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使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為出超,中國卻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麵臨滅亡的危險。
鴉片泛濫,受害最深的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因此,他們對鴉片走私極為憤慨,要求禁煙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有愛國心的士大夫也要求禁煙。從1836年起,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一場禁煙與弛禁的激烈爭論。
道光皇帝從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從以前的不置可否暫時傾向於禁煙,決定采納黃爵滋、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於1838年1 0月2 5日頒布諭旨,要各省“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緊查拿,毋得稍行鬆勁”。
1838年12月29日,林則徐奉旨從湖廣總督任上來到北京。道光皇帝在8天之中連續召見林則徐8次,聽取他對禁煙的具體意見和措施,並賞賜林則徐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肩輿,還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節製廣東水師,前往廣東厲行禁煙。
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合作,一麵加緊暗訪密查,嚴拿煙販;一麵同外國鴉片販子展開堅決鬥爭。3月18日,即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的第8天,就毅然發出收繳外商鴉片的命令。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和廣東巡撫怡良,在欽差行轅越華書院傳訊13行洋商,當眾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並將繳煙諭帖交行商總頭目伍紹榮轉給外國煙販,限3天之內將其躉船上所有鴉片全部交出,到期不繳,則封艙封港。還要他們出具甘結(保證書).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廣州的廣大人民群眾看到林則徐有禁煙的決心和魄力,都積極行動起來,支持林則徐的繳煙命令。在商館外麵,晝夜都有很多群眾巡視;漁民們也豐動協助水師官兵,監視零丁洋上的鴉片躉船。
英國鴉片販子不願交出鴉片。他們操縱在廣州的外商商會,破壞禁煙。3月22日,林則徐下令逮捕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這一斷然決定,震動了躲在澳門的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24日,義律乘快船從澳門趕到廣州,到商館親自指揮抗拒繳煙,並在珠江口外布置一艘軍艦,進行戰爭恫嚇。這天晚上,義律又指使顛地化裝逃走,被商館內的中國工人截回。
為了敦促洋商交出鴉片.林則徐下令停止中英貿易,並派兵嚴守商館,斷絕商館與澳門的交通,撤退中國在商館中的雇員,終於迫使義律同意繳煙。
林則徐、鄧廷楨率領文武官員,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躉船上的英、美煙販繳煙,從4月12日到5月2 1日,收繳了2萬多箱鴉片(其中1540箱屬於美國煙販),共計237.6萬多斤。這在清代禁煙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這一勝利,像驚雷般地轟擊了珠江口外零丁洋上的敵船,那些販運鴉片的敵船紛紛逃竄。
1839年6月3日,這是值得中國人民紀念的日子。虎門搭起了一座禮台,掛起麒麟帳,鋪著紅色的氈毯。禮台前麵,掛著一麵黃綾長幡,上書“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海口事務犬臣節製水陸各營總督部堂林”,成武雄壯,迎風飄揚。這一天,雨後天晴,驕陽高掛,從四麵八方來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午後2時,留著長髯,神情剛毅的林則徐,在廣東巡撫怡良等人的陪同下登上禮台。
林則徐遙望南天,心潮澎湃,在人聲鼎沸的虎門,他莊嚴下令銷煙。頓時,隆隆的禮炮聲威震海空,站在兩個銷煙池(每個15丈見方,池底用石條鋪平,四邊欄樁釘板,前麵設一涵洞,後麵通一水溝)旁的綠營兵丁們忙碌起來了。先是從後麵水溝裏把水引入銷煙池內,撒入食鹽,使池水成為鹽鹵,然後把一箱箱的鴉片運到池邊,打開箱蓋,將鴉片切開搗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時候,再撒下石灰。頃刻間,鹽鹵沸騰起來,濃煙滾滾,升入天際。兵丁們站在跳板上,手拿鐵鋤、木耙來回翻攪,使鴉片完全銷溶,等到海水退潮時,打殲銷煙池前麵的涵洞,使銷溶後的鴉片隨著浪花衝人大海。在涵洞上還裝著網篩,防止未銷溶的大塊鴉片流出。全部鴉片銷溶後,還用清水刷滌池底,不留涓滴煙灰。看到這一揚眉吐氣的情景,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門銷煙”的情景,人們瞻仰這一雄偉場麵,不能不想起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林則徐。
鴉片戰爭
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英軍首次北犯1840.6~1840.12)
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於兵威,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裏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複定海。
第二階段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
1 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口,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4 H,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納銀600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裏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鬥爭。
第三階段 英軍再次北犯(1841.8~1842.8)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於是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 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進一步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占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複寧波、鎮海、定海。3月1 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iU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準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準備與英軍媾和。
1 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汀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 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169人後攻陷鎮江。27日,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麵,清軍已無力再戰,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於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後,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後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革命是19世紀中葉爆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偉大的農民戰爭。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時軍費7千萬元和對外賠款2千多萬元,全部都加到了廣大農民和其他生產者身上。又由於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和地豐階級轉嫁攤派,農民的實際負擔數倍於明文規定的提稅。再加上銀價上漲及連年水旱災害,大批人民衣食無著,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因之農民的反抗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其中尤以兩廣和湖南鬥爭最為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爆發了。
1 8 5 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領2萬多名群眾在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隊稱作“太平軍”,洪秀全被擁立為“天王”。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縣),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確定了紀律,整頓了隊伍,改陰曆為天曆,初步建立了革命政府。
金田起義一爆發,清政府立即派來軍隊鎮壓,清軍包圍了永安。太平軍在永安待了半年,就突圍而出,幹1 852年4月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當時湖南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太平軍發布了《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諭救一切天生天養》等文告,明確提出了推翻清王朝的戰鬥號召,受到廣’火群眾的熱烈擁護,投營報效者“日以千計”,太平軍兵力大增。9月攻長沙,81天未下,主動撤圍北上,在益陽、嶽州一帶,獲得了大批船隻炮械,建立了水師。大軍沿長沙水陸並進,勢如破竹。1853年1月克武昌.3月占領南京,把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為了鞏固天京,又發兵攻占了附近的鎮江、揚州和浦口。太平軍建都後,即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平均分配土地,還實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禁止買賣婦女和女婢。對外則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否認不平等條約,禁止販賣鴉片,反對外來侵略。這些措施,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誌。
隨後,從1853年5月開始,太平軍進行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會和撚軍也先後發動武裝起義與之相呼應。但北伐由於偏師北進,孤軍深入,援師不繼而失敗。西征則先遇小挫,後由石達開指揮,大敗曾國藩湘軍。在天京附近,太平軍又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兩大營。到1856年夏,上至武漢,下至鎮江連成一片,盡在太平軍控製下,是為太平天國軍事上全盛時期。但就在這人好形勢下,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9月2日,楊秀清被暗殺,楊秀清的部下也有5000餘人中計披殺害,後洪秀全又下令詔書,由石達開回京輔政。次年5月,石達開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銳氣減半的局麵。“天京事變”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了極人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北京政變”後,公然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人民革命,使得太平軍從此進入了十分困難的戰略防禦階段。
洪秀全為了克服危機,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將領,重新組建了領導核心。1858年8月,李秀成約集各路將領大會十樅陽,陳玉成也趕來參加。會上大家“各誓一心,訂約會戰”。會後,陳、李聯合作戰。9月,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北大營,10月,大戰三河鎮,全殲湘軍主力李續賓部。1859年,頒布了《資政新篇》。1860年5月,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的圍困,並乘勝東進占領蘇,杭,開辟了蘇浙根據地,革命一度出現了重新振興的局麵。西北戰場則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進行了英勇的安慶保衛戰。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1861年9月安慶失守,天京危急。李秀成率軍回援天京,與湘軍大戰40餘天,未能破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險惡的情況下,1862年,太平軍還在上海、寧波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 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根本原因在幹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由於農民群眾分散的,落後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的散漫性、狹隘性、保守性以及私有觀念、政治淺見等缺陷。他們麵對的卻是滿洲貴族、漢族地主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的強大凶惡的敵人,因此,失敗就很難避免了。
義和團運動
19世紀未,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首先爆發於山東。1899年,朱紅燈率領義和團在山東西部和西北部進行反洋教鬥爭,附近各縣紛紛響應。
義和團的反帝烈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燒起來的。“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後迅速發展到直隸(今河北)、河南、山西、內蒙、東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帶聲勢浩大。義和團是由分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梅花拳和大刀會等發展起來的,1899年下半年後逐漸形成統一的名稱。義和團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組織和統一的領導機構,參加者以青少年為多,但他們紀律性強,“傳單一出,千人立聚”。有很強的戰鬥力。
義和團的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最初,他們是以“反清複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麵前,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1 900年6月,義和團在得到慈禧太後的招撫和默許後,大量湧入北京。他們在北京習拳練武,趕製武器,燒毀教堂,懲罰貪官汙吏,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滅洋、反帝”活動。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共2 000餘人,從天津向北京進犯。侵略軍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以及愛國官兵的阻擊,於2 6日敗退回天津“租界”。但是,另一批侵略軍卻在6月1 7日攻占了大沽炮台,然後大舉進犯天津。義和團在天津與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戰鬥,部分清軍也在義和團影響下參加了天津保衛戰。7月14日,天津失陷。但是,義和團殲滅侵略者1000多名,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8月4日,八國聯軍2萬人冉次向北京進攻,8月14日攻陷北京。到年底,八國聯軍出動十幾萬兵力,侵占了保定、正定、井陘,最後侵占了東三省。侵略軍所到之處,焚殺淫掠,無惡不作。尤其是沙俄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大慘案。海蘭泡位於璦琿縣對岸,3000多中國人被沙俄侵略軍殺害在這裏。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東岸精奇裏江(即結雅河)以南,7000餘名中國人被沙俄侵略軍殺害。
在義和團運動的強大壓力和八國聯軍的炮火威逼下,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於內外夾攻的境地。
但是.1 900年8月以後,撤退至京、津郊區和廣大直隸農村的義和團戰士,堅持反帝鬥爭,仍以各種形式不斷襲擊侵略者,表現了中國人民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這時,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統治者,抱著隻要帝國主義願意維持清朝統治,任何苛刻條件都可以接受的賣國方針,一再令李鴻章不惜一切代價求和,不能拖延時間,以免危及清朝統治。12月底,帝國主義方麵拋出了所謂“議和大綱”12條,西太後忙下令“應即照允”。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英、法、日、餓、德、美、意、奧、西、比、荷11國的代表,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辛且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簽訂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是空前辱國的賣國條約。從此,清朝統治者完全投入了帝國主義懷抱,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忠實走狗,中國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但是,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繼續擴大侵略的過程中,義和團始終堅持戰鬥,高舉“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統治者進行不懈的鬥爭。
火燒圓明園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的“亞羅”號劃艇正作啟航準備。這時,有l艘清軍的巡邏船急駛而來,廣東水師官兵登上劃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個盤問身份,並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列巡邏船上,帶回廣州。
“亞羅”號原是中國人蘇亞成的一艘載重100噸的劃艇,後來披海盜搶走,輾轉屬於中國方亞明所有,成了走私船。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當局領過執照,但已過期失效。中國水師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國水手,純屬中國內政。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因此,他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強硬照會,無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還要向英國道歉和賠償。
1 0月2 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裏率領英國軍艦突入省河,向廣州進攻,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敵當前,兩廣總督葉名琛一味妥協,下令不許還擊。1 0月29日,英軍攻入廣州城,葉名琛慌忙逃命。
1 8 5 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大資產階級掀起戰爭叫囂,英國議會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一支陸海軍來中國;同時向法、荑、俄等國發出照會,提議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O月,法國拿破侖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馬神甫事件”任命葛羅為全權公使,率領一支侵略軍,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的幌子,繼英軍之後開到中國。美國和俄國也同意英國的提議,積極支持英、法發動新的侵華戰爭。這樣,4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於共同的利益,暫時結成了聯合侵華陣線,進一步擴人由英國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 858年4月,英、法、美、餓等國軍艦陸續北上來到大沽。5月20口上午8時,英法聯軍照會清政府,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會。兩小時後,英法聯軍悍然以數十隻小汽輪和舢板闖進大沽口,向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炮台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但終因防禦薄弱,力量相差懸殊,大沽當天被占。2 6日,英法聯軍到達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於2 9日派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紗納到天津,與英、法等國代表談判,並於6月26日和27日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英、法等國得寸進尺,又以到北京換約為名,準備擴大侵華戰爭。1 8 6 0年春,英、法軍艦陸續開到中國,並於7月底再次集結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聯軍攻占北塘,1 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進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不斷節外生枝,使談判失敗,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1 8日,英法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攻下八裏橋。鹹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沂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22日清晨,成豐皇帝帶著後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