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決戰玄武門(3 / 3)

在李林甫為相的19年中,玄宗對他始終非常信任。朝中再沒有人敢直言諫上。

詩仙與詩聖

李白與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偉大的詩人。他們刻苦地向前人學習,汲取前人詩歌的精華,又融進自己的情感,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大量優秀的詩歌,千百年來被人們傳唱、吟頌和喜愛,是我國文學寶庫中最寶貴的瑰寶。

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出生在中亞的碎葉。李白心懷大誌,想在政治上幹出一番成就來,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他沒得到任何機會使他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但在文學上,他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可以說,他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鬥灑詩百篇”,可見他性格的豪爽不羈。他的詩風豪邁、奔放、大氣、流暢,他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以飽滿的激情讚頌她,麵對奔騰咆哮的黃河,他發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讚歎;望著崎嶇險峻的蜀道,他又吟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他藝術地再現了大自然的雄偉壯觀。

他憑想像描寫出幻夢中的天姥山,展現了雄奇絢麗的人間仙境,表現了他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他還用不同的筆調,塑造了各種不同的婦女形象,傾訴了她們的夢想和願望,歌頌了她們美好,純潔的心靈,對那些在封建社會受壓抑,被損害的各階層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詩音節和諧流暢,感情真摯豪放,語言生動恢弘,正如他所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他借詩言誌,借詩抒發心中的不平,他的詩中蘊藏著強烈的愛憎之情。他抨擊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痛快淋漓,真是“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由於他滿懷壯誌無法實現,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詩中也表現了一些消極頹廢的情緒:“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總之他的詩飄逸、奇偉、壯麗,富有無窮的創造力和藝術感染力,後人稱他為“詩仙”是恰如其分的。

杜甫,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出於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心想走“達則兼善天下”的道路,但唐玄宗昏庸,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弄權的時代,是注定要碰壁的。由於杜甫低下的社會地位和清貧苦難生活的磨煉,使他看清社會的冷酷和不平,思想形成進步的成分,敢於衝破封建教條的一些束縛,激憤地說出:“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儒術幹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他憎恨世間的不平,在詩中,勇敢地揭露和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凶殘奢侈,也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悲慘無助的百姓的同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多麼強烈的對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他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許多詩亦詩亦史,記載了朝代的興衰變更,被人們稱為“詩史”。《兵車行》是一首反對唐朝黷武戰爭的政治詩,也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他最後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石壕吏》一文,通過強行征兵使得一家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杜甫的詩富於變化,前後期的詩是有區別的,感情由熾熱趨向悲涼,後期在藝術上既有千錘百煉之作,又有隨意揮灑之篇,他被後人譽為“詩聖”。

744年,44歲的李白被唐明皇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來到東都洛陽,恰巧杜甫也周遊至此,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不期而遇,這真是天意呀!聞一多曾把這次相遇比喻為太陽與月亮的相碰。兩人一見如故,當年他們與高適同遊梁朱,次年李、杜二人又同遊齊魯。杜甫寫道:“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遊。”雖然以後他們再沒有見過麵,但在詩中常抒發彼此的思念之情。這兩位文學巨匠在洛陽的相遇,也成了一段曆史的佳話。

安史之亂

唐玄宗執政後期,為了便於控製和防禦周邊的少數民族,將節度使增為10個,他們除管軍政外,還兼管本道民政及財政,使其權勢積重。

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麵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係,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

安祿山性情驍勇,能通解運用六蕃語言,曾在平盧軍裏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罪大當誅,因此被送往京師。宰相張九齡洞悉安祿…以後必會造反,請唐玄宗殺了安祿山,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覺得安祿山是個人才,殺掉未免可惜,於是赦免了他。安祿山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範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貌似忠誠,但生性5交詐,常獻奇珍禽異獸給玄宗討其歡心。安祿山還對唐玄宗身邊的人討好獻媚,使這些人經常在皇帝麵前稱讚他。並使人留駐京師探聽朝廷動靜,因此唐玄宗每次與他問話,他的回答都頗對皇帝的心意。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麼大的肚子,裏麵裝的什麼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隻有一顆赤誠的心。”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真的對他一片忠心。

以後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貴族住的一樣華麗的府第。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幹兒子,讓安祿山往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玄宗統治後期,玄宗統治晚年,朝政腐敗,禁軍虛弱。任用奸相李林甫,並因對楊玉環的寵愛而火封楊氏家族,還封楊貴妃的3個妹妹為韓國夫人、沈國夫人、秦國夫人,並稱她們為姨,允許她們自由進出宮廷。

三位夫人與楊氏宗親權重勢重,欺壓百姓,奢華之極。他們敗壞朝綱,眾大臣敢怒而不敢言。這一切使中央軍備空虛。天寶元年(公元7 4 2年),全國兵數有5 7萬餘,其中邊兵竟占49萬。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

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遂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範陽起兵。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殺。叛軍來勢凶猛,直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15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中原一帶已經有100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直向南進攻,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範陽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到後來警報一個個傳來,他也慌了起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滿朝官員沒有經過這樣的大變亂,個個嚇得目瞪口呆,唐玄宗忙派遣大將封常清到洛陽募兵6萬抵抗。這些兵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很快被叛軍擊敗,洛陽失陷。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6月在潼關擊潰唐軍,直搗長安,使唐玄宗匆忙南逃。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複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殺害。這場持續了8年的叛變史稱安史之亂,亦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點。

楊貴妃慘死馬嵬驛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其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唐玄宗開元三年,她被選人壘子壽王李瑁的府中,被冊為壽王妃。開元四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

開元八年十月,唐玄宗臨幸驪山溫泉,見了楊玉環,果然十分愛慕,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日太真,為李瑁重娶個了媳婦,然後再暗暗地將楊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官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甲.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天寶四年,玉環冊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700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迅速走向腐敗的時期。楊貴妃一人受寵,楊家滿門飛黃騰達,除了他已死的父親被追封為太尉、齊國公外,三個姐姐也分別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泰國夫人,可以隨意出入皇宮。楊貴妃與這些皇親國戚,奢侈腐化,揮金如土,大大增加了國庫的開支。僅其三個姐姐都脂粉讚每年就需一千貫錢。至於楊家的住宅,更是富麗堂皇,非一般官員可比。一次楊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與薛昌裔去扶公豐,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6年6月反叛唐朝的安碌山軍隊攻入潼關,叛軍如入無人之境,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他們派個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員準備接待。

哪知道才到鹹陽,派出的宦官和縣令都已經逃了。唐玄宗一夥人走了半天,沒有人給他們送飯。隨行太監好容易找到當地百姓,向他們討了點糧食。有幾個百姓送上一點高粱餑餑,那些皇子皇孫平時養尊處優,哪裏吃過這樣的飯,但是實在餓得慌,也顧不得什麼體麵,沒有碗筷,就用手撈著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唐玄宗勉強咽了幾口餑餑,直流眼淚。

這樣走走停停,第三天唐玄宗駐人馬嵬驛。保護皇帝的禁衛軍無糧,將他們的怨恨都發泄到唐玄宗的寵臣、宰相楊國忠身上。因此發生兵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通過宦官李輔國與太子密謀,先誅楊國忠,然後宣布楊國忠是引起禍亂的罪魁禍首。在窮途末路之際,玄宗離不開軍隊的保護,不僅沒有追究軍士擅殺宰相之罪,反而親自慰勞軍士。但軍士仍然不滿,陳玄禮說:“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應正法。”

這下可把唐玄宗難住了,他怎麼舍得殺這個寵愛的妃子呢?他低著頭站了半晌,才說:“貴妃住在內宮,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氣憤,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是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如果留著貴妃,將士哪會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唐玄宗迫於形勢緊張,為了保自己的命,隻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別的地方,將楊貴妃縊死,才穩住軍心。楊貴妃就這樣慘死於馬嵬驛,時年38歲,被草草掩埋在馬嵬驛西郭之外一裏許道北,造成千古遺恨。

這件事使唐玄宗大受打擊,此後他決定將皇帝之位讓給隨同他的太子李亨。李亨與玄宗於馬嵬驛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繼皇帝位,尊玄宗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