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00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
行動慢,等於沒有行動 能夠超越你競爭對手的關鍵,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關鍵,能夠幫助你成功致富的關鍵,能夠幫助你譜寫精彩人生的關鍵,隻有兩個:一是行動,二是速度。
可能你具備了知識、技巧、能力、良好的態度與成功的方法,懂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你還可能不會成功。因為你必須要行動,一百個知識不如一個行動。
假如你終於行動了,但還不一定會成功,就是因為太慢r。
在2l世紀,行動慢,等於沒有行動。
你隻有快速行動,立刻去做,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機會。
因為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遞,天涯若比鄰,昨天遠在天邊發生的事情今天就近在眼前。.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輕易得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知識與信息,你也會知道昨天晚上,你的競爭對手是否比你多掌握了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信息。所以說,必須掌握時間,立即行動!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拖延,失敗者的最大的特點是猶豫不決,這些人天天在考慮、在分析、在判斷,遲遲不下決定,總是優柔寡斷。
好不容易做了決定之後,又時常更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抓怕死,放怕飛。
終於決定要實施了,他們第一件事就是拖延,不行動,告訴自己:“明天再說”,“以後再說”,“下次再做”。這樣的人,不曉得多不多?也許讀者身邊就有這種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功呢?
必須知道拖延與猶豫是失敗的原因,行動與速度是致勝的關鍵。 拖延是成功的最大殺手 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於“掙紮”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林肯,小時候生長在偏遠的鄉村叢林邊,他居住在一所地處曠野的簡陋的小木屋,無窗無門,遠離學校、教堂、鐵路,那裏沒有報紙、圖書,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都很匱乏,更談不上生活中的種種享受了。每天他必須步行幾個小時到“鄰近”的另一處簡陋的學校裏去念書;他必須在荒野中跋涉幾十裏才能借到一些他想看的書。然後,不顧一天的艱苦勞累,借著木柴的火光閱讀。然而,林肯從不消極地等待機會,就是在這種嚴酷的生活環境中,造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
很多時候,消極等待,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無謂拖延,是成功的最大殺手。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清晨,鬧鍾把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的掙紮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
拖延是一種習慣。我曾經把一天的時間記錄了一下,驚訝地發現,“拖延”耗掉了我們一天四分之一的時間,甚至更多。
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或要做出抉擇時,每當自己對某項工作產生畏難情緒,想逃避某項我們不願意去麵對的事情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理由,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於“掙紮”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其實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如果形成習慣,它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養成一種辦事拖拉的工作作風。
千萬不要給別人拖延的印象,那樣你會失去很多的機會。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一個拖拖拉拉、猶豫不決、言行不一的人合作。如果讓你的對手知道你有拖延的毛病.他會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毫不客氣地擊垮你。
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讓自己動手,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鍾的思考餘地,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戰的架式。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在事情的開始,總是積極的想法先有,然後當頭腦中一出現“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難說了。所以要能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就馬上行動,那麼惰性就沒有乘虛而人的可能了。
愛默生教授說:“緊驅他的四輪車到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濘的道上追蹤蝸牛行跡的人,更容易達到他的目標地。”
雖然成果大多無法百分之百完美,但我們的目標隻是盡力做到最好,從經驗中學習,記取教訓,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一次又一次堅韌不拔地向著自己確立的目標努力前進。
某大學有兩位同學,是從同一個地方考到大學來的,他們住在同一間寢室裏,既是同學又是同室,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他們約定,一定要一起讀到博士研究生。
大學畢業的時候,兩個人分別分到了兩處待遇非常優越的單位。其中一人仍然堅持讀書,準備應考,另一人卻認為應該工作幾年,等有了一些積蓄再說。
過了幾年,其中的一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另一人當了科長。兩人見麵時,說起當年的理想,讀書的同學勸當上了科長的同學繼續讀書,可是他說,等當上處長再說吧!
又過了幾年,讀書的同學博士畢業後,去了美國。
又過了幾年,他從海外學成歸來,在一所知名的大學裏當上了博士生導師,成為這所大學裏的學術帶頭人。
可是當年那位當官的同學卻因涉嫌職務犯罪被檢察院審查。
讀書的同學非常痛心地說,做官的同學很聰明,如果是他們兩個人一起讀書的話,今天成為學科帶頭人的,一定是他,而不是自己。
人一旦決定要做的事情,就應該堅持不懈地去努力,不應該隨意改變目標。俗話說:有誌者立長誌,無誌者常立誌。
我們一直在等待機遇。但是,機遇不能消極等待,更不能拖延。如果你寄希望於等待,寄希望於運氣,那麼,你最初的熱情和你已經花費的精力都將在消極等待中消磨殆盡。如果因為拖延,你將會失去眼前的機遇,最終則導致失敗。珍惜你的時間j 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問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闖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
如果你有3萬元錢,丟掉了300元,你會很心疼;然而,你在無聊中浪費掉了300天,卻可能沒往心裏去。你可曾想過,前者是財富的l%,而後者是生命的I%o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就太遺憾了!按82歲的壽命計算,人的一生隻有3萬天。去掉童年、暮年、生病、吃飯、睡覺的時間,真止用於工作、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人生的路是漫長的,然而關鍵的地方隻有幾步。對於中學生而言,能否升人大學是關鍵的一步,而能否邁好這一步的關鍵是能否合理地花費自己的時間。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眾說紛紜,捉摸不透。
這就是時間。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於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抹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
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製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裏從來不放坐椅0 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隻希望還有若幹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IO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
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做最重要的事情。在人才成長的諸規律中,有一條聚焦成才規律。它告訴人們要依據自己的最佳才能,選準成才目標,然後過濾信息,集中精力,目標始終如一。這樣,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會在聚焦效應之下形成突破性的成才能量。因此,要想使自己在一生中“有所為”,必須“有所不為”。有些事情雖然是一生中應該做甚至是必須做的,但現在不應該做或者沒有必要做,如果你做了,那就是不明智之舉,甚至會使自己陷於被動地位。
對於某些中小學生來說,主觀上想去做但現在不應該去做的事主要有貪玩兒、追求時髦和早戀等。
貪玩兒,是少年兒童的天性,玩兒可以鍛煉身體、啟迪智慧。撲克、象棋、麻將、台球、遊戲機等都挺好玩兒,甚至使人上癮,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玩兒畢竟不是主業,過於貪戀而影響學習就屬於不務正業。光學不玩兒又不參加必要的體力勞動,不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光玩兒不學,則是本末倒置,輕則誤事,重則喪誌。科學的做法是:心中時刻想著學習、事業,而不被貪玩的惡魔所驅使,對於各種健康的娛樂活動,可以涉足,但不迷戀。在學習累了或者應該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之後,適當安排玩一玩兒,或參加一些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