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尊者自立低估自己是一種罪惡(1 / 3)

第三章自尊者自立低估自己是一種罪惡

那些害怕失敗的人,事先就在心裏想象事情是不可能的,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正是這一點限製了他們自己o西方世界流傳這樣一句話:“低估自己不是美德,而是一種罪惡。”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隻母雞在孵雞蛋時孵了一隻鷹蛋。小鷹自出殼之日起便跟小雞一起長大,從沒有認為跟小雞有什麼不同。有一天,仰天而望,小鷹看到有隻鳥淩空翱翔,於是問:“那是什麼?”有隻小雞答道:“噢,那是一隻鷹,百鳥之王。”“哇!但願我也能像它那樣飛翔!”小鷹滿懷敬畏地說。“別妄想了”,小雞說,“你不過是隻母雞,母雞是飛不起來的。”聞此言,小鷹甚感沮喪和氣餒,於是繼續啄食,過母雞般的生活。

生活中有實例——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有一次和同學們談話,他突然問:“五加五等於幾?”大學生們一下子愣住了,以為名望極高的校長所問,必不尋常,一定有奧妙,一時間大家左顧右盼,都不敢應聲作答。過了一會兒,才有一個學生小聲而不無遲疑地嘀咕:“五加五等於十……”蔡元培望著這名學生笑,點點頭,說:“對。”並勉勵大家說,不要盲目崇拜偶像,局限自己,要自信!

傑出的權威科學家認為音障是不可能人為突破的。有些人甚至以為,在l馬赫(飛行物在空氣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之比)時飛行員與飛機將同時毀亡,或者飛行員將失聲、返老還童,或飽受摧殘。但是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者查克·葉慈駕著貝爾航空X - II飛機,達到每小時1. 06馬赫(700英裏)的速度,三天後提高到1.35馬赫。六天後更是高達當時不可思議的2. 44馬赫,粉碎了人類無法突破音障這堵“看不見的牆”的神話。美利堅民族崇尚自由,富有冒險精神,強調自我奮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問題,似乎從來沒有統一過;但是美國人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正如他們自己認為:American(美國人)一詞最後四個字母拆開來便成為I Can(我能)!。

親愛的讀者,你也不妨說出:I Can!信念是一粒種子 . 事實上,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曆多少苦難,隻要一個人的心中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在諾曼·卡曾斯所寫的《病理的解剖》一書中,說了一則關於上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薩爾斯的故事。

卡曾斯和卡薩爾斯會麵的日子,恰在卡薩爾斯九十大壽前不久。卡曾斯實在不忍看那老人所過的日子。他是那麼衰老,加上嚴重的關節炎,不得不讓人協助穿衣服:呼吸很費勁,看得出患有肺氣腫;走起路來搖搖擺擺,頭不時地往前顛;雙手有些腫脹,10根手指像鷹爪般地鉤曲著。從外表看來,他實在是老態龍鍾。

就在吃早餐前,他貼近鋼琴,那是他擅長的幾種樂器之一。很吃力地坐上鋼琴凳,顫抖地把那鉤曲腫脹的手指抬到琴鍵上。

就在這時,神奇的事發生了。卡薩爾斯突然像完全了個人似的,透出飛揚的神采,而身體也跟著開始能動並彈奏起來,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強壯的、柔軟的鋼琴家。卡曾斯描述說:“他的手指緩緩地舒展移向琴鍵,好像迎向陽光的樹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順暢起來。”彈奏鋼琴的念頭,完完全全地改變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當他彈奏巴哈的十二平均律一曲時,是那麼地純熟靈巧,絲絲入扣;隨之他奏起布拉姆斯的協奏曲,手指在琴鍵上像遊魚一樣輕快地滑著。“他整個身子像被音樂融解,”卡曾斯寫道:“不再僵直和佝僂,代之的是柔軟和優雅,不再為關節炎所苦。”在他演奏完畢,離座而起時,跟他當初就座彈奏時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看來更高,走起路來也不再拖著地。他飛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著,然後走出家門,漫步在海灘的清風中。

很久以前,為了開辟新的街道,倫敦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然而新路卻久久沒有開工,舊樓房的地基在那裏,任憑口曬南淋。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學家來到了這裏,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年來未見天日的地基上,這些日子裏因為接觸了春天的陽光雨露,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在英國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它們通常隻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

這些被拆除的樓房,大多是在羅馬人沿著泰晤士河進攻英國時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種籽就是那個時候被帶到了這裏。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了陽光,就立即恢複了勃勃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小小的種子真令人驚歎,它們是如此的柔弱卻又如此的堅韌,即使在沉重的磚瓦下壓上數百年,它們依然能夠保持自己鮮活的生命。一旦陽光照耀,一旦雨露滋潤,它們便又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一粒種子,即使被埋沒數百年,依然蘊藏著生的希望;那麼一個人,當他處於困境時,又當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在茫茫的沙海裏跋涉。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員的麵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了。這時,探險隊長拿出一隻水壺,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標。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堅定的神色。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緩緩流出來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裏,真正救了他們的,又哪裏是那一壺沙子呢?他們執著的信念,已經如同一粒種子,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最終領著他們走出了“絕境”o

事實上,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曆多少苦難,隻要一個人的心中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人生就是這樣,隻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信念創造奇跡 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對於這一切賦予什麼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他的自信程度,這就決定他的現在也決定他的未來。

如果你有堅定的信念,你就能夠創造奇跡。

有兩位年屆七十歲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麼個想法。於是她給自己訂下了更高的期許,在七十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二十五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

就在最近她還以九十五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土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大大有名的胡達·克魯克斯老太太。

不要被困難嚇倒。前蘇聯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工程師愛上了一位年輕的女大學生,這對他個人生活來說,無疑是一個機遇。他向她求愛。女大學生逃避他,因為她已經有了男朋友。但這位工程師還是經常出現在女大學生麵前,給她送鮮花,向她表白。女大學生的男朋友知道了以後擔心自己結局不妙,竟主動中斷了與女大學生的關係。不久女大學生又結識了另一個男朋友。工程師得知後竟寫信給這位男朋友說:“我是世界上唯一能以全身心愛她的人,這一點你做不到。”男朋友在自信心上較量不過工程師,也主動退出了情場的競爭。這時,女大學生年齡漸漸大了,她向法院起訴,說工程師有跟蹤、恐嚇、侵犯人權等罪,法院當庭判決工程師45天拘役。當原告、被告一起走出法庭大門時,女大學生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了,工程師卻向她笑了笑說:“親愛的,45天以後我再來找你。”這時,女大學生被工程師撲不滅的熱情和堅強的自信所打動,轉身回到法庭,要求撤訴。後來兩人終成伉儷。

這個故事富於浪漫色彩,但它包含的生活哲理是耐人尋味的。自信心的確是影響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倘若他猶疑了,倘若他對自己喪失信心了,那就將失去機遇,失去她,失去幸福。

萊奇縫紉機公司總裁利昂·喬森先生現在腰纏萬貫,而幾年以前,他還隻是一個貧窮的波蘭移民,連英語也不會說。報紙在報道他的巨大成功時,引用他的話悅:“我有毫不動搖的信心,在成功路上的每一步,我都尋求它的指導,我用我的頭腦和雙腳工作。”

再看一個相反的例子:著名女乒乓運動員韓玉珍,在世界強手麵前因息得患失而失去自信,竟用小刀將自己的手刺破,聲稱有人行刺而逃避比賽。在後來的一次國際乒乓邀請賽上,她與日本深津尚子爭奪冠軍。在2:0領先的情況下,深津逼上幾分,韓玉珍的意誌就垮下來,以至最後敗北。

世乒賽,對一個運動員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遇,然而韓玉珍痛失了,這是多麼讓人遺憾嗬。可見對一個人來說,堅強的自信和意誌是多麼重要。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位年輕人,有一次在上數學課時打瞌睡。下課鈴響時,他醒了過來,抬頭看見黑板上留了兩道題目,以為是當天的家庭作業。回家後,他花了整夜演算,就是算不出來,但是他還是鍥而不舍。終於,他算出了一題,並把答案帶到課堂上。老師見了不禁瞠目結舌,原來那一題本來是認為無解的。如果該生知道的話,恐怕他就不會去演算了,不過因為他不知道那題無解,結果不但解開了,同時也另外找出一條求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