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文豪蘇軾(1 / 3)

11.大文豪蘇軾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時參加禮部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高中進士。他先後任大理評事、鳳翔府簽書判官、開封府推官等職。神宗熙寧年間,他認為宰相王安石提出的新法不能便民,上書反對,致使他不容於朝廷。後蘇軾自求外放,被調任杭州通判。三年任期滿後,他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當時有人故意把 他的詩句扭曲,大傲文章。兀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做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出獄以後,蘇軾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於是蘇軾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由於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司馬光任相,蘇軾被召還朝。短短一兩年間,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他因不同意盡廢新法,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到闊別了1 6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有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就是在兩湖築堤,世人稱為蘇堤。後來,蘇軾又破召回朝,但不久又被外放穎州。之後又幾次入朝任職和貶官外放,曾被貶到惠州、儋州任官。至徽宗建宗靖國元年病逝於常州,享年66歲。

蘇軾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蘇軾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法家,形成深厚樸茂的風格。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構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係,蘇軾執筆為“側臥筆”,即毛筆側臥於虎口之問,類似於現在握鋼筆的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於”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足簡單機械地去模古。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係元豐五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嗬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

靖康之恥

李綱給自己起了很多別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他一生曆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身處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先後6次被朝廷貶斥,從京城被貶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雲南,最後到當時的荒涼之地海南。他為官體恤百姓疾苦,敢於為民請願,即使貶職也在所不惜。李綱一生愛國,即使遭多次貶謫,也未曾動搖過他那顆赤誠的愛國心。李綱秉性剛正,直言敢諫,因上疏陳政要求改革政治,停止暴斂,預防外族入侵而觸忤當權,被謫南劍州沙縣管理稅務。宣和七年,才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宣和七年,宋朝與金國聯合破遼。當年冬,金國毀盟大舉南下,進逼汴京。在此之前李綱曾指出“遼國與大宋盟約在前,遼國的存亡直接關係到大宋的存亡,聯金伐遼之舉,無異與虎狼結盟,後患無窮。”宋徽宗聽奸佞之臣的讒言,不但同意了與金聯合攻遼,還將李綱貶為國史編修。李綱不計個人得失,又上書《再論製虜策》,強烈反對聯金攻遼。宋徽宗愈為惱火,幹脆把李綱貶到沙縣當監稅官。而麵對金兵南下,宋朝廷一片慌亂。在國家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李綱向宋徽宗獻上《禦戎五策》,主張收拾人心、施惠丁民、蓄積財力、以強國勢。但是,徽宗沒有采納,反欲棄汴京南逃,讓太子留守汴京,李綱於是橫下決心,冒死“刺臂血書之”,請徽宗禪位太子,以號召天下,抗擊金兵。昏聵無能的宋徽宗隻好倉促讓位欽宗,慌忙出逃鎮江。 ,

李綱竭力反對南逃,主張堅決抵抗,他奏言欽宗:“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欽宗嘉納其言,升李綱為兵部侍郎。靖康元年,欽宗迫於形勢,下詔親征。宋軍在前線接連打敗仗,東京吃緊起來,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宋欽宗逃跑,宋欽宗也動搖了。李綱得知這個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接著,他還提出許多防守措施,要欽宗團結軍民,共同堅守,等各地援軍到來,就組織反攻。宋欽宗就任他為尚書右丞兼汴京留守,負責全線防禦。李綱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經決定留守京城,以後誰再提逃跑,一律處斬。”兵士們聽了,激動地歡呼起來。宋軍士氣旺盛,屢次痛殲金兵。

金帥完顏宗望覺得用兵難以取勝,決定誘降。朝廷彌漫著屈辱投降的氣氛,願意向金割地求和。由於投降派李邦彥的慫恿,欽宗借宋將姚仲領兵夜襲金營失利之故,罷了李綱及種師道的職務,向金人表示謝罪求和。太學生陳東為首,與軍民數十萬人伏闕上書,要求罷李邦彥等奸臣的官,複用李綱、種師道。欽宗被迫恢複了李綱、種師道的官職。金兵在宋朝朝廷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撤兵。

汴京保衛戰在李綱的組織下獲得勝利。李綱因保衛汴京有功,授知樞密院事,封開國伯。但是不久李綱被加上“專注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一貶再貶,謫往寧江。靖康元年秋,金兵再度南侵,陷太原,進逼汴京。欽宗才速詔李綱入京。可惜沒等李綱和各路勤王之師到汴京,徽、欽二帝已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的嶽飛

嶽飛是南宋大英雄。少時勤奮好學,並練就一身好武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嚐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嶽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嶽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

嶽飛上書高宗,要求收複失地,被革職。嶽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後複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老將宗澤死後,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建炎三年,金將兀術率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嶽飛無奈隨之南下。是年秋,兀術繼續南侵,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嶽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次年,嶽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複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嶽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嶽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餘,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嶽家軍”。

紹興三年,嶽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遊寇”,得高宗獎勵“精忠嶽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嶽飛揮師北上,擊破傀儡偽齊政權,收複襄陽、信陽等六郡。嶽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嶽飛又敗金兵於廬州,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嶽飛率軍鎮壓了楊麼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嶽家軍”實力大增。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嶽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嶽飛壯誌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紹興七年,嶽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複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嶽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嶽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兀術調用他的“鐵浮圖”進攻。“鐵浮圖”是經過兀術專門訓練的一支騎兵,這支人馬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3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叫做“拐子馬”。

嶽飛看準了拐子馬的弱點,命令將士上陣時候,帶著刀斧,等敵人衝來,彎著身子,專砍馬腳。馬砍倒了,金兵跌下馬來,嶽飛就命令兵士出擊,把鐵浮圖、拐子馬打得落花流水。嶽家軍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45裏。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上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不敢出戰。

在朱仙鎮,嶽飛招兵買馬,聯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複失地,直搗黃龍府。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製不住內心的悲憤,仰天長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他壯誌難酬,隻好揮汨班師。

賣國賊秦檜

秦檜原為北宋時期大臣,他和老婆王氏與徽、欽二帝一同被金兵俘虜,秦檜在金太宗麵前奴顏屈膝,百依百順,深得金太宗歡心,派他到大將撻懶部下當軍事參謀。當南宋抗金力量日盜強大,當嶽飛、韓世忠等堅持抗金的將領們打得金兵焦頭爛額,無法在中原立足時,金朝把秦檜與其妻派回南宋做他們的內奸。

秦檜回到越州,編造謊言蒙騙了朱高宗。在秦檜第一次披宋高宗召見時就力勸高宗與金講和,甚至代朝廷寫好了求和信。他的話正對高宗的心思,昏庸的宋高宗把他當作心腹、大忠臣,命他為禮部尚書,不到三個月,又封為副宰相,再過了半年,又提為宰相,兼樞秘史,掌握了南宋的軍政大權,他利用自己的權利地位,勾結金朝,陷害忠良,正式幹起賣國求榮的勾當。他唆使高宗連發12道金牌緊急招回在抗金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的嶽飛,使兀術得以重整旗鼓,向南進攻,本來已被嶽飛收複的河南許多州縣再次淪陷。奸臣當道,忠良報國無門,百姓遭殃,秦檜借機派特使向金國求和,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