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驍將郭子儀
在平定“安史之亂”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宜慰處置使,總攬全局。郭子儀等唐軍圍鄴,並引漳水灌城,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這正是破城良機,但因兵眾無主,無人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
史思明劫去了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斷襲擊唐軍。於是,唐軍與史恩明叛軍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敵我。混戰中雙方均遭重大損失。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這次戰役的失利,魚朝恩有責無旁貸之過,但他為了推卸責任,競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並免其軍職,又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郭子儀在京閑得無聊,黨項等羌人卻在京西不斷製造事端,威脅長安。
寶應元年(792)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駐軍糧餉不繼,軍心不穩。有一將領王元振借口士卒思念郭子儀而發動兵變,殺了都統李國貞。肅宗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並以其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平興、定國等軍副元帥,鎮守絳州。郭子儀並不因為王元振擁護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責王元振殺害主帥會給叛軍提供可乘之機,遂殺王元振與其同謀者40人,同時也解決了糧餉問題。這些措施,穩定了軍心。
不久,代宗即位,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就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製。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麵的問題,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
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大舉東進,京師震動,代宗才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令陝西成陽東)。郭子儀久居京師,手下沒有軍隊,臨時湊集了二千餘人到鹹陽,麵對20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兩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令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他們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呐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這四麵楚歌聲中,吐蕃感到無力控製長安,隻得撤兵西去。
12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滬水以東迎接。代宗羞愧地對郭子儀說:“我如果早能聽取你的勸告,也不至於鬧出這樣的大亂。”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安史之亂結束後,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宗密奏仆固懷恩欲反。仆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當代宗征求除去仆固懷恩之策時,有人建議:仆固懷恩所統之兵皆郭予儀舊部,如果派郭子儀去統領這支軍隊,仆固懷恩就一籌莫展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晞聽到這個消息大驚,拉住他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父親是國家大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子儀道:“眼下要是戰,那麼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國家不免遭難,我以至誠的話去說服他們,如幸而見從,那是四海之福!否則,隻犧牲我一個人,可以保全全體。”仆固懷恩感到危在旦夕,遂舉兵反唐。
郭子儀到了汾州,回紇人大驚,人元帥彎弓搭箭,立在陣前。子儀脫下盔甲,拋下鐵槍,緩緩縱馬上前。回紇諸酋氏相顧道:“不錯,是他!”皆下馬羅拜。子儀也下馬,上前握住回紇元帥的手,責備他進軍侵略。兩人一番談論之後,回紇元帥終丁被他說服,並答應去打吐蕃兵,子儀取酒與回紇酋長共飲。子儀叫道:“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亦萬歲!兩國將相亦萬歲!有負約者,身殞陣前,家族滅絕!”回紇元帥也照樣發誓,兩軍火喜,齊呼萬歲,吐蕃兵見雙方聯於,無機可乘,隻得連夜逃走。
郭千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 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豐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衝天大將軍黃巢
黃巢,曹州冤句人,自幼讀書,才思敏捷,喜歡擊劍騎射,且深通文墨。他幾次參加科考,但都落第。他以《不第後賦菊》為題,寫過一首詠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決心通過武裝起義推翻唐朝反動統治,建立勞動人民自己的政權。後來,他被起義軍推為領袖,帶領60萬人軍攻破長安,樹起“大齊農民政權”的旗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遠大理想。
唐期末年,王仙芝集合了3000群眾,在濮陽首舉義旗向唐王朝宣戰。黃巢聚集數千民眾在冤句響應。不久,兩路起義軍在曹州會合,黃巢被推舉為第二領袖。他們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攻下附近許多州縣,起義軍發展到幾萬人。朝廷與起義軍在中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圍剿與反圍剿的戰爭。黃巢隨機應變,把部隊化整為零,迅速轉向沂蒙山區,進行外線作戰。由於義軍流動作戰,使唐軍“時兵時休”,“皆憤怨思亂”。
黃巢則乘唐軍厭戰之機,突入河南,跳出唐軍的包圍,取得了反圍剿勝利。唐朝統治階級見圍剿沒有奏效,就用誘降的辦法來分化和消滅起義軍。王仙芝準備接受誘降,遭到黃巢的斥罵,王仙芝自知理虧,答應同大家一起戰鬥。起義軍兵分兩路,同一路由於仙芝率領,進入河南淮南、汝南等地;一路由黃巢率領,北上山東濟南、曲阜一帶活動。乾符三年,乇仙芝在黃海戰敗被俘,為官軍所殺。
尚讓率部眾脫離了王仙芝進入查岈山,黃巢也率領幾千人人山合夥。黃巢先率義軍一鼓作氣攻陷汝州,之後擺出佯攻洛陽的姿態。當唐王朝調集重兵保衛洛陽,義軍突然北折,然後揮師南下,兵將江準重鎮揚州。唐廷急命感化軍節度使薛能率部援救。黃巢在揚州虛晃一槍,提兵折向西南。黃巢率領義軍在幾十萬唐軍的圍追堵截之間宛如遊龍,進退自如。他們以高速流動的作戰方式,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之下,避實就虛,以全力打擊唐軍,變防禦為進攻。
這時,義軍隊伍又發展到十多萬人。尚讓和其他首領共推黃巢為王,號稱“衝天大將軍”。義軍在黃巢的統率下連克許多州縣,迅猛地逼近東都洛陽。唐軍加強了洛陽的防線,但江淮防禦卻因此出現空虛。黃巢乘虛向南進軍,開始了踏遍大半個中國的萬裏征戰。“軍國大計,仰於汀淮”,江南曆來是唐朝財政命脈。為了實現大軍的南征,黃巢針對當時唐軍三路軍隊組成長江防線,企圖阻止義軍南下的部署,組織了幾次大踏步的運動戰。
878年,黃巢率義軍從濮州出發,沿魯豫邊境插入河南中部,兵鋒直指東都洛陽。朝廷急調曾元裕軍離襄州,救援洛陽。曾軍北上,正中黃巢調虎離山之計,使唐軍長江防線出現缺口,為義軍南下打開了通道。黃巢率義軍乘長江防線之虛而入,直奔江淮,渡過長江天險,橫掃江西全境,兵陳宜州。黃巢率領起義軍南下湖湘,攻占越州,攻克福州。經休整,8 7 9年春攻占南方重鎮廣州,又分兵取桂林,控製了整個嶺南地區。這次南征,充分顯示了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廣明元年黃巢越過五嶺,從湖湘打到江浙,進逼廣陵,高駢閉城自守,所戍鎮戌都望風迎降。黃巢大軍渡淮北上,攻克洛陽,洛陽留守劉允章率領在洛陽的分司官迎降。
黃輿繼續西進攻取陝州、虢州,進逼潼關。潼關攻堅戰,是攻占長安,徹底動搖唐朝反動政權的關鍵一仗。結果唐朝官軍全線崩潰,僖宗逃出開遠門向南奔往駱穀。黃巢大軍到昭應,宰相盧捷自殺,來不及逃命的文武百官,在金吾大將軍張直言的率領下來到灞上出降黃巢。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城受到人民夾道歡迎。義軍南征北戰,曆時13個月,終於實現了“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誓願。8 8 1年,黃巢在長安含元殿正式即皇位,國號大齊,改元金統,並登丹鳳樓宣布教書。雖然大齊政權存在時間不長,但卻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宋
陳橋兵變
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原藩鎮割據,互相攻戰,朝代更替不休,國無寧日經濟凋敝,人民飽嚐了戰亂的苦難。國家統一,發展生產,安居樂業,已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沒有兒子,由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
同年,北漢趁後周太祖剛死,發兵攻打後周。後周將領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東北部發生激戰。這場戰役對趙匡胤影響巨大。當時,北漢軍隊占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脫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拚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所部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一敗而不可收拾。後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
此後,從公元956年到958年,周世宗柴榮對南唐發動過3次進攻,趙匡胤身先士卒,敢打敢拚,而且有勇有謀,連連被提升。 有一次,柴榮召趙匡胤喝酒。醉眼朦朧中,柴榮盯著相貌堂堂的趙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說道:“你這小子方麵大耳,好一派帝王氣象,說不定今後也有九五之尊呢。”趙匡胤一聽之下,嚇得汗流浹背,酒也嚇醒了。他端起灑碗猛喝幾大口,然後看著皇帝柴榮的眼睛說道:“臣不僅方麵大耳,而且體壯如牛。這些都是屬於陛下的,臣隨時準備把這一切奉獻給陛下。別說耳朵臉麵,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時候隻管命人來取就是,臣絕不會皺一下眉頭。”一般說來,很少有人能夠在這種表白麵前毫不動容,而且趙匡胤還沒完,他相當動感情地繼續演講:“皇上所言,令臣如萬箭穿心。臣方麵大耳,乃父母所賜;皇上身登大寶,卻是天命所歸。臣不能違父母之命,隻能生成這個樣子,就像陛下不能違背天命而拒絕皇位一樣。請陛下指點迷津,臣該如何是好?”據說,周世宗柴榮聽完大笑,說:“酒後戲言,何必當真?”事實上,趙匡胤不但有此打算,還在悄悄地行動。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榮在進軍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揀到一塊木頭牌子,上麵寫著“點檢作天子”的字樣。點檢是個職務名稱,大約相當千皇家直屬部隊司令員的樣子。這個職位掌握的軍隊人數雖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幾路大軍中,裝備最好,也最精銳.而且就住皇帝身邊,地他極其重要。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隻能由皇帝最為心腹的人物擔任。如今,看到這麼一塊東西,不由得柴榮心裏不七上八下。回軍的路上,柴榮突然生病。於是,他立即下令將目前的點檢撤職,換上他信得過的趙匡胤。
就在這一年,周世宗駕崩,年僅7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
第二年春大,在趙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長官派人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同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偽,就急急忙忙地派趙匡胤帶領全國的精銳軍隊前往抵抗。
趙匡胤率領大軍走到陳橋驛,就停了下來。當晚在他的策劃下,發動了陳橋兵變。由一個親信提出立趙匡胤當帝,眾將讚同。然後由趙光義和普率領眾將部署好軍隊,又連夜派人回開封給趙匡胤的心腹、鎮守京城的禁軍將領石守信和王審琦送信,要他們在京城內部策應。
第二天一早,陳橋驛四麵突然喊聲大起,聲震原野。趙匡胤酒醉剛醒,急忙走出帥帳查看,隻見外麵早已站滿了手執武器的將領。眾將一見趙匡胤,齊聲高喊:“諸將無主,願推點檢做天子。”然後,一擁而上,把趙匡胤擁進帥帳,有人把事先預備好的皇帝穿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眾將一齊跪下,高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