回答說:“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就是邁出一步,再邁一步,不停地邁,就到這裏了。”在這段故事中,從紐約徒步到邁阿密是菲莉皮亞夫人的目標,一步接一步地走是她的計劃,然後邁出第一步,再邁第二步、第三步……這就是她的行動。如果她不去“邁步”,她就永遠也不能到達邁阿密。
立即行動。許多人有一種惰性,做什麼事情缺乏一種隻爭朝夕的精神。結果是“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為了克服這種惰性,做事情應該雷厲風行,凡屬看準了的事就立即行動。同學們一定都熟悉並敬佩美國那位使黑奴獲得解放的林肯總統,你可知道他怎樣雷厲風行做事的嗎?青年時期的林肯,在同別人合夥開店鋪時意外地從廢物堆裏撿到一部《足本法律評注》,讀完這本書以後,林肯受到了啟發,他給自己確定了目標——當一名律師。為此,他穿越草原,到20英裏(1英裏N1.6公裏)外的春田鎮向一位律師借閱其他法律書籍。他刻苦鑽研,心無旁騖。白天,他在小店的榆樹下看書;晚上,他用廢料點燈,在製桶店裏讀書。無論何時何地,他的手中或腋下總有一本法律書籍。有一天,一位叫曼塔·葛拉罕的人對林肯說:“若想在政界和法律界發跡,非懂文法不可。”林肯便立即詢問到哪兒去借這類書。當他聽說6英裏外的農夫約翰·凡斯有一本《科克罕文法》之後,便立刻戴上帽子去借書。就是靠這種立即行動,林肯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
雷打不動。人的行動容易受主客觀因素的幹擾,或中斷、或放棄,造成前功盡棄。要使目標能得以實現,必須確保自己的行動雷打不動,天天如此。古人雲:“苟有恒,何須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齊白石畫的蝦,栩栩如生,清潤透明。他曾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隻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此三變也……幾十年才得其神。”正是雷打不動的行動準則才造就了他那爐火純青的畫藝。齊白石給自己定的規矩是每天作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