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住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始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圓明園不僅彙集了江南若幹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曆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曆史文物,如曆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當時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裏裝進的珍品,都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裏,堆積著珍奇的鍾表、五光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 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竟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
10月13日,英法侵略軍攻占了安定門,控製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這夥強盜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幾處屬園中所藏的珍貴文物,並進行第二次火焚燒。
這時,逃到熱河的鹹豐皇帝竟下諭“隻可委曲將就,以期保全大局”。奕沂秉承此旨意,全盤接受英、法提出的條件,於10月24日和25日分別與額爾金和葛羅在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l月14口又同俄國簽訂了中餓《北京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也使中國人民的災難更為深重了。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是發生大1898年(農曆戊戌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複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曆史舞台,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製,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於富強。
1 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聚集在達智橋鬆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聯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此後,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帝上書,陳述變法主張。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十文廷式出麵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該學會每10天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
1 89 7年1 0月,嚴複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兩報熱情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抨擊封建專製統治,提倡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有力地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彙集湖南,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895年至1897年全國共有學會、學堂、報館等共300餘個,出版3 0多種報刊,表明維新運動具有一定的群眾性。
1 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聲浪日高。康有為迅速從廣東趕到北京上書,提出速行變法的具體建議。1898年1月,康有為應詔上《(統籌全局折》,建議仿效日本,全麵變法。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立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同時,保滇會、保川會、保浙會等也先後成立。士大夫經常集會,討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康有為乘時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6月11日,光緒帝接受變法建議,發布《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在此後到慈禧太後幹9月2 1日發動政變的103天中,光緒帝發布了一係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攉拔了一批維新分子,一時歡聲雷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史稱“百日維新”。
當時光緒帝發布的這些詔令,屬於政治方麵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阻撓.撤除閑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屬於經濟方麵的主要有: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獎勵發明,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辦國家銀行,編製國家預決算。屬幹文化教育方麵的豐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遊曆、留學。屬於軍事方麵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甲。
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製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和鬥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 1日,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派發動政變,慈禧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誌士慘遭殺害(這6位誌士為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
產階級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武昌起義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敗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鬥爭風起雲湧。但是這些鬥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先後發動過1 0次武裝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各地群眾運動蓬勃高漲。
1 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了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長期艱苦的工作,逐漸控製了新軍的領導權,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l/3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軍。1 9 1 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改後,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總部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同年夏天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在武漢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共同組織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臨時總司令部,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推文學社領袖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領袖孫武為參謀長,製訂了起義計劃。原定10月6日(舊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起義,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10天(即10月16日)。10月9口,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革命總機關趕製炸彈時不慎爆炸。俄國巡捕循聲而至,搜去旗幟、符號、印信、文告等物,並轉交清政府,機關暴露。 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這命令還沒有傳達到基層,清政府已將起義總部及其他機關破壞,起義領導人大批被捕、個別逃走。當晚,湖廣總督瑞澄殺害了被捕的起義領袖彭楚藩、劉複基、楊宏勝3人,同時下令緊閉城門,按名冊繼續搜捕革命黨人,形勢十分嚴重。
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決心奮起反抗,死裏求生。1 0日晚7時過後,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他率領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占領了楚望台。各處聞聲響應的起義士兵一齊擁向楚望台,當即決定進攻督署,捕殺瑞澄。但這時起義規模不斷擴大,熊秉坤指揮不了,於是找了工程營左隊隊長(相當連長)吳兆麟擔任臨時總指揮。在吳兆麟的指揮下,當天夜裏ll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1 000餘人雖然以強大的火力阻擊各路大軍的進攻,但均未得手。午夜時分,革命軍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聽見炮聲嚇得驚魂喪膽,從督署後牆打開一個洞逃跑。11日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並於當天攻占武昌全城,武昌起義勝利了。
10月11日晚到12日淩晨,革命軍先後占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複。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都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北軍政府即於10月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於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孫中山尚在美國,黃興又在香港,這次起義前推舉的領導人或被捕、被殺、受傷,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隻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於是,由吳兆麟等提議,把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相當旅長)黎元洪找來當湖北軍政府都督,把原來湖北谘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找來當總參議。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便推托不肯上任。革命黨人隻好組織謀略處,擔負起軍政府的領導責任。5大後,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了,他見清王朝大勢已去,才宣誓就職。他上台後,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人及反動官紳紛紛擠進軍政府。革命黨人雖然與之進行反複鬥爭,終究未能扭轉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製湖北軍政府的局麵。
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外,湖北軍政府發布各種文告,號召各省起義,促進了革命的繼續發展。在外交政策方麵,湖北軍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與各國締結的條約繼續有效。賠款、外債照舊按期償付,各國在華既得利益“一體保護”,表示革命“並無絲毫排外性質”,這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表現。
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從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個多月裏,先後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14個省和上海、重慶兩市宣布獨立,占當時全國24個省的半數以上。
武昌起義的勝利和14個省的相繼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就成為革命的首要任務。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同時展開了爭奪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這一通電遭到上海、江蘇、浙江軍政府和上海資產階級的抵製,他們要求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並提出有兩省以上代表到會,即行開議。
但武昌集團不肯退讓,仍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因為武昌是首義之區,多數省的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也在武漢。最後,上海方麵讓步,議決各省代表赴武漢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但每省仍須留一人以上在上海,為通信聯絡機關。l 1月27日,漢陽失守,武昌城處於清軍的炮火之中。11月3 0日,各省代表不得不在漢口英租界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會議除製定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外,還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製共和政府。
1 2月2 5日,長期在國外領導反清革命的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孫中山從美國經英國倫敦、法國馬賽回到上海。全國各界一致要求選舉孫中山為總統。由於他的崇高威望.1 2月2 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 9 1 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從上海乘專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達南京,一時歡呼聲震天,軍樂齊奏,長江江麵的軍艦鳴禮炮21響。傍晚,孫中山到達總統府。晚上Il時,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成立。
孫中山在誓詞中說:“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即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又選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具有曆史意義的南京臨時政府經過曲折的鬥爭終於誕生了。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進行了一係列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頒布了許多有利於發展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在政治方麵,南京臨時政府製定了效力相當於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宗明義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它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豐共和製度,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治權,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它根據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宣布中華民國公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人身、家宅、保有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請願、陳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臨時政府還改革了一些封建的陳規陋習:限期剪除辮子,禁止纏足禁止種植、吸食和販賣鴉片,禁止嫖娼,反對封建迷信。
在經濟方麵,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些保護和獎勵工商業的法令,鼓勵人民興辦實業,從事農墾,廢除清代的一些苛捐雜稅,歡迎華僑在國內投資,並協助維持了一些有實際困難的企業繼續開辦下去。2月5日,實業部通知各省迅速成立實業司,立即開辦實業。財政部統一管理外國借款和在國內發行的公債。
在文化教育方麵,南京臨時政府提出了一些進步的主張和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如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男女同校,獎勵女校.規定各級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改稱校長;廢止讀經、禁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新編教科書必須合於“共和民國宗旨”,新辦了一些工業科技學校、女子師範學校和蒙回藏等少數民族師範學校。
在對外政策方麵,南京臨時政府主張關稅自主,廢除領事裁判權。但為了換取各國對中華民國的承認,避免列強乾涉,又繼續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承擔償還清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債和賠款。
中華民國成立後,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帝國主義各國在外交上拒絕承認,在經濟上實行封鎖扼殺,在軍事上進行威脅恫嚇。反動勢力頭子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采取軟硬兼施的反革命手段,篡奪革命果實。孫中山在內外壓力之下,披迫妥協,幹4月1日正式解職,讓位於袁世凱。其他一些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也相繼下野,新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3個月即被扼殺。政權落到袁世凱手裏,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華民國隻是一塊招牌,中國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夭折了,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的成立,標誌著統治中國2 6 0多年的清王朝的滅亡和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曆史上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從此,共和政體深得人心,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覺悟。任何違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國恢複帝製和建立獨裁統治都不得不遭到人民的反對而歸於失敗。無論是袁世凱自己想當皇帝,還是張勳擁清廢帝溥儀複辟帝製,都遭到人民的唾棄,很快便垮台了。
後 記
中國是個史學大國.傳之久遠的經史子集,方誌野史,奏疏文牘.筆記小說等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百家爭鳴的現代史學論著……可以說從古到今中國人在史學領域一直獨占鰵頭,可是近年來,這素來以曆史悠久而著稱的史學大國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一項有關中華曆史知識的調查顯示,被測試者的平均得分僅有27:69.及格率隻有1.5%.現代人曆史知識的匱乏程度,令人擔憂.
而與上述現象矛盾之極的情況則是:曆史題材的彩視作品反響異常火爆:曆史類小說屢屢成為書市“黑馬”:史學難題開始逐漸走下高台.普通民眾也能插嘴了……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曆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綜合體:芸芸眾生.胸中各有溝壑;林林總總的朝代更迷.千姿百態:事件的發展繁蕪複雜,曆史雖然是過去的事情,但也在行走,行走在人群之中.隻要你留意.就會發現它就在身邊存在.史學本應該是門鮮活的學問,
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媒體多無化發展,使得現代人再也沒有了“若無書引睡,何度夜如年”的閑情,人們需要的是一種高品位的曆史文化快餐.怎樣突出曆史中真正吸引大眾視線的那些東西.並且用一種適合現代人閱讀方式的文本展示給讀者?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專門托人購買蔡東藹所著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放於枕畔,時時翻閱,非常喜愛,主要原因就是蔡東藩的作品成功實觀了曆史真實性和趣咪性的統一,這也是編著本書的主要目的:改變以往刻板地陳述曆史的套路,以自己的敘事語言娓娓道來,使讀者輕輕鬆鬆融入曆史氛圍裏,一麵了解客觀史實,一麵閱讀傳奇故事,既增長了知識,又愉快地度過了閱讀時光。
套用海德格爾的一句話,讀史,使人“詩意地棲居”,讓史學走近國民,貼近生活,這是最有持續發展潛力的資源,隻要勤懇開拓,這片沃土定會盛開燦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