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文豪蘇軾(3 / 3)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中國戰爭史占有重要地位,戰爭中充分顯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人略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他在戰略上藐視一切敵人,注重分清敵友,近交遠攻,力避樹敵過多,並重視掌握敵情,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敵人,達到各個殲滅;在戰術上機動靈活,慣於實施遠程奇襲,速戰速決,或者佯退誘殲,在運動戰中殲滅敵軍;這一時期創建的“魚鱗戰術”,成為戰爭指揮藝術的優秀遺產。

和尚當元帥

元朝末年,皇室內部鬥爭十分激烈,政治也越來越腐敗,人民災難深霞。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即位後,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虛,物價飛漲,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領導的部隊,實力發展迅速,頗為引人注目。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縣)人,家裏世世輩輩都是農民。朱元璋小時候上過私塾,認識幾個字,但因為家境貧寒,沒多久就被迫輟學,去給地主家放牛。徐達、湯和等一千後來赫赫有名的明朝開國功臣,都是當年朱元璋放牛時的玩伴。在童年時期的朱元璋就表現出不凡的膽識,在同伴中很有威望。

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17歲,淮北地方鬧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和蝗災,接著又蔓延了瘟疫。朱元璋一家人除了他和二哥,都不幸染上了疫病,沒多久就相繼去世。朱元璋生活沒有著落,甚至連安葬親人的棺材都買不起。實在沒辦法,朱元璋隻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和尚,混口飯吃。那種寺院裏的小和尚,其實是給人使喚的傭人。朱元璋每天起早摸黑,幹著一些雜活,日子過得挺苦,但好歹能混口飯吃。

但是,那個日子裏要在皇覺寺混口飯吃也不容易。因為是災年,寺裏的和尚越來越多,眼看就要斷糧了。於是,大家隻能一個個離開寺院到外麵化緣去,朱元璋也到了準兩一帶流浪討飯。這段經曆雖然艱苦,但也使朱元璋開闊了眼界,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對他將來帶兵打仗幫助很大。一直到了元至正八年(1348),濠州的災情稍微緩和了一點,朱元璋才又回到皇覺寺裏。

元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起義爆發了,濠州當地的郭子興等人也起兵相應。朱元璋在寺裏不斷聽到外麵傳來的消息,關注事態的發展。終於有一大,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兒時朋友湯和的介紹下,離開了皇覺寺,到潦州來投奔郭子興。朱元璋在郭子興的部隊裏從小兵當起,憑借他的機智勇敢,地位上升很快。郭子興把他當作心腹看待,還把自己的義女馬氏嫁給了他。在起義軍中,朱元璋的聲望越來越高。

當時,跟郭子興一起起兵的共有4個人,他們跟郭子興都自稱元帥,互相之間卻並不服氣,矛盾越來越尖銳。有一次,其餘4個人聯合起來,把郭子興給抓了起來,作為郭子興部下的朱元璋也險些喪命,這件事最後雖然化險為夷,但朱元璋從此看出這些人目光短淺,成不了大氣候。不久,朱元璋奉命回家鄉招募士兵,兒時的玩伴徐達、周德興等人都來投奔,沒幾天就招募到了7 0 0多人。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勢力,就不願意再呆在濠州城,在征得郭子興同意後,朱元璋帶著自己的隊伍開始轉戰南北。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很少騷擾百姓,於是投奔的人越來越多,勢力發展迅速。

在部隊路過定遠的時候,當地有個文人李善長,也來求見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學問,就留他在起義軍裏當謀士。有一次,朱元璋問李善長說:“現在天下大亂,到處都在打仗,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長說:“秦朝末年,也這樣大亂過。漢高祖是平民出身,因為他氣量大,知人善用,從不濫殺無辜,隻花了五年時間就統一天下。現在元朝政治這樣混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漢高祖學習呢?”從那時候起,朱元璋更加禮賢下士,逐漸有了吞並天下的誌向。

元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興病死了。他的兒子郭天敘繼任元帥,朱元璋被封為副元帥。沒多久,郭天敘陣亡,朱元璋成為大元帥,他接管了郭子興的舊部,實力更加強大。隨後,他大破元朝水軍,攻克南方重鎮集慶(今江蘇南京)。他把集慶改名叫應天府,並以此為根據地,向江南一帶發展。

鄱陽湖大戰

當宋元璋的勢力向南方發展的時候,首先遇列強敵是陳友諒。陳友諒原是徐壽輝起義軍的部將,公元1360年,他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叫漢。他占據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地廣兵多,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 一山不容二虎,陳友諒稱帝不入,就率領強大的水軍沿江東下,進攻應天府,想一舉吞並朱元璋占領的地盤。

大兵壓境,敵強我弱,朱元璋趕忙召集部下商量辦法。大家議淪紛紛,有的主張趁早投降,有的主張棄城逃跑,也有人豐張決一死戰。朱元璋猶豫不決,向謀士劉基請教。劉基說:“敵人遠道來侵犯,我們以逸待勞,隻要我們設好伏兵,趁其不備給以迎頭痛擊,取勝一點都不困難。”兩個人又商量了一陣,把計策定了下來。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跟陳友諒是老相識。朱元球把康茂才找來叫他寫信給陳友諒,假裝投降,做他的內應;再給他一點假情報,要他兵分三路攻打應天,分散他的兵力。

陳友諒果然中計,立刻親率全體水軍出發來到了約定接應的地點。按照事先約定,陳友諒一連喊了兒聲“老康”,也沒人答應。陳友諒這才發覺上當,急忙命令撤退。朱元璋發現敵人中計,立刻發動進攻。一霎眼問,伏兵四起。陳友諒的部隊猝不及防,傷亡慘重。陳友諒在部將保護下,好容易逃脫了性命。

此役陳友諒大傷元氣,但他不甘心失敗,下定決心報仇雪恨。過了3年,也就是公元1363年,他造了大批巨型戰艦戰船,又帶領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占領的洪都(今江西南.)。圍攻一直持續了85天,洪都城內的將士浴血奮戰,陳友諒始終沒能攻破城池。這時,朱元璋親自帶領20萬大軍前來救援,陳友諒不得不撤去包圍,把水軍全部撤到鄱陽湖,決定跟朱元璋在湖裏決戰。

陳友諒的水軍戰艦又高又大,用鐵索相連,一字排開,遠遠望去像山一樣;朱元璋的水軍全是些小船,實力與陳友諒相差不少。雙方連打了三天,朱元璋屢屢失敗。這時候,部將郭興向朱元璋獻策:“雙方的兵力相差太遠,硬拚不是辦法,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采納了郭興的意見,立刻命令手下準備7條小船,裝上火藥等易燃物。趁著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東北風,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隊駕駛這7條小船,乘風點火,直衝陳友諒大船。風急火烈,刹那間漢軍人船全被點著,火焰衝天,把湖水都照紅了。陳友諒的艦隊都鎖在一起,逃也逃不掉,將士有的被燒死,更多的隻能乖乖地做了俘虜。

陳友諒帶著殘兵敗將突圍至鄱陽湖口,在那裏又跟朱元璋的部隊接了幾仗,更是連連失利。陳友諒的部隊士氣低落,很多將士都選擇了投降。當時戰場上飛矢如雨,陳友諒伸頭向船外探視的時候,被一支冷箭射中頭部當場喪命。主帥一死,部隊更是人心離散,剩下的殘餘部隊很快就在第二年(1364)被朱元璋全部殲滅。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也自立為王,國號為吳。

經過幾年修整,到了1367年,朱元璋又消滅了割據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勢力,接著,他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人軍北伐。北伐軍進展順利,很快攻克山東。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為明。他就是明太祖。這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隻能逃往塞外,統治中國9 7年的元王朝就這樣被推翻了。

胡藍之獄

明太祖手下有一大批輔佐自己打江山的謀臣武將,建朝後這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開國功臣。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湯和等2 8人被封為侯爵,汪廣洋和劉基也被封為伯爵。

明太祖還賜給這些人造命鐵券,許諾除謀逆大罪外絕不治罪,表爾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然而曆史很少會是一場喜劇,君臣皆火歡喜注定不能成為結局。明太祖生性刻薄多疑,隨著政權的鞏固,他對功臣的猜疑也越來越深。而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甚至結黨專權,更是直接威脅到了至高無上的君權。

洪武十三年(1380),有人告發左丞相胡惟庸謀反,明太祖借此機會,誅殺胡惟庸以及部下15000多人,連告密的人也一並殺死。又過了1 0年,有人舉報已經退休還鄉的李善長曾與胡惟庸交往密切,也參與了胡惟庸的謀反。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明太祖曾稱其為“吾之張良”。他還跟明太祖結為兒女親家,光誥命鐵券就領過兩張。但明太祖根本不理會這些,7 7歲的李善長披賜死,全家共有70多人被殺。 此後,“胡黨”完全成為一種屠戮功臣的工具,每過幾年,朝廷就會揪出一批“胡黨”,就這樣前後共誅殺3萬多人,一時間朝堂上下血雨腥風,人人自危。過了一年,有大臣大膽上書,指出李善長已是明朝第一功臣,爵位俸祿隻在皇帝一人之下,他幫助胡惟庸謀反即使成功地位也不過如此。況且他自己業已風燭殘年,何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做一件根本沒多人益處的事情呢?明太祖麵對這份奏章無言以對,隻能不予理睬。

明太祖意猶未盡,洪武二十六年(1393),涼國公藍玉也被告發謀反,全家被殺,井株連15000多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一次清洗的重點是軍隊,軍中的驍勇將領幾乎被誅殺殆盡。該案最蘑要的幾個證人身份低微,不是漁夫就是染匠,很難想像身為封疆大吏、手下擁有重兵的藍玉如果真要謀反,竟會跟這些人同謀。由此看出這十之八九也是一件漏洞百出的冤獄。

這兩次大獄前後延續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歙”。經過這兩次火清洗,剩下的開國功臣已經寥寥無幾。明太祖終於不必再費心羅織什麼大獄,剩下的元勳宿將靠一些零散的罪名慢慢收拾就可以了。一些著名的功臣如周德興、廖永忠、朱亮祖等人,紛紛因為一些莫須有的小過被賜死、鞭死或是砍頭。打下明朝半壁江山的大功臣徐達一向謹慎小心,功成後自解兵權,但即使這樣明太祖對他還是不放心。傳說徐達在晚年得了惡疽,民間說法得這種病不能吃蒸鵝,否則會有性命之憂。而明太祖單單就給徐達送了了隻蒸鵝,並讓他當著使者的麵吃下去。徐達含著淚吃了蒸鵝,當天晚上就死了。其實,得惡疽的人吃蒸鵝當然未必會死,不過徐達從中看出了明太祖對他的態度,除了死之外他還能有什麼選擇呢?

功臣們終於殺幹淨了,但明太祖對其他大臣又開始不放心起來。他設立了一個叫做“錦衣衛”的特務機構,專門監視、偵察大臣的活動。大臣在外麵或者家裏的一言一行,他都打聽得一清二楚。稍有可疑言行,就會披抓進大牢,嚴加審訊。大臣在朝堂上隻要讓他不高興,就會被脫掉褲子按在地上打板子,這叫做“廷杖”。除了精神上的侮辱,有些大臣年老體弱,被當場打死的例子也不罕見。

朝廷上的大臣們人人自危,每天上朝的時候,都愁眉苦臉地向家人訣別,交代後事,到傍晚如能平安回家,就要擺下宴席,舉家慶祝自己又活了一天。朝常之上如此,天下士子也把做官視作畏途,生怕一不留神就走上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