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決戰玄武門(2 / 3)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命人建成了大昭寺。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鬆讚幹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麵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物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鬆讚幹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富,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麵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艘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會見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讚的畫麵,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麵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麵還有鬆讚下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鬆讚幹布、文成公主、祿東讚等的彩色塑像。

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鬆讚幹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鬆讚幹布雄才大略,統·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係,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理,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擁有絕頂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她在位期間任川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

武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然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武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入禦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武則天與所有嬪妃被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武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武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巾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諜許敏忠以及李義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後。自此,皇家內富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武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微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5年時間裏,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褚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後協理政事。自此,武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武則天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殿堂,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

從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憚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製。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即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製於武後。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淪:“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6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姚崇宋璟

唐中宗複位以後,讓他的妻子韋後掌握政權,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亂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後,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了韋後,擁戴睿宗複位。過了兩年,睿宗把皇位讓給李隆基。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剛即位的時候,年輕氣盛,一心想恢複唐太宗的事業。他任用姚崇為審相,整頓朝政,把中宗時期的混亂局而扭轉了過來。唐王朝重新出現了興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山東連續3年發生蝗災,災情嚴重。當時百姓迷信,眼看著蝗蟲漫天橫飛,吃掉片片禾苗,束手無策,隻知燒香膜拜。姚崇主張捕殺蝗蟲。但朝議紛紛:皆以驅蝗為不便,或以為蝗眾多,除不可盡。當朝的另一位宰相盧懷慎勸姚崇不要管這事,搞不好要招禍。姚崇不『司意盧懷慎的說法,堅決主張勸民捕蝗。玄宗也懷疑捕蝗能否進行。

姚崇就上書說服:“縱使除之不盡,猶勝養以成災。”姚崇把一切責任都攬於自身:“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並請削除。”幺宗於是指令由姚崇負責滅蝗。但是,有些地方官員對捕蝗意義認識不清,朝廷派往各州縣的督察大員受到阻撓,姚崇說:“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饑饉,將何自安?幸勿遲回,自招悔吝。”排除了來自各方麵的阻力後,捕蝗活動開展起來了。由於姚崇的具體組織,火蝗收到了很好效果。姚崇也因此受到後人的充分肯定和讚揚。

玄宗即位以後,以為政清明為日標,姚崇獨當重任,對一切政務處置得當,兒雷厲風行,深得幺宗信任。但是他兒子姚彝、姚異,喜與賓客往來,接受賓客饋贈,招致朝臣和社會人士的批評,影響姚崇的聲譽。他的同僚中書趙誨,深得姚的信賴,在一次接待中私受“蕃人”珍貴禮品,遭到玄宗究問,下獄處死。姚崇一方麵承認趙誨有罪,一麵又設法營救,幺宗對此十分惱怒。姚崇自此憂懼不安,多次向玄宗提出解職歸田的請求,並推薦宋璟以自代。

宋璟為相,敢於犯顏直諫。他先後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睿宗、唐玄宗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和建議。在睿宗時,他針對後庭擅權、任用親信、大搞裙帶關係的惡習,提出了任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豐張,並不顧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阻撓,果斷地罷去無德無才的官員數千人,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而罷相被貶。唐玄宗登位後,看清了姚、宋是真正的新人吏治之才,便再次封他為相。此後,宋璟仍提出“量才任人”的原則。他針對過去奸佞之徒麵奏皇帝必屏退左右的壞現象,提出百官奏事,必有諫官、史官在側的主張。玄宗對宋璟異常重用,並以師禮待之,進則迎,出則送。對宋璟提出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通常都能采納,照章辦理,因而在朝政方麵逐漸改變了過去惟親信為官、惟戚為吏的惡習,一些內侍、酷吏、貪官之徒,也不易單獨禦前奏事,密諂好人,使朝廷內出現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麵。

宋璟前後為相4年,他不畏權貴,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傳,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候選官)後,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但不予優先錄用,並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據史書記載,唐代規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彙報工作。使者進京,往往多帶珍貴寶貨,四處送禮,拜結權貴,許多官吏收禮受賄,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晉升。宋璟對此則異常不滿,並麵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禮品一慨退回,以絕僥求之路,削殺收禮受賄之風。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玄宗在姚、宋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不到六七年使唐王朝再次出現“天下大理”的中興局麵。但好景不長,唐玄宗後期,由於政治上安於現狀,在吏治方麵也慢慢受到後庭和宗族、外戚的影響,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為輔,由姚、宋苦心建立起來的政治綱紀,很快被他們破壞殆盡。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李林甫原是吏部侍郎,奸詐狡猾。他善於拉攏宦官和妃嬪,故而對皇帝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因此他每次都能揣測到皇帝的心思而去奏旨,深得唐玄宗的賞識。當時宰相有乏人,張九齡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大學者,侍中裴耀卿也是朝廷重臣,隻有李林甫資曆尚淺,又不學無術,隻會迎合拍馬,因此對這兩人很是嫉妒。裴耀卿與張九齡友善,李林甫也就把兩人一起視為眼中釘。那時玄宗在位已久,怠於政事。每逢商議政事,張、裴兩人事無巨細都與皇上據理力爭。狡猾的李林甫則利用各種機會,一麵巧伺上意,一麵尋端覓釁,準備排擠張、裴二相。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 3 6年)十月,唐玄宗巡遊東都洛陽後,欲返回西京長安。裴,張二相認為時值三秋農忙時節,皇上返駕,沿途接待的負擔很重,必將影響農忙,因此提議到了冬天再返京師也不遲。李林甫卻獻媚道:“臣下並沒有病痛,隻是有事想單獨上奏。長安、洛陽就像是皇家的東宮和西富,皇上禦駕往來,難道還要等待什麼時機嗎?假使怕妨礙農事,那就特別恩準免除所經過地方的租賦也就是了。”玄宗聞聽,龍顏大悅,“即駕而西”。李林甫這個馬屁,可是拍得巧妙之至。

李林甫曾引薦蕭旻為戶部侍郎。蕭旻不學無術,有一次在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同行慶吊”時,讀《禮記》中一句“蒸嚐伏臘(音“西”)”為“伏獵”。嚴挺之故意再問一次,蕭旻竟仍舊錯讀,嚴挺之深感遺憾,就對張九齡說:“朝中竟然有‘伏獵侍郎’這等人物。”張九齡以“不學無術”為名彈幼蕭旻,貶為岐州刺史。李林甫怨恨嚴挺之,暗中尋釁,欲加陷害。嚴挺之的前妻被休後嫁於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貪贓犯法,進了大牢,嚴挺之卻設法營救他。李林甫使人奏告玄宗,說嚴挺之私袒王元琰,應該連坐。張九齡為嚴挺之辯解,認為其中不應會有私情存在。玄宗卻微笑道:“卿不知,雖離之,亦卻有私。”張九齡不便再言,隻好轉托裴耀卿代救嚴挺之。李林甫乘機上言:“耀卿、九齡都是朋黨。”玄宗早已疏薄張九齡,於是因朋黨之嫌而將張、裴兩入俱罷免知政事的職務,貶嚴挺之為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