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靖難之役(2 / 3)

在這段時間內,瓦刺軍多次脅持著明英宗,侵擾明朝邊境。為了避免政治上的被動,於謙等大臣紛紛勸郎王繼承皇位。這一年九月,郕王朱祁鈺稱帝,這就是景帝。他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正式接管了明朝的政權。十月,也先借送英宗回國為名,率領大軍南下。瓦刺軍來勢凶猛,很快攻破沿路關隘,兵臨北京城下。景帝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敵強我弱,明軍最好撤回城內,閉門死守。

於謙卻認為如此示弱隻會讓敵軍的氣焰更加囂張,敵軍遠道而來,趁他們立足未穩,應該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幹謙的主張得到景帝的肯定,於是他派各軍進駐城外,然後關閉城門,擺出一副有進無退,決一死戰的架勢。於謙下令:將領臨陣後退的,把將領斬首.士兵不聽指揮敗逃的,後麵的將士就可以斬殺他們。於謙還親自頂盔帶甲,來到了最前線鼓舞士氣。明軍上下同仇敵愾,勇氣倍增,決心與瓦刺決一死戰,包圍京城。

瓦刺軍駐紮在西直門外,他們幾次攻城,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一步也無法前進,軍心急躁起來。於是於謙命令石亨帶領小股部隊詐敗誘敵,把一萬多瓦刺騎兵引入城內。瓦刺的騎兵在狹窄的街道上根本施展不開,而埋伏在屋頂的明軍火器齊發,大量殺傷敵軍,連也先的弟弟也被火炮打死。京城老百姓也配合軍隊,在屋頂牆頭用磚瓦痛擊敵人。經過5天激戰,瓦刺軍死傷慘重,而京城依然固若金湯。這時,全國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命令,陸續開赴京城支援,人數達到了22萬之多,敵我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瓦剌軍隊付出慘重傷亡,卻始終無法破城,相反還麵臨被截斷退路的危險。也先不敢再戰,派人把英宗送回北方,自己也率領部隊開始撤退。當晚,千謙得到情報說英宗已經不佯軍中,就下令明軍用人炮轟山瓦刺營帳,又殺傷大量瓦刺兵馬。第二:滅瓦剌大軍倉皇北撒,北京保衛戰取得輝煌勝利。

這一戰瓦刺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力再度南侵,而且明朝已經立了新的皇帝,也先覺得扣著英宗也沒多人意義,就住第:年把英宗送同北京。英宗回去後宣布退位,然後被景帝軟禁起來。

幹謙為國家立了大功,但他性格剛直,執法時不避權貴,得罪了很多大臣,尤其是當年主張南遷避敵的徐有貞,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大將石亭當年在於謙舉薦F立過大功,被封為侯。但他侍功放縱,親屬也多橫行不法,屢次受到於i薰彈劾,於是也對於謙懷恨在心。最泰八年(1457),景帝病重,徐有貞、石亨等人覺得機會到了,便勾結宦官曹吉祥等人,借邊防危急為名,調動軍隊,擁立英宗複位。景帝本來就病重,再經此刺激,沒幾天就病死了。這次宮廷政變,曆史I?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

明英宗複位後,徐有貞、石亭受到重用,他們馬上誣陷於謙謀反,要對他處以極刑。英宗感到於謙畢竟有人功幹國家,有些於心不忍。徐有貞對他說:“如果不殺幹謙,那麼這整件事(指奪門之變)就很難名正言順。”英宗這才下定決心,將於謙殺害。

於謙lF日裏它活簡樸,府第乜很簡陋。北京保衛戰後,景帝想賜給幹謙一座宅千,也被他拒絕。被抄家時人們發現他的家裏幾乎沒什麼資財,擺設裝飾比稍微富裕點的老1r『姓好不到哪裏去。天下人都覺得於謙冤櫥,有人偷偷收殮了他的屍骨,運同他的家鄉杭州安葬。於謙的墓位於杭州西湖旁,與嶽飛墓相鄰,人們感動於他fI.J的忠義,每年到那裏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庚戌之變

明武宗死後沒有兒子,根據“兄終弟繼”的原則,由他的堂弟繼承皇位,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剛即位的時候,在政治上還有些作為,但不久他因為自己生父的身份問題跟朝臣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世宗堅持要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以皇帝身份列入太廟祭祀,這與當時的禮製不符,因而遭到朝臣的堅決反對。針對這一事件,世宗與大臣們進行了將近2 0年的反複爭執.過程一波三折,前後有幾百名大小官員遭到奪俸、革職、戍邊等懲處,史稱“大禮儀之爭”。

世宗的生父最終以“獻皇帝”的身份列入太廟配享,但從此後世宗好像就對當皇帝失去了興趣,他開始迷信道教,在富內設壇求仙,很少再過問朝政。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學士嚴嵩,就是因為他善於起草祭神的文書,逐步取得了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的地位的。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江西分宜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生於一個普通的小官吏家庭,2 5歲時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嚴嵩的仕宦生涯分為兩個階段。4 8歲以前他在官場並不得意,職位少有升遷。但經他潛心研究升官之術,終於悟出要升官就必須學會說假話,不顧廉恥地逢迎權貴。於是他步入了為官生涯的第二個階段,官職也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僅次於皇帝的首輔。

嚴嵩善於奉承拍馬,深得世宗的歡心。他當上首輔後,和他兒子嚴世蕃一起,結黨營私,貪贓枉法。大批朝臣投靠他在門下,有30多個官員做了他的幹兒子。在這些爪牙的幫助下,嚴嵩操縱朝政,一手遮天。

明朝政治的腐敗,邊防力量的削弱,給韃靼造成了可乘之機。嘉靖二十九年(1 550年)八月,韃靼部首領俺答率部進犯大同。接任大同防務的是宣府、大同總兵仇鸞。仇鸞本是一個不懂軍事的紈絝子弟,曾因罪入獄,後來重賄嚴嵩才得以重新為官。他見俺答大軍兵臨城下,惶懼無策。後來在幕僚策劃下,以金帛重賄俺答,請他去寇掠他塞,勿犯大同。俺答得了賄賂,移師東下。明兵一觸即潰,俺答長驅到通州,兵臨北京城郊。

嘉靖見此驚慌失措,急忙詔令各地兵馬前來勤王。隨著勤王兵馬陸續到來,兵部尚書丁汝夔向嚴嵩請示出戰與否。嚴嵩說道:“北京與邊疆不同,在邊疆打了 敗仗,照樣可以報功。若在北京近郊打了敗仗,皇上沒有不知道的。到那時,想要隱瞞也辦不到了。莫如任憑俺答去搶,他搶掠夠了,就會自己離去。我們不可出戰,惟有堅壁守城才是上策。”丁汝夔聽了嚴嵩的話,傳令諸將不得出戰。這樣守衛京城的十餘萬大軍,隻得眼看著俺答的軍隊燒殺搶掠。俺答圍困北京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是農曆庚戌年,所以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使明王朝蒙受了奇恥大辱。在俺答飽掠8天退去後,嘉靖為了泄憤,下令將主張不出戰的兵部尚書丁汝夔下獄。嚴嵩雖然在嘉靖那裏,把過錯全推到了丁汝夔的身上,但他怕丁汝夔揭發自己,於是便欺騙他說:“有我在,一定不會讓你死,盡管放心。”可是嘉靖要處死丁汝夔時,他卻默不作聲。直到上了刑場,丁汝夔才知道上了嚴嵩的當,大呼:“嚴嵩誤我!嚴嵩誤我!”但為時已晚。嚴嵩禍國殃民,卻讓丁汝夔充當了替罪羊。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上奏章給明世宗彈劾嚴嵩,大膽揭發嚴嵩十大罪狀和五奸,條條都有真憑實據,一時間震動朝野。這道奏章打中嚴嵩的要害,嚴嵩氣急敗壞,在明世宗麵前誣陷楊繼盛。明世宗大怒,下令廷杖楊繼盛,關進錦衣衛大牢。楊繼盛被打得遍體鱗傷,腿肉腐爛,半夜常常疼醒,他就自己動手把腐爛的肉刮下來,獄卒看到都膽戰心驚,而他卻神態自若。親友們通過獄卒送給他‘隻蛇膽當傷藥,楊繼盛謝絕說:“我自己有膽,何必用這個!”

楊繼盛在監獄裏被關了3年,嚴嵩也始終不敢加害。後來一些官員想營救他出獄,嚴嵩的同黨鄢懋卿對嚴嵩說:“你不殺楊繼盛,不是養虎為患嗎?”嚴嵩這才F定決心,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將楊繼盛殺害。

盡管嚴嵩常受到皇帝的偏袒和保護,但對他把持朝政、植黨為奸的行徑,正直的官員們不停地上書彈劾,揭露其罪行。這種情況在整個嚴嵩執政期間,幾乎沒有停止過,為後來扳倒嚴嵩父子奠定了深厚的輿論基礎。

張居正變法

明朝中葉,貴族人地主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萬頃。在朝廷,大學士徐階。家就占田24萬畝。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人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大官僚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的進一步加劇,激起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接二連三地發生了鄧茂七、劉通、藍廷瑞以及劉六、劉七等農民起義。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

怎樣才能將封建統治維持下去呢?當權人物中的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張居正(1525~1582).字叔火,號太嶽,湖北江陵人。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連續1 0年擔任內閣首輔(宰相)。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內政方麵,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製。張居正創製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準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經濟方麵,張居正的成績最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京。

“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麵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明朝初年的賦稅製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征收。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十貢等等。“一條鞭法”的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工,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人大簡化了征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為征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上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人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張居正在軍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繼光守薊門,李誌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餘座。他還與韃靼俺答汗之間進行“茶馬市”貿易,采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的能力。當然,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隻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盡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也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

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麋集,紛紛上疏彈劾張居正當政時的專橫跋扈。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製”。他們勸說神宗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張居正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十年的改革成果付之東流,明王朝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戚繼光搞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