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勇敢做自己,表現“沒商量”(3 / 3)

讓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開辦企業。如果你希望創辦一個成功的企業,就要明確自己努力爭取達到什麼目標。你要從市場的角度仔細考慮你要提供的產品或勞務,然後調動各方麵的因素——資金、產品開發、經營、推銷、人員、機器設備等——來達到這一目標。你一開始對最終目標考慮的程度往往決定你是否能創建一個成功的企業。多數企業的失敗始於第一次創造:資金不足、對市場缺乏判斷或判斷失誤、缺乏企業經營計劃等。

養育孩子也是這樣。如果你希望培養出負責而有自製力的孩子,那你每天同孩子接觸時必須牢記這一目標。你的言行不能破壞他們的自製或自尊。

人們在不同程度上把這一原則用於生活的許多不同領域。你在旅行前先確定目的地,計劃好最佳路線。你在菜園裏栽種以前,先在腦子裏,或許在紙上作好計劃。你在發表演講以前先把演講稿寫在紙上。你先設想庭院如何美化,然後再實際美化。你把服裝設計好,然後再穿針引線。

如果我們理解兩次創造的原則並接受兩次創造的責任,我們就能在影響圈內活動並且擴大影響圈。如果我們的行動不能與這條原則相一致,不能進行第一次創造,我們就會縮小影響。分解目標助成功 想幹大事業,先要做好小事情;要實現宏大目標,先得從實現小目標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

日本長跑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1987年的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兩次奪魁。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出色成績時,他的回答是:“憑智慧戰勝對手。”對於他的這種回答,人們有些疑慮,認為山田本一似乎有些故弄玄虛或招搖誇張之嫌,因為誰都知道,馬拉鬆比賽主要是運動員體力和耐力的較量,爆發力、速度的技巧都在其次,怎麼能說靠智慧取勝呢?

後來,人們讀山田本一的自傳,才對他所說的“憑智慧戰勝對手”有所領悟,認識到這確實是他取得成功的經驗之談。山田本一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將比賽路線仔細勘察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公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衝刺的勁頭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路程,就這樣被我分成若幹個小目標而輕鬆地跑完。起初,我並不是這樣做的,而是把目標一下子定在終點的那麵旗幟上,結果還沒跑完幾公裏就覺得疲憊不堪,因為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

山田本一馬拉鬆比賽的經驗之談,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有著普遍的借鑒意義。成功,如同一次漫長而艱難的馬拉鬆賽,其中包含著一個個自然延續、不可分割的路段。最終取得成功,要靠一個路段一個路段地不懈拚搏和衝刺。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最終的勝利上,往往容易因目標過遠而感到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恐懼感,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帶著這樣沉重的包袱,是很難到達終點取得最後勝利的。如果把通往成功的路程分解成若幹路段,然後一段一段地去完成,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每當完成一個路段時,就會產生一種勝利的喜悅。這種勝利的喜悅會消減精神上的重負和疲憊,從而轉化為繼續前進並完成下一段路程的巨大力量。如此持續下去,自然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喜悅和動力,直到順利實現既定目標。

其實,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有的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快樂指數=實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這個公式明確告訴我們,內心期望值越高,得到的快樂便越少;反之,內心期望值低一些,就容易達到目標,得到的快樂就會多一些。快樂多,情緒高,自然有利於發揮內在的潛力去完成既定的目標。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從青年時代起,就給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標。托爾斯泰既有一輩子的目標,也有某一時段的目標,甚至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這樣,隨時都有目標,隨時都有完成目標的喜悅,就會始終情緒高漲,對未來充滿信心,自然有利於實現遠大的目標。托爾斯泰的成功,與他善於把總的目標分解成若幹個階段性小目標不無關係。

西方成功學家有一種“進步10%說”,認為成功靠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這是很有見地的。想幹大事業,先要做好小事情;要實現宏大目標,先得從實現小目標開始。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去實現,成功就會向我們招手。“不猶豫”與“不後悔” 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

居裏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報》上,曾經記述了林語堂博士當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請美國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林語堂先生也在被請之列,於是他就請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賽珍珠旁邊。席間,賽珍珠知道座上多係中國作家,就說:“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國出版界印行?本人願為介紹。”

座上人當時都以為這是一種普通敷衍說詞而已,未予注意,獨林博士當場一口答應,歸而以兩日之力,搜集其發表於中國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冊,而送之賽珍珠,請為斧正。賽因此對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後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據說,當日座上客中尚有吳經熊、溫源寧、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詣言,均不下於林博士,如他們亦若林氏之認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給賽氏,則今日成功者未必為林氏也。

由這段故事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所以,盡管說,有人的成功在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但認真想來,這偶然機會的能被發現,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卻又決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們失敗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所謂“創造時機”,不過是在萬千因子運行之間,努力加上自己的這萬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圖把“機會”的運行造成有利於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語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另外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列下來,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找出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我該答應那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換來的竟是一場悔恨。爾後,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機會是在紛紜世事之中的許多複雜因子,在運行之間偶然湊成的一個有利於你的空隙。這個空隙稍縱即逝,所以,要把握時機確實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裏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諺說:“機會不會再度來叩你的門。”這並非說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縱擁擠在萬事之間,身不由己。

徘徊觀望是我們成功的大敵。許多人都因為對已經來到麵前的機會沒有信心,而在猶豫之間把它輕輕放過了。“機會難再”,即使它肯再來,光臨你的門前,但假如你仍沒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顧的毛病的話,它還是照樣要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