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掌書記趙普,足智多謀,向人家說明“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係人心”的道理,要使這次政變成功,必須吸取以往兵變巾大肆殺人的曆史教訓,安撫後周君臣,減少阻力,爭取和平手段解決政權移交的問題,要求他們嚴明軍紀,安定人心,長保富貴,取得將兵們的同意和支持。不久,趙匡胤率軍回到京城,廢了柴宗訓,坐上皇帝寶座。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黃袍加身”、“拜呼萬歲”,成為大宋朝第一位皇帝。也許是因為這個江山社稷到手得太容易,趙匡胤擔心它失去也容易,或者說擔心別人用同樣的手段迫使他“禪位”,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他就和趙普商量“欲息天下之兵,建國家久長之計”,聰明的趙普向他建議執掌禁軍的人“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矛頭最先指向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
一日晚朝過後,趙匡胤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石守信頓時大驚:“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有異心!”
趙匡胤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都是我信得過的人,當然不會做出這種事。隻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人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洞說:“臣等愚蠢,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我們指點一條生路。”趙匡胤說:“人生苦短,貪圖富貴的人不過是想積累財富,衣食無憂,讓子孫後代過上舒適的口子。你們何不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人連忙答謝,第二日上朝,石守信等人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官。曆史上稱為“杯酒釋兵權”。
接著,趙匡胤便任命石守信等為節度使,卻不讓他們“出守”(赴任),而是待在京城,過著隻拿俸祿不管實事的悠閑生活。解除了大臣的兵權,趙匡胤還不放心,又在兵製上進行了改革,分全國軍隊為禁兵、廂兵、鄉兵和藩兵4種。禁兵是皇帝的衛士,一部分駐守京城,卻要到外州縣就食,另一部分鎮守邊防要地,但要經常移防換地,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兵沒有固定的將、將沒有固定的兵”,從而無法聯合叛變朝廷的目的。廂兵是各州的守軍,隻供官府役使,從不練習武藝.鄉兵是從農民中抽來的壯丁,名義上是地方守軍,卻沒有一點戰鬥力.藩兵是招募來守衛邊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額。鄉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訓練,都是有名無實的。
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北宋時期的武備如此,難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夏、遼、金的侵犯,每一次戰爭的結局幾乎都是宋王朝求和、輸幣甚至乞降。“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形同虛設,名義上是節度防禦使,實際上什麼事也不管,隻是依照品級領俸祿。實際管理軍政事務的官員,是由朝廷臨時差遣。因為是臨時差遣,像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他們不肯也不可能安下心來辦幾件實事。
盡管宋朝沿用了唐、五代的台、省、寺、監、院、部的名號,設置了官員,此外還有勳、爵,但都是領俸碌的名號,沒有一個是認真辦事、管事的實職,實際管事辦事的被稱為職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動性很強的,自然和武職的“臨時差遣” .樣。宋朝采取這樣的官僚製度,便形式了一個龐大重疊的、官僚機構種類繁多的官俸祿。據一些史書記載,宋朝官員俸祿的名稱有官俸、祿粟、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券、廚料、薪炭費、仆人農糧等。真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隻要能任上個小職,就能一生豐衣足食,享受不盡。
另一方麵,趙匡胤為了得到官員、地主、富商的擁護,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們的利益,放任他們欺壓盤剝勞苦人民,絕不嚴懲,甚至像吏部公開評價發賣官職、官員公開受賄貪贓等,都不予過問。如果是民憤極大的,也不過貶官降職或外調,很少有處以死刑或籍沒家財的。所以有人以這樣兩句話評說宋朝的政治:“恩施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餘。”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換來的隻是官員重臣的不反叛,而不是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擁護,其局麵是“兵無製,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李後主亡國
宋太祖經過“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之後,內部統治已經穩定。當時,五代時期的“十國”,留下來的北方有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宋太祖的野心決不止於建立北宋,而是要統一中原。
南唐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割據政權,那裏土地肥沃,沒有像中原那樣遭到戰爭的破壞,所以經濟繁榮,國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國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無能的人,後來弄得國力漸漸衰弱下來。李煜是南唐的第3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曆史上稱他為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元宗的第6個兒子,因為他的5個哥哥都早天,因此得以繼位。李煜繼位時南唐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李煜信佛,沉溺於詩詞歌賦之中。中國皇帝喜歡舞文弄墨的很多,但真正有文學素養的寥若晨星。其中,南唐後主李煜可謂佼佼者。《(詞林紀事》稱其“少聰慧,善屬文”,“兼善書畫,又妙於音律”。他襲位時,南唐岌岌可危,值此國難當頭之時,仍不問政事,還一味縱情聲色。他堅決不肯對外作戰,將他的將軍的建議一律否定。李煜性格軟弱,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每年向北宋進貢大量金銀財寶。後來,他看到宋太祖接連消滅了周圍3個小國,才著慌起來,趕快派使者給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願意取消南唐國號,自己改稱“江南國主”。
公元9 74年九月,朱太祖派大將曹彬、潘美帶領1 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南唐。
曾彬從荊南帶領水軍沿江東下,不費多大力氣,便占據了金陵。至此危難之際,李後主竟然還在填詞。後主聽到了戰馬嘶鳴之聲,他忽然想起,尚未辭別太廟,告訴祖先,這一回離開江南,恐怕就永無回來之日了。祖宗創業維艱,而今一筆勾銷,都斷送在自己這個不肖子孫之於了。他望望這一片生活了幾十年的繁華宮闕,覺得無限眷戀,一日歸為臣虜,怕是采樵深山,垂釣江濱,也不可得了。他不敢再想下去,隻覺得前途茫茫,天下如此之大,競沒有自己安身立命之地!還未來得及辭別太廟,宋兵已至宮門了。後主連忙換了白紗衫帽,令人擎著傳國玉璽,率領知左右內史殷崇義、徐鉉、張泊等45人肉袒出降。
宋太祖揶揄道:“李煜若以做詩工夫治國家,豈為吾所俘也。”他在被逮解入宋時填了一首《破陣子》詞,泣訴亡國之音,極為淒涼哀怨,其中寫道:“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鬟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汨對宮娥。”這位“不識幹戈”的皇帝,在江山易主,告別祖先靈位時,還念念不忘他那一群宮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這是他詞人的真本色,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可惜他的赤子之心,並不係於黎民百姓,而是沉迷於宮廷中的奢華生活。
李後主被俘後,宋太祖封其為“違命侯”,作清客看待。從此以後,後主便在汴京過著與世隔絕的俘虜生活,真正戍了孤家寡人,雖然他也有官職,其實與囚徒毫無二致。昔日的那些人臣,人部分不和他往來了,因為一個落魄沉淪的廢黜國王,對於那些汲汲以求仕進的江南舊臣,已經毫無用處了。
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比如徐鉉就沒有忘記後主,隻因亡國之餘,心有餘悸,不敢貿然前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隻有在這個時候才體味得清楚。孤獨、冷漠、絕望。憂愁包圍著他,他幾乎支持不下去了。他的生活自然也一落千丈,貧窮像幽靈一樣纏著他,使他無法擺脫。他生於帝王之家,長於綺羅叢中,過慣了輕裘肥馬、鍾鳴鼎食的奢侈生活,如今靠微薄的俸祿度日,未免左支右絀,倍感拮據,雖然還不至於數米而炊,但要吃上一頓豐盛的菜肴,已是很不容易了。
李煜亡國後的詞寫得非常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最有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兒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據說宋太宗聽到這首詞後大怒,遂借此說他有“故國之思”,賜他吃·種叫“牽機散”的毒藥,讓他“柔腸寸斷”而死。
寇準抗遼
寇準乃北宋名相,有勇有謀,才智過人。據說寇準5歲隨父到一權貴府上,怎奈門檻高、石階長,寇準隻得一步步爬行,權貴取笑道:“小子足短。”想不到寇準馬上回應說:“大人門高。”頓使四座皆驚。 寇準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器重,淳化五年(994年)被召入朝任職,參知政事。寇準當了諫議大大、樞密副使不到兩年的時間,因剛正不阿,得罪了一些權貴,太宗聽信讒言,將寇準貶到遠離京城的青川任知府。
寇準離京不到一年,朝廷的事就亂成了一團。太宗一道聖旨,又將寇準召網京城,拜為參知政事。寇準此時大膽地提出以“進賢退不肖”為綱,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年邁的太宗早已沒有當年的果斷和豪情,生怕寇準給他惹出大麻煩,又罷免了寇準的參知政事,貶為鄧州刺史。雄心勃勃正在推動改革的寇準,還沒有弄清楚來自何方的風浪,就再次被打入了深穀。
到朱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恒即位後,這位年富力強的真宗皇帝早在上台前就很賞識寇準的慷慨大節和超人的膽識與才華,惟一不感興趣的就足寇準的剛直脾氣。權衡再三後,真宗皇帝還是任用了寇準為宰相,一貶再貶的寇準又一次從被貶到底層回到了宋王朝的權力中心,登上了仕途官場的峰巔,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卜.的宰相。
公元1004年,北方遼軍大舉南侵,一天之內竟有5次告急文書飛至朝廷。真宗皇帝大為震驚,滿朝文武驚恐萬狀,開封城內風聲鶴唳。危急關頭,皇帝身旁一幫投降派主張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為了苟全性命,他們要舍棄半壁江山。寇準則大義凜然地主張抗遼,理直言正,說得滿朝文武無敢言退。
宋軍在寇準的指揮下,連獲火勝。在澶州前線,膽小的真宗就是不敢過黃河。寇準又極力爭辯,把猶豫不決的真宗帶到了黃河北岸。在兩軍對峙的戰場,真宗皇帝如從天而降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宋軍官兵遠遠望見黃龍禦旗,頓時歡呼聲回蕩在數十裏外,遼軍聞風喪膽,不可成列。寇準指揮宋軍乘勢窮追,遼軍倉皇逃竄,主帥中箭身亡,官兵大半被俘。大捷之後,宋遼息兵,雙方簽訂了睦鄰友好的“澶淵之盟”。從此,邊事狼煙不起,老百姓安居樂業,北宋王朝過了7 0多年的安寧日子。
一群曾主張逃跑的大臣,嫉恨寇準的功績,擔憂寇準執法問罪,於是勾結起來陷害寇準,向真宗進讒:“曆來的戰爭就像賭博一樣.賭博者輸急了,就把全部錢物作為賭注。寇準奉陛下北征,實際上是把陛下作為賭注。萬一仗打敗了,寇準孤注一擲的就是陛下,到那時,陛下還有性命嗎?”本來就對寇準有猜忌的真宗,聽了小人的讒言,不由得怒火萬丈,當即就罷了寇準的宰相,貶為陝州知州。
範仲淹心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