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決戰玄武門
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其餘長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占。高祖以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秦王李世民有勇有謀,戰功顯赫,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等著名勇將。太子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又見其弟謀略過人,手下人才濟濟,恐其奪位,故與四弟齊王元占聯合排擠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麵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官裏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麵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624年,慶州總管楊文幹叛亂,牽涉到了太子李建成,李淵命李世民討伐,還許諾在平定後立他為太子。但事後,李淵又改了主意,這無疑又加劇了兄弟之間的爭奪。
有一次,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喝酒,在酒裏下了鴆毒,李世民心痛劇烈,幸虧淮安王李神通將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這次謀害使李世民下了決心除掉對方。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將多,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這些勇將收買過來。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尉遲敬德,表示要跟尉遲敬德交朋友,還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尉遲敬德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麼用呢?”說著,他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沒有就此罷休,在李淵的支持下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
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覺得時機到來,便由李建成建議讓李元占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淵同意了,他們就進一步提出,調秦王的部下大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等人隨同出征,還要求將秦王的精兵劃歸李元吉統領。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議在出兵餞行的時候,派人將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個屬官得知後,馬上向李世民報告了這個機密消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以免後患。
李世民向李淵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淫亂後宮,並欲冤殺他,奏章中有一句:“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李淵看後愕然,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由他親自查問。李世民率領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及李孟嚐等人埋伏於玄武門內,同時命高士廉釋放獄中囚犯,分發武器,來增強秦王府的兵力。李建成沒有收買成李世民的將領,李世民卻成功地收買了李建成的將領,玄武門守將便是被收買的李建成的屬將。正因為李建成認為有自己的人在,才敢於上朝去。李建成和李元吉發覺守門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屬下,撥轉馬頭,回奔東宮。
但此時李世民騎馬趕來,雙方發生了激戰,李建成心頭張弓連射3箭,但心慌意亂之下3次都沒能將弓拉滿,以致3箭未射到李世民馬前已經力衰而落。李世民卻勒停坐騎,穩穩當當地對準李建成一箭射出,當場將之射殺。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殺。玄武門的事情很快傳到東宮、齊王府,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人率精兵求救,攻打玄武門不成功,又轉而攻擊秦王府。尉遲敬德將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割下來,送到秦王府示眾。東宮、齊王府等人見首腦已死,登時軍心渙散,頓作鳥獸散。
隨後尉遲敬德進宮麵聖,氣籲籲地說:“太子和齊王發動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秦王怕驚動陛下,特地派我來保駕。”李淵不知道如何才好。宰相蕭瑀說:“建成、元吉本來沒有什麼功勞,兩人妒忌秦王,施用好計。現在秦王既然已經把他們消火,這是好事。陛下把國事交給秦王,就沒事了。”李淵隻好宣布建成、元吉罪狀,命令各府將上一律歸秦王指揮,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帝王之鑒——魏征
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失敗後,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準後,乘驛馳至黎陽,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官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製人,及早動手。但李建成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先發製人,發動了血染蕭牆的“玄武門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秦王責問魏征說:“你讓我們兄弟互相鬥爭,這是為什麼呢?”魏征毫不緊張,從容地說:“太子早聽魏征的話,就不會死於今天的禍亂。”李世民器重魏征敢於直言,非但沒有怪罪幹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
貞觀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禦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征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征當即麵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隻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由於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麵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乍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I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征染病臥床。他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構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了。”
玄奘西遊取真經
玄奘俗姓陳,名諱,法名玄奘。公元602年,幺奘出生於洛州緱氏縣陳堡穀(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陳河村)一個姓陳的家庭裏。玄奘所處的隋代,佛教相當流行,全國各地寺院林立。玄奘的二哥陳素,早年就已經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他看到玄奘聰明好學,可以教授佛經,就帶他到道場,教授他誦習佛經。幺奘13歲時,被主持預選僧侶的鄭善果相中,破格錄取。玄奘得以出家之後,和二哥同在淨土寺。他開始發奮學習佛典。當時寺裏有景法師講授《涅槃經》,他俯案捧讀,廢寢忘食。又學《攝大乘論》,更為愛好。聽過之後,就能掌握要旨,再看一遍就完全理解。大家感到驚異,就讓他升座複述,他的語調抑揚,剖析流暢,與老師毫無出入。玄奘的嘉名美譽,從此播揚。
玄奘曾到荊州天皇寺給僧侶名士們講說《攝論》、《毗曇》,從夏天講到冬天,各講了3遍。半年之後,玄奘由荊州北上,壯遊大江南北,遍訪高僧名流,最後輾轉來到長安,就學於法常、僧辯兩位大師。這時的玄奘已經“譽滿京邑”,成為長安的名人,兩位大師將他推評為“佛門千裏駒”。玄奘遊曆南北,遍訪名寺,廣泛地吸收了各家的學說。但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他感到各家學說對佛典的解釋不盡一致,而且已經翻譯成漢文的典籍也不能很好地表達原意。為了解決這些疑難,玄奘決心前往印度西行取經。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混在難民群中,西出長安,開始了聞名中外的萬裏孤征。在海上交通沒有充分發展之前,我國與西方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橫貫歐啞大陸的絲綢之路進行的。唐朝的絲綢之路從敦煌往西可以分為三道,條條大道,艱難險阻,數不勝數。但是,困難大,玄奘的決心更大,他立下誓言:“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玄奘先到蘭州,後又抵達甘肅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涼州。這時大唐基業初創,疆界尚未拓展到遠方,朝廷嚴禁百姓出境入蕃。玄奘經過半途缺水、思想與意誌的反複較量,曆經五日四夜,終於走出沙漠,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玄奘準備取北道,從伊吾越天山到可汗浮屠城(今新疆吉木莎爾縣)。
但是玄奘西行取經的消息,早巳傳遍了西域。當時的高昌(吐魯番)國王執意要玄奘留在高昌,主持高昌的寺院。為了表示自己西行求法的決心,玄奘以絕食明誌。高昌王終於被玄奘矢誌不移的精神感動,熱情地為玄奘準備了行裝及旅費。另外他又給西突厥可汗、龜茲(今新疆庫車)等24國國王寫信,附帶贈送給西突厥可汗和沿途各國很多禮物,派殿中侍禦史歡倍和25個工役護送幺奘。從高昌出發後,玄奘度銀山,經焉耆,至龜茲困。又從龜茲過姑罨國(今新疆阿克木)轉而北度淩山(天山穆素爾嶺),到達了熱海(前蘇聯境內伊塞克湖),沿熱海往西北行,玄奘在素葉城(前蘇聯托克馬克附近)碰上了西突厥可汗。西突厥可汗非常熱情地接待了玄奘,並派遣懂得各國語言的人作玄奘的翻譯,又派人護送玄奘。玄奘由西突厥南下,到達河中地區(前蘇聯境內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過鐵門關,渡阿姆河,越興都庫什山,到達北印度境內。玄奘萬裏孤征,親身走過110個大大小小的國家,最後終於到達了他向往的佛教聖地——天竺。
玄奘的遊曆,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600多部佛經,同到闊別10多年的長安。在這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他的弟子一起,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另外,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彥驚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0卷。《大唐西域記》以地為主.《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人為主,被當今學者稱為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及中亞、印度曆史、民族、語言、宗教的“雙壁”。
由於積勞成疾,玄奘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溘然長逝,消息傳開,為他送葬的有100多萬人,住在墓旁的有3萬多人。收藏玄奘法師頂骨的石函,現今仍然保留在南京曆史博物館中,供人們憑吊。
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裏,曆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鬆讚幹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鬆讚幹布即位為吐蕃(藏族的祖先)讚普(國工),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讚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年,唐太宗終於同意了鬆讚幹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鬆讚幹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鬆讚幹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裏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穀裏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麵、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舍。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相貌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