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都城選在南京,離北方比較遠。當時元朝的殘餘勢力經常從塞北南下,威脅北部邊境的安全。明太祖當然信不過那些開國功臣,於是他決定采用過去的分封製,把一些關鍵位置的地方封給朱姓諸王。明太祖有26個兒子,除立為太子的朱標和早夭的第26子外,其餘24子全部被封為王,加上一個從孫,總共封了2 5個王。除了拱衛邊防之外,明太祖還賦予藩王興兵討伐朝廷奸臣的權力。明太祖以為這樣一來,就能達到“外衛邊陲,內資夾輔”的目的,朱氏王朝自然也能長治久安。
明初藩王的權力很大,他們每年有萬石以上的食祿,在藩國內可以建立王府,任免官吏,除了不能幹涉地方民政外,幾乎跟皇帝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因為設置藩王的目的之一便是鞏固國防,所以他們還擁有很人的軍權。諸王之中,靠近邊塞的勢力較大,其中寧、燕、晉三工兵力最強。他們經常帶兵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燕王朱棣,格外受到明太祖器重,甚至被賦予統轄各鎮兵馬的權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子朱標病故,朱標的兒子朱允妓以長孫的地位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工大都是朱允蚊的叔父,根本不把年輕的皇太孫放在眼裏,言行頗為不遜。朱允蚊與然看得出來諸位叔王對他的輕視,有一、,未允蚊坐在東角門口,對東宮侍讀黃子澄說:“現在諸位藩王手握重兵,根本不把我放在眼裏,將來該怎麼辦呢?”黃子澄拿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做例子,勸朱允蚊不要擔心,他說:“當時吳楚七國實力非常強大,但漢景帝一出兵,名正言順,他們很快就土崩瓦解。現在諸王的兵力並沒強大到能夠擁兵自重的地步,您是皇位的正式繼承人,一旦舉兵興討,自然能夠一戰成功。”朱允蚊聽了,心稍微放寬了一些。
明太祖去世,朱允蚊即位,年號建文,曆史上把他稱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各位藩王的不滿情緒日增。建文帝召見黃子澄,對他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麼會忘記呢!”
他們跟另一個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想從兵力最強,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下手,黃子澄不讚成這個做法,他認為這樣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把燕王周圍的藩王除掉,這樣再收拾他就輕而易舉了。恰好此時,周王的一個兒子告發父親謀反,而縣城曾跟燕、齊,湘三王密謀。建文帝利用這個機會,奪去周王兵權,把他廢為庶人。緊接著,岷、湘、齊、代四位藩王也相繼被借故革去兵權,發配邊疆。如此一來,藩王中勢力較大的就隻剩下燕下朱棣了。
麵對這種局勢,燕王當然不願坐以待斃,他暗中招募勇士,選將練兵,隨時準備謀反。沒多久,建文帝接受齊泰的建議,派來了謝貴等人監視燕王動靜,並以備邊為名,抽調燕王兵力。為了嘛痹建文帝,燕王假裝發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躺在地上,幾天不起來。謝貴去探病,那時候正是盛夏,燕王卻坐在火爐邊烤火,嘴裏還不停地叫冷。於是大家就真的相信燕王病了。
但是建文帝還是準備削奪燕王的爵位,他派謝貴帶兵包圍燕王府,想把燕王的黨羽一網打盡。沒想到謀事不密,燕王早就得到了消息,把王府裏充當建文帝內應的官員全抓起來,帶兵殺了謝貴,宣布起兵。為了師出有名,燕王稱黃子澄、齊泰為奸臣,打出“清君側”的旗號,還把自己的部隊稱為“靖難軍”。曆史上把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變”。
燕王久經戰陣,手下的部隊也是一支身經百戰的勁旅。他起兵南下,很快就攻克了居庸關、密雲、遵化等地。而建文帝這邊雖然兵馬數量占有優勢,但那些跟著明太祖打天下的宿將們卻已經被幾次大獄殺得幾乎一個不剩,新任命的將領根本不是燕千的對手,作戰連戰連敗。建文帝沒辦法,隻好罷免黃子澄、齊泰,向燕王求和。事已至此,燕王當然一口拒絕,但他暫時也沒有速勝的機會,戰事就這樣僵持下來。
這場戰爭進行了將近3年,燕王的部隊雖然勝多負少,但他的部隊畢竟有限,這些年來轉戰各地,逐漸地已成了強弩之未,燕王列此也無計可施。但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宮內的太監向燕王告密,說南京城如今兵力空虛,完全可以一舉攻克。燕王抓住這個時機,孤注一擲,率領幾乎所有將士南下.直取南京。部隊所向披靡,很快姚攻到長江對岸。建文帝見形勢緊急,又派人向燕王求和,表示願意割讓土地,請求燕王退兵。這種緩兵之計當然瞞不過燕王,他指揮大軍渡過長江,把南京城包圍了起來。過了幾天,守衛京城的大將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京城終於被燕軍攻破。
燕工帶兵進城,首先是查問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說看到城破前,皇宮燃起大火,建文帝跟一些後妃們想必已經葬身火海了。燕王派人在廢墟中尋找,果然找到幾具屍體,但這些屍體都已燒焦,連男女都很難分清。燕王對著屍體號啕大哭,嘴裏說著:“侄兒啊,我隻是幫你剪除奸臣,何必要弄成這個樣子啊!”並吩咐把屍體以禮下葬。這邊眼淚還沒擦幹,那邊群臣們就開始擁戴燕壬稱帝,燕王當然免不了推脫一番,然後就誌得意滿地登上了帝位。他廢除了建文年號,定自己的年號為永樂,表明自己是直接繼承了明太祖的帝位,並把這整個事件稱之為“建文遜國”,意思是建文帝“自願”把帝王讓給了自己。他就是明朝的第3個皇帝——明成祖。
空前絕後的“誅十族”
燕王朱棣入京後,立即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並清宮三日,誅殺富人、女官以及內官無數,隻留下一幫曾向他通風報信的太監。他又把建文帝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3個兄弟。建文帝7歲的太子朱文奎於亂中“不知所終”,想必也是被他殺掉了。另一小兒子朱文圭當時才2歲,還在懷抱之中,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至明英宗時才放出,已經57歲,尚不能分辨馬牛,完全被禁錮成一個白癡。
當明成祖還是燕王在北平準備起兵的時候,他的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絕不可殺。”朱棣派人撲滅皇宮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學博士方孝孺來起草自己的繼位詔書。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耿耿忠臣,身穿衰桎白衣火哭於闕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禮,依舊嚎哭不已。朱棣勸說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啊。”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反問:“成王安在?”“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回答:“國家需要一個成年的君主。”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不得已,親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麵前,苦笑著說:“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為這些事費神。”左右遞過紙筆,朱棣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奪過詔紙,在上亂批數字,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怒急,人聲叫道:“怎能讓你痛快一死,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大喝:“便誅十族又能怎樣!”
此時,朱棣已皇位在座,頓呈殘暴本性。他命衛士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開,一直劃裂到耳邊。然後,命人逮捕其九族親眷外加學生,湊成十族,共873人,依次碎剮殺戮於方孝孺麵前。方孝孺忍淚不顧,最後被淩遲於聚寶門外,時年46歲。
建文帝兵部尚書鐵鉉被逮至京。朱棣坐於禦座,鐵鉉背立殿庭,至死不轉身麵對朱棣。朱棣派人割掉鐵鉉耳鼻,在熱鍋中燒熟,然後硬塞入這位忠臣口中,問:“這肉甜嗎?”鐵鉉厲聲同答:“忠臣孝子之肉,為什麼不甜!”於是朱棣下令寸磔鐵鉉,這位忠臣至死罵不絕口。怨恨之下,朱棣又把鐵鉉80多歲的父母投放海南做苦役,虐殺他兩個十來歲的兒子,並把鐵鉉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投入教坊司充當妓女。
削藩的提倡者齊泰、黃子澄,也被淩遲處死,剿滅三族。
建文帝大理寺丞劉端彝官逃去,被抓入殿。朱棣問他說:“方孝孺是什麼樣的人?”劉端笑答:“是忠臣!”朱棣問:“你棄官而逃,還能算忠臣嗎?”劉端回答說:“我活下來是為了將來能報仇!”朱棣狼性火發,命人用刀割去劉端耳鼻,獰笑著問滿頭血汙的劉端:“你現在如此麵目,還能算人嗎?”劉端罵道:“我猶有忠臣孝子麵目,九泉之下也有麵目去見太祖皇帝!”朱棣狂怒,親手用棍棒把劉端打死。
朱棣虐殺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屬共一萬多人。曆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從未有這樣屠殺對方官吏臣下的舉動。因此,清初史家穀應秦這樣歎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直到2 2年後,朱棣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才下詔赦免了建文忠臣們披罰為奴的親屬。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裏奪得皇位後,京城內開始流傳一些傳說: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後來好像還當了和尚;還有的說法更離奇,說建文帝已經遠涉重洋,到了海外。流言紛紛,明成祖也不免有些疑心。於是,他決定派一支船隊出使海外,查訪一下建文帝的下落,順便也能炫耀一下中國的國威。帶領這支船隊的,是一個跟隨他多年的太監,名字叫鄭和。
鄭和本來姓馬,小名叫三保,是回族人,出生在雲南。他從小就進燕王宮裏當了太監,因為聰明能幹,得到明成祖的信任。在燕王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所以被賜姓鄭,民間一般把他叫做“三保太監”,有時也寫成“三寶太監”。
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鄭和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刺加(今馬六甲)、古裏、錫蘭等國家。他每到一個國家,都向當地酋長頒布明成祖的詔書,並且把帶去的金銀賞賜給他們,如果有人反抗則毫不猶豫地武力鎮壓。
在蘇門答臘半島的舊港地方有個酋長名叫陳祖義,經常搶劫過往客商的財物。他聽說鄭和船隊帶著大批寶物經過,就準備表麵上迎接,趁鄭和不防動手搶劫。這個計謀被當地人施進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隊告訴了鄭和。鄭和將計就計,一舉殲滅敵軍,連陳祖義也當了俘虜。當地許多國家聞聽此事,紛紛派了使者隨船朝見明成組,還送上了不少貢品。明成祖非常高興,賞賜了鄭和不少財物。
後來,明成祖又多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1年的將近30年裏,鄭和出海7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3 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在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
明成祖死後,朝廷覺得鄭和出使7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
鄭和下西洋帶領的船隊,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62艘大船,這種船長100多米,寬幾十米,這種規模在當時是少見的。公元1492年哥倫布首次遠航時,隨行的隻有90個水手,船也隻有3艘,其中最大的也不過8 5英尺(約合25米)長。
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1449)春,明朝50萬大軍在土木堡被瓦刺幾乎全殲,明英宗被俘。消息傳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朝堂之上,太後和大臣們相對痛哭。在試圖拿金銀贖回英宗的努力失敗後,太後隻能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命令留守北京的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暫時代替皇帝執掌朝政。
大家估計到很快瓦刺就會再次南侵,但北京城內隻有幾萬老弱士兵,眾寡懸殊。有些大臣建議遷都,其中翰林侍講徐有貞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借天象為名,說京城注定要遭大難,建議郕王把都城遷到南方去。對此新任的兵部尚書於謙堅決反對,他大聲說道:“建議遷都的人,應該拖出去斬首!京城是國家的根本,一旦落入敵手,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記了南宋的教訓嗎?”絕大多數大臣都支持於謙的主張,於是郕王下定決心,讓於謙主持京城的防衛工作。對於土木堡的失敗,王振負有很大的責任,再加上他平時就作威作福,惡貫滿盈,所以大臣們紛紛上疏要求把他治罪。郕王看到這麼多奏章,一時拿不定主意,朝議一直開到中午也沒有個結果。這時有個宦官馬順是王振的同黨,走出來嗬斥大臣們退朝。大臣們一怒之下,上前去一頓拳打腳踢,把他當場打死。事已至此,郎王隻能宣布王振的罪狀,抄沒他的家產,並懲辦了他的一些同黨。這樣一來,朝野上下紛紛拍手稱快,人心也漸漸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