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清軍入關
滿族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發展來的。明朝初年,他們分散居住在黑龍江兩岸和鬆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16世紀80年代起,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後金國(後來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清太宗)逐步統一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屢次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1644年3月,正當清軍要打進山海關時,李自成攻進北京。不久,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乘勝向北京進軍。1644年5月,清軍進占北京。
那時候,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這年5月,他們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
福王政權一建立,就想聯合清朝,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清政府是決不允許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滅農民軍,也要消滅弘光小朝廷,統一全中國。1645年春,在陝西方麵取得勝利的清軍移師南下。這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隊於3月順江東下,要“清君側”,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江準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4月,清軍抵達揚州城下。史可法進行了頑強抵抗。25日,城陷被俘,史可法不屈遇害。5月,清軍攻入南京,弘光政權覆火了。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亦被俘,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南京失陷後,又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起抗清的旗號。這時清朝再次宣布剃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剃發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被攻滅了。魯壬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駐紮柳州,並出擊桂林。
年底,人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兒平收複了湖南金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兩、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複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無路的南明永曆小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又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他降清後,雲貴地區的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幹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失敗。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7月,李定國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三藩之亂
三藩是指清平兩王吳三掛、平南王尚之信、靖南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勢力的養成,足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義軍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使之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工作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二桂4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關後替清朝效盡犬馬之勞。經過2 0年的鬥爭之後,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了台。
達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鼠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桂三等去鎮奪。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孔有德的勢力存在。孔有德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自殺於桂林,其子也為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女孔四貞嫁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也最為跋扈。其藩兵定製有53個佐領,一佐領有甲士200,係五丁出一甲,計有壯丁5萬餘,此外又有綠旗兵1.2萬人。這些軍隊都是其私屬,將領皆其死黨。其軍事實力是極其雄厚的.兵數總計不下1 0餘萬。因此,清廷對之頗存顧忌,一直不敢過問,假以專製雲、貴二省的一直大權。吳三桂欲世守雲南,所以從各方麵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尚、耿二藩想法也和吳三桂一樣,其藩下兵各有15佐領,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並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坐地稱霸。
三藩各據一方,形成獨立五國,其勢力已嚴重威脅著清政權;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餘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清廷沉重的負擔。因此,清廷不能不考慮撤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機會來了。這時尚可喜要求歸老遼東,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即命其父子率屬下兵丁家小同撤。吳三桂、耿精忠聞之,也奏請撤藩,目的在於試探清廷的態度。當時朝中大臣畏懼吳三桂的武力,多數人部不敢主張應允。而康熙帝則毅然作出決定,吳、耿二藩也一齊全撤。
撒藩之令既下,吳三桂首先於這年十一月造反,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薔發,易衣冠,發布檄文,倡言“興明討虜”,稱清皇帝為“滿酋”。吳三桂想以恢複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為早已昭昭於天下,所以恢複明朝的旗幟並不能騙人,不但得不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連明朝尚存的遺老也無人出來理睬他。不過,吳三桂的發難,也鼓動起一個很大的反清浪潮。吳三桂軍以破竹之勢,山雲、貴直衝湖南,長驅至嶽州,湖南全省盡為其占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川,四川提督鄭蛟麟、巡撫羅森、總兵譚宏及吳之茂均降,四川全省都被占領。至此,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
當他以銳不可當之勢占領湖南全省時,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擴大占領地區,轉而在湖南采取守勢,沿江布置防禦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為吳三桂騷動的目標,即趨向在西北陝甘和東南閩浙,遂遣兵一部分由長沙犯江西,企圖與耿精忠會合.一部分由四川犯陝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
這樣一種打法,就給予康熙帝以調兵遣將、從容布置應付的機會。他看出主要的叛變者是吳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人,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麵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次年,廣東的尚之信也投降幹清。吳三桂局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嶽樂之軍已由江兩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已起兵6載,年已67歲,為排除胸中苦悶,乃於這年三月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但這正是吳三桂窮蹙絕望的表現,不久即憂憤成疾,是年八月病死。
吳三桂一死,其勢即土崩瓦解。清軍得到吳三桂水師將領林興珠的獻策,擊敗吳應麟,攻下嶽州。以後占據四川,進攻雲貴,主要也是依賴漢將趙良棟、王進室、蔡毓榮、董衛國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之孫吳世藩自殺。曆時8年,波及十數省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關內完成了統一,穩定了統治權,從此之後,才建夠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
文字獄
自八旗入關至有清滅亡,文字獄竟與有清朝相始終,而尤其於前清。清朝前期的文字獄肇於順治、漸於康熙、烈於雍正、乾隆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獄的規模、內涵、背景不斷升級,酷烈程度也愈演愈烈,最後成為阻礙中華文明發展的一人桎梏。
順治朝文字獄雖然在數量規模上沒有辦法同後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比,處罰相對也不是太重,函可一案僅儀判了發配沈陽,函可還在此期間寫了本詩集。即便如此,順治朝文字獄已經住發生密度上大大超過了從前的封建王朝,譬如“毛重掉案件”,隻因為作者沒有用順治年號就被看成是目無本朝而遭到清算。
康熙的文字獄雖然因為沒有精心網羅,有些最後沒有成獄,但是其矛頭所指是很清楚的;漢族知識分子,尤其是大知識分子。名儒孫奇逢、戴名世,甚至連顧炎武都被牽連到,雖然有的僥幸脫罪,但是還是有大批大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康熙自己寫詩也承認說:“中原名士多塞北,江南胭脂半遼東。”
雍正朝在位13年,在案的文字獄就達到20多起,數量雖然不超過乾隆,但是密度卻也是僅次於乾隆。而且多為大案、雨案,動輒牽連百數,而且連清朝自己任命的官員也開始遭文字之禍。像查嗣庭案、曾靜案,都是禍連百口,轟動全國的大案,而且案件不再像康熙、順治那樣點到為止。
雍正幾乎已經把刑獄發展成了一門“藝術”。有的案件一查再查不斷擴大,不斷株連,譬如查嗣庭案,原來隻是發配,後來查抄日記查出怨望之詞,再後擴大株連,最後搞得整個海寧雞飛狗跳,人人自危。有的案件舊案生新案:譬如謝濟世案,原來隻發配阿爾泰,後來這個人在貶所還寫詩寫文,被派來監視的軍將發現,一狀告到北京,又被申斥,後來乾隆朝的時候又起風波,好在這個人人緣好,好幾次都大難不死。有的案件大案生小案:譬如年庚堯案後來又牽連出汪景祺案、錢名世案;曾靜案牽連出範時傑案。有的案件小案生人案:譬如查嗣庭案牽連出隆科多案件;年庚堯筆誤案最後牽連出其謀反的案子。
乾隆執政63年,號稱盛世,然而就是這個所謂“盛世”裏上演了一出影響巨大的思想大鉗製運動,不但把科舉考試弄成了烏煙瘴氣,把民間的遺書燒個幹幹淨淨,在文字獄方麵更是集了大成,130餘件,比全中國其他皇帝搞的文字獄總和還多!
江南名儒沈德潛,乾隆朝5大詞人之一,中舉後10年之間就人值軍機,可以說是榮耀已極,似乎無以複加了。但是在他死後不到一年,就因為查出來他的詩集裏有幾篇他給乾隆皇帝當槍手寫的詩,還有若幹牽強附會的“反詩”而全族遭到清算。
翰林胡中藻一句“.把心腸論濁清”,就被治罪。
小吏徐述夔一句“且把壺兒擱半邊”,乾隆說他是借壺指胡,就是滿族,因此就治了罪。
像這樣的例子在乾隆朝的文字獄裏邊是可謂是數不勝數。
另外,還有一件案子很可以深究——王錫侯《字貫》案。
康熙朝編寫了康熙字典,王錫侯出於好心,認為康熙字典存在有不足,於是花費l7年心血編寫出《字貫》,意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有所補益。不想乾隆得知以後,居然獸性大發將王錫侯立刻處死,還把《字貫》徹底禁毀。
乾隆朝文字獄來得比自古以來的任何時候都猛烈、都深刻,這絕不是乾隆心血來潮的暴戾體現,而是滿洲封建統治階層挖李心思弱化人民的長期陰謀。
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乾隆還沒死,川陝人民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紛紛揭竿而起,緊接著的就是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
自從嘉慶開始,清朝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慘淡收場,不是他們自己想這樣,而是時局迫使然罷了,時局是如何搞成這樣的呢,無非從前的事情結出的惡果罷了,其中一顆比較大比較黑的大概就叫做:文字獄。
大貪官和珅
和珅是貪官的代名詞。他的不法是朝廷公開的秘密,所有的大臣都明了此事。但他是乾隆皇帝的寵臣,誰也奈何他不得,包括名義上執政的嘉慶皇帝本人。嘉慶三年,乾隆太上皇駕崩,和珅遂成為籠中獵物,一幅白綾了結了他的一生,他的財產成為皇帝和皇室成員的私帑。
乾隆帝在位時間與其祖父康熙一樣長,他本可超過祖父,因為不願對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決定年底傳位給皇十五子,正式傳位儀式於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舉行,乾隆帝當了3年的太上皇。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姓鈕祜祿氏,家世低微。他自己是文秀才出身,稍通文墨,乾隆三十四年(1769)充當三等侍衛,似乎難有出人頭地之日。沒想到他的堂堂儀表幫了人忙,乾隆四十年(1775),皇帝在檢閱侍衛時發現了他。
和珅時來運轉,不久升任禦前侍衛和副都統。這隻是他一連串好運的開端,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接連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火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也就是說,他一人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4年後,他從戶部侍郎升為尚書,即由副部長升為部長,剮都統改為都統,內務府大臣之上加銜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之上加議政大臣、禦前大臣,兼理藩院尚書,兼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取得了除皇帝以外獨一無二的最高權力和最高威望,乾隆帝還把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之子,君臣兩人結成兒女親家。
這種寵信逾越了常規,也打破了朝廷行政體製的平衡。本來,皇帝是最高統治者,首席軍機大臣則代表外廷全體大臣,負責向皇帝傳達群臣的意見,君臣兩種權力通過進諫和接受進諫相互製約,朝政因此較為清明。但和珅堵死了這條上下交流的通道,他勾結太監,了解到皇帝的喜怒好惡,“對診下藥”,把皇帝伺候得十分周到妥貼,乾隆聽不到任何不同的意見,和珅得到的則是僅遜幹皇帝的權力和財富,任何不利幹他或他的黨羽的消息都傳不到皇帝的耳朵裏,就是偶爾傳到,和珅也有辦法消滅證據。
乾隆五十五年(1790),內閣學士尹壯圖彈劾各省大員私挪庫存銀兩,導致庫存銀兩不足。乾隆大怒,派尹壯圖到地方核查,和珅建議派戶部侍郎慶成同往,郎慶成名義上是協同訪查,實際上處處掣肘.每到一地,負責拖住尹壯圖.讓那些官員趕緊借錢填補虧空,結果尹壯圖毫無所獲,反而因為誣賴大臣丟了官。
敢於與和珅作對的人下場都不妙。有一個惟一的例外,乾隆四十七年(1782),禦史錢灃彈劾和珅黨羽山東巡撫同泰和布政使於易簡,和珅故技重演卻沒有得逞,原因是由於左都禦史劉墉在背後鼎力支持錢灃。乾隆帝命和珅、劉墉、穆諾清協同查辦此案,劉墉探聽到和珅將派人去山東,通報給錢灃,兩人商量的結果是將計就計。錢灃提前化裝南下,在北京不遠的良鄉遇到和珅所派的人。他暗中記下此人長相,快到濟南時,見此人策馬北歸,錢灃當即命隨從拿獲,從他身上搜出國泰給和珅的回信。
到達濟南,和珅主張當天抽查完事,他有把握國泰已補足了庫存的銀兩。錢灃不同意,他命令貼上封條,次日繼續查檢,將所有的庫銀逐包拆開驗收,結果發現銀子成色不對,不符合統一的庫銀標準,卻像是商人的銀兩。錢灃貼出告示,宣布商人自行領取,否則罰沒充庫。商人們絡繹前來,庫銀一空。乾隆聞訊大怒,將兩人捉到刑部大牢,令他們自盡。和珅無法可施,恨極了錢灃。錢灃索性再上一本,參勸和珅身為軍機人臣,不列軍機處辦公卻獨坐在以前值班官員的休息室內辦公,這種做法違背常情。乾隆帝命錢灃兼任稽查軍機處一職,不到一年,錢灃暴斃。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一定是和珅所為,但另一個禦史、同樣是和珅之敵的管世銘剛揚言要上章彈劾,也突然暴卒,死得頗不尋常。
乾隆帝對和珅的寵信沒有止境,乾隆四十六年(1781),軍機大臣阿桂剛在攻打同部起義的戰鬥中得了勝利,皇帝卻讓無功有過的和珅止兼兵部尚書頭銜,外加管理戶部三庫,這如同讓狼看守羊群。
兩年後,戰事徹底平定,和珅受封為一等男爵,交出兵部尚書衍,任戶部.吏部兩尚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協辦大學士升為文華殿大學上,當戶部的管部人臣,有權管理戶部所有長官;五十三年(1789)晉升為三等伯爵;五十七年(1792)兼翰林院掌院學上。嘉慶二年(1797),乾隆帝身為太上皇,仍不忘下旨,和珅改任刑部管部大臣,兼戶部管部大臣,嘉慶三年(1798)晉升為公爵。
和珅興奮過頭,忘記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該為自己預備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選皇十五子繼位時,和珅早早打探到這一消息,在宣布此事的頭一天送給他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對此事勞苦功高。乾隆帝退居幕後,和珅專權更甚,嘉慶帝有什麼事反而要托和珅轉告父親,嘉慶帝的老師由兩廣總督升任大學士,皇帝寫詩祝賀,沒想到和砷向太上皇告一狀,說嘉慶帝在向下屬“市恩”,結果嘉慶帝的老師降為安徽巡撫,嘉慶帝也因此得罪了父親。嘉慶帝隱忍不發,表麵上更重視和珅。
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曆駕崩。次H,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幾的聖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後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於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2 0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
嘉慶帝本要將和珅淩遲處死,但由於身為皇妹同時也是和珅媳婦的和孝公主的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火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餘黨一律免於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1/3.就有價值2億2 3 00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這些財產全部披罰沒充公,所以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虎門銷煙
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易中始終處於出超地位。為了扭轉這種局麵,英國資產階級出於其掠奪本性,竟用鴉片來衝擊中國的貿易市場,獲取一本萬利的不義之財。
英國資產階級先把紡織品輸往印度,然後再把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再從中國把茶葉、生絲等輸往英國,英國人在這種三角貿易中大獲其利。除了英國大量向中國輸入鴉片外,美國也從土耳其向中國輸入鴉片,俄國則從中亞向中國北方輸入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