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從實際出發,好虛榮、講時髦就不應該了。中國有句俗話:“千頭萬緒抓根本”o學生的根本就是學習好。用知識、成就的光環妝飾自己要比用脂粉或漂亮的服裝妝飾自己所產生的魅力大千百倍。服飾和化妝品裝點出的美,是表麵的美,膚淺的美,靜止的美,短暫的美;知識、智慧煥發出的美,是內在的美,深沉的美,律動的美,永恒的美。
“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這是古代阿拉伯人關於知識的格言。下麵的兩個故事或許能說明這一道理。一個朋友在紐約街頭見愛因斯坦穿著舊大衣,勸他添置件新的。愛因斯坦說:“這有什麼關係?反正紐約誰也不認識我。”愛因斯坦成名後,仍穿著那件舊大衣,那位朋友又勸他添置新大衣。愛因斯坦又說:“何必呢?反正這兒誰都認識我了。”
童話作家安徒生穿著儉樸。一次他戴著舊帽子在街上走,有人嘲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藝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邊那個玩藝兒是什麼9能算腦袋嗎?”
聽起來這是兩個笑話,但細想一下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舊大衣、舊帽子並沒有影響兩位偉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而那些以衣冠取人者,充其量有個錦繡皮囊罷了。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不把學習放在主要位置,而是為穿上“金利來”、“老人頭”而自豪,或為騎不上山地車而苦惱,實在是可笑而且可悲的。當然,不追求時髦不等於不修邊幅,學生還是應該講究儀表的。
關於美,培根有一段論述,同學們應將其記在心間:“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勝於粉飾之美,而優雅的行為之美又勝於單純的儀容之美。”
學最需要的東西。有的同學聽說專家、學者都知識廣博,於是自己也如饑似渴地見知識就學,世界之最,天下奇觀,三俠五義,北腳南拳,逮著什麼看什麼。學到的這些知識支離破碎,沒有什麼實際用途,而且把“記憶的口袋“裝得挺亂,影響了正常學習。這是嚴重的精力流失!人才的成長,大多是階梯式的。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每上一個層次,幾乎都伴隨著競爭和淘汰,而每前一個層次都是給後一個層次打基礎的。基礎不好就要成為淘汰對象,一旦在哪個層次被淘汰,再想彌補就需要付出雙倍乃至更大的代價。一個人的才能很重要,能夠把握機遇、創造條件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更為重要。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打牢向高一層次躍進的基礎,是把握個人命運的關鍵。
同樣是知識,應先挑有用的學;同樣是有用的知識,應先挑基礎性的和急用性的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起碼的生活常識,課本上所規定的內容,多屬於工具性、基礎性和急用性的知識,都是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應該作為現在學習的中心。對基本知識必須爛熟於心,運用自如;對於基本技能必須過得硬,無論解題還是寫文章,都要成竹在胸,得心應手。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踩在時代生活的“點兒”上。
古詩雲“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人一生中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是6~ 25歲。這20年如果用天來計算,僅為7300天。一生的命運如何、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段時間如何利用。而人又多是“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陰”,這就往往造成人生事業上的悲劇。因此,你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學有所成,就應該珍惜並科學地花費每一天時間。
熱愛你的身心,這是時間之源泉。昨天浪費的時間就浪費了,我們也不要過多地計較和自責,看準明天要做的事情,趕快去做。同時要珍惜你的身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動不如行動 等什麼?想好了,你就幹,你才會有機會。隻停留在“想”字上的人,他的願望也隻能是幻想。
機會隻會眷顧那些有準備而且一直在行動著的人。
前年,小王隻身闖蕩深圳。當他得知一家企業內刊招聘記者,當即攜作品集趕了過去。
到現場一看,僅有的一個崗位,競爭者竟達125人!而且其間不乏學曆、資曆、年齡、U才諸方麵勝過自己者。見此陣勢,小王本欲打退堂鼓,可又一想既然來了,長長見識也是好的,便耐著性子坐下來。
麵試的人太多,而且主考官正是該公司的老總,小王又被安排在後麵,看著應聘者一個接一個麵色沉重地走出考場,他已預感到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必須采取獨特的麵試方式打動老總才能出奇製勝。
這時候,在會客室裏坐等的幾位應聘者開始閑聊。其中有這麼幾句牢騷話引起了他的注意:“來的都是有經驗的人,小小內刊還拿不下來?一個麵試還搞這麼複雜!”“肯定要當麵出題讓應聘者動筆,不怕它,都帶了作品集來,還說明不了問題?”
小王心裏一動,當即趕往樓下的打字店,以“求賢若渴”為題寫下一篇現場短新聞。回到會客室時,正好輪到自己出場了。
麵試的內容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神色已略顯疲憊的老總既沒提業務,也不問應聘者經曆,而是要他從自己的角度談談如何當好內刊記者。小王當即遞上剛打印完的那篇短新聞稿說,自己的角度就是“敏銳”。
最終小王成了應聘人員中百裏挑一的幸運兒。老總說:“其實正確的方法大家都注意到了,但心動不如行動,你要當時把大家都注意到的東西先做在前麵。”
是呀,心動不如行動,隻有你當時把大家都注意到的東西先做在了前麵。
我們還等什麼?想好了,你就幹,你才會有機會。隻停留在“想”字上的人,他的願望也隻能是幻想。
機會隻會眷顧那些有準備而且一直在行動著的人。寧可做錯,不可不做 在人生的長河中,你不願主動地去做一些事情,看上去你沒有損失什麼,但實際上你在原地踏步,你的精神天天在萎縮,你天天聽到別人的成功與失敗,就是與你無關。當你勇敢地麵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每一個難題時,不回避,你失去的是狹隘的小我;當你跨過這些問題時,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成長,還會感覺到天地的寬廣,人生的意義。
現實中,我們經常陷入“寧可不做,千萬別錯”的論調中。
IT老英雄王安在童年的時候經曆了這樣一件事情:
他6歲的時候,在路上撿到一隻活的小麻雀,歡天喜地拿著往家趕。
到了家門口,想起母親不喜歡這類小東西進房間,於是就將小麻雀放在家門口,進屋去請示。媽媽竟然破例同意了!工安急著去拿他的寶貝。不幸啊!他看見小麻雀已經在貓的嘴裏了。
王安小小年紀受到如此重大打擊,促使他6歲時就立下誌向:任何事做了再說,千萬不要先請示彙報。
現實是,一個人做得越多,犯錯的次數就越多,挨罵的次數也就越多。並且由於事物的多麵性,可能你認為正確的,他人以為是謬誤。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東西,陽光的背麵是黑暗。多做多錯,理之必然。曾國藩曾雲:“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不做不錯,因為錯的對象都不存在了。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一再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現代的說法是,人要有積極的心態。
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就職演講有這樣兩段話:
“正處於鼎盛時期的美國,重視並期待每個人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鼓勵人們勇於承擔責任不是讓人們充當替罪羊,而是對人的良知的呼喚。雖然承擔責任意味著犧牲個人利益,但是你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被召喚著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但是,正如我們時代的一位聖人所言,每一天我們都被召喚帶著摯愛去做一些小事情。一個民主製度最重要的任務是由大家每一個人來完成的。”
一個企業何嚐不是如此。隻有每個人恪盡職守,擔負起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卡住每一個細節.,這個企業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人生的長河中,你不願主動地去做一些事情,看上去你沒有損失什麼,但實際上你在原地踏步,你的精神天直逼你的目標抱怨是於事無補的。抓住抱怨的時間,勤奮學習,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然後圍繞目標,千方百計,攻關破難,仍然不失為走向成功的一個好方法。
1987年初,《人民日報》報道了青年工人萬仁芳創造“前三末一”漢字編碼輸入技術的消息。這項技術在有500多種方案的大規模激烈競爭中,以其簡便易學、誤碼率低,平均速度名列前茅的優勢,被國務院電子技術振興辦公室、國家科委、國家標準局聯合組成的具有權威性的全國漢字輸入方案評測工作組評為國家級A類優秀方案。在眾多的電子技術研究人員中,萬仁芳年齡最小,並且沒有大學文憑,但他以工人的身份站上了金字塔的峰巔。
萬仁芳成功的秘訣在哪裏?一言以蔽之,他采取的是直逼目標的方法。
萬仁芳出生在江西省南昌縣鄧崗村,隻有初中文化程度。當他當上縣廣播站站長後,百般惱恨的是自己的語言文字基礎薄弱,因而在讀書、寫稿中常常碰到許多困難。為了尋找一條提高文化素質的捷徑,萬仁芳萌發奇思,竟想自己編著一部查字迅速、方便的.字典,並且直接對準“編字典”這個目標真幹起來了。從1974年開始,僅僅為了確定查字方法的設計思想,萬仁芳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他先後研究了100多種查字方法,經過篩選,最後綜合部首偏旁、四角號碼和《辭海》編排法三種方法的長處,摸索出一種獨特的全新的查字方法。最初他編出一套“前二末二”,但還不夠完善,不夠理想,於是又堅決推倒重來。經過四年苦戰,“前三末一”的查字法終獲成功了。
1978年9在“前三末一”誕生並準備出版的時候,萬仁芳從一本電子機械雜誌上得知電子計算機可以輸入文字。這一消息使他心中勃然升起另一個欲望:第二次直逼目標,研究漢字編碼輸入技術。那時候,國外專業機構搞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尚屬冷門,這位農村青年剛聽說“計算機”這個詞,卻圍繞著漢字編碼這個涉及到的語言文字學、教育心理學、數理語言學、信息學、計算機技術、統計技術、通訊技術等多門學科,直接而係統地研究起來。他憑著自己所掌握的漢字及其演變規律的知識,憑著自己研究出來的“前二末一”查字方法,在通向電子計算機世界的道路上,雄心孤膽地奮戰了七年。他終於又一次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