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勇敢做自己,表現“沒商量”(2 / 3)

從實踐看,往往是奮鬥目標越鮮明、越具體,就越有益於成功。正如作家高爾基所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公元前300多年,雅典有個叫台摩斯頓的人,年輕時立誌做一個演說家。於是,四處拜師,學習演說術。為了練好演說,他建造了一間地下室,每天在那裏練嗓音;為了迫使自己不能外出郊遊,一心訓練,他把頭發剪一半留一半;為了克服口吃、發音困難的缺陷,他口中銜著石子朗誦長詩;為了矯正身體某些不適當的動作,他坐在利劍下;為了修正自己的麵部表情,他對著鏡子演講。經過苦練,他終於成為當時“最偉大的演說家”。

我國東漢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充,少年喪父,家裏很窮,但他立誌要學有所成。首先,他通過優異成績獲得鄉裏保送,進入了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太學,利用太學裏的藏書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其後,當太學裏的書不能滿足他而自己又無錢購買時,便把市上的書鋪當書房,整天在裏麵讀書,通過幫人家幹零活兒來換取免費讀書的資格D就這樣,他幾乎讀遍了洛陽城的所有書鋪。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學者,並寫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價值的<論衡》。

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談遷,29歲開始編寫《國榷》。由於家境貧困,買不起參考書,他就忍辱到處求人,有時為了搜集一點資料,要帶著鋪蓋和食物跑一百多裏路。經過27年艱苦努力,《國榷》初稿寫成了,先後修改6次,長達500多萬字。不幸的是,初稿尚未出版卻被盜了。這一沉重打擊,令他肝膽欲裂,痛哭不已。然而卻沒有動搖他著書的雄心壯誌。他擦幹了眼淚,又從頭寫起。他不顧年老多病,東奔西走,曆時八九載,終於在65歲時,寫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目標會使我們興奮,目標會使我們發奮,因為走向目標便是走向成功,達到目標便是獲得成功!成功是人的高級需要,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成功對人有更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呢?

目標有長短高低之分。比如,一生的目標、青少年時期的目標都屬於長期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學期的目標屬於短期目標。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突出貢獻的人,做一個有所建樹的人,這是高級目標;做一個在經濟上、生活上依賴社會、依賴家庭的人,做一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這是低級目標。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製定出自己不同階段的奮鬥目標,包括較高一點的“期成目標”和較低一點的“必成目標”o比如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是每位中小學生的近期的必成目標;將來考上大學,成為對家庭、對親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成為有所建樹、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之人,是每一位中小學生的長遠的期成目標。

一開始就要確定你的目標一開始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意味著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它意味著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這樣你就比較清楚你現在在哪裏,你邁出的每一步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目標對成功的人有多麼重要?目標來自哪兒?你應該確立什麼樣的目標?

一個人要成功,就要達成自己預先所設定的目標。不管你對成功所下的定義,是要成為行業中的頂尖,是要賺取非常多的財富,是要成為一個非常稱職的家庭主婦,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要擁有寧靜的心靈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些都可以歸納成為自己的目標。

有些人的成功依靠的是唯一的卓越的目標。1953年,耶魯大學對畢業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人生目標的調查。當被問及是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的書麵計劃時,結果隻有3%的學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後,有關人員又對這些畢業多年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有達成目標書麵計劃的3%的學生在財務狀況上遠高於其他97%的學生。

有些人擁有不斷湧現的卓越想法,有些人沒有任何明確的新主意,隻以通常起創造性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還有一些人實際上似乎全然不利用創造力——他們在與某種邏輯方法相適應的領域利用這種方法,並且真的獲得了成功。

一開始心中就有最終目標,最根本的一點是,從今天開始就要把你生命最後的景象、圖畫或模式作為檢查其他一切的參考物或標準。你生命的每一部分——今天的所作所為,明天的所作所為,下周的所作所為,下個月的所作所為——都可以從整體來檢查,從什麼確實對你最重要來檢查。隻要明確地記住最終目標,你就能肯定,不管哪一天幹哪一件事都不會違背你所確定的最重要的標準,你生命的每一天都會為你設想的終生目標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一開始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意味著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它意味著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這樣你就比較清楚你現在在哪裏,你邁出的每一步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我們都是習慣性的動物,所以應該偶爾測定一下自己的能力範圍。隨著成長、發育和進步,你會發現以往認為做不到的事,現在已有改變。所以偶爾做點白日夢,想想看如果你能做任何想做的事,你會選擇做些什麼?隻要製定明確適當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計劃,你會發現你的夢想是可能成真的。

絕大多數在人世浮沉的人,並不了解他們的未來是自己造就的。少數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了解自己追求什麼,並且有完整計劃的人。這些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要如何獲取。你的目標應當明確清晰,可以測量評估,確定完成日期,並且要分成多個較易處理的部分。

確定自己想達成的目標,限定日期,明列方法,定時檢閱進度,若有必要則修正方向,並且絕對不要放棄。

沒有目標是可怕的。陷人事務性的圈子,為生活忙忙碌碌,在成功的階梯上日益奮力地攀登,到頭來發現梯子靠錯了牆,出現這些情況簡直太容易了。可能忙——很忙——而且成效並不很高。

人們發現自己取得的勝利毫無價值,是在犧牲他們忽然意識到對他們重要得多的東西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各行各業的人——醫生、院士、演員、政治家、企業專業人員、運動員和管子T——常常為得到更高的收人、更多的承認或者某種程度的專業能力而奮鬥,最後發現他們的追求使他們沒有看到真正對他們最重要的東西,發現時卻為時已晚。

如果我們真正知道什麼對我們極為重要,並且把它牢記在心上,每天的一言一行都以什麼對我們最重要為標準,我們的生活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啊!如果梯子靠錯了牆,那麼我們每走一步就向錯誤的地方接近一步,我們可能很忙,看起來“效率”很高,但隻有從一開始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效果”o

一開始心中就有最終目標,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所有事物都要經過腦力的(第一次的創造)和實際的(第二次的創造)兩個部分。

以蓋房為例。在你釘下第一顆釘子以前,你已經把它詳詳細細地在腦中和紙上構造出來了。你對你需要什麼樣的房子有一個非常明晰的概念。如果你要一幢以家庭為中心的房子,你就計劃把一家人聚集的房間放在自然聚集的地方。你計劃滑門和孩子室外遊玩的院子。你冥思苦想,考慮各種方案,直至你對要蓋的房子有了一個清晰的圖像。

然後你把它濃縮成一個藍圖,訂出建造計劃。所有這些都應該在破土動工前完成。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在第二次創造即實際創造的過程中,你就不得不花費昂貴的代價進行修改,那樣的造價可能比計劃高出一倍。

木匠的規矩是“量兩次,鋸一次”。你必須確信藍圖,即第一次創造,確實是你所需要的,每件事都己考慮周全。然後你再開始付諸實施。你每天到工棚,拿出藍圖,下達一天的工作命令。一開始你心中就應有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