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找棵大樹好乘涼
馬援是西漢末、東漢初人。西漢末農民起義後,天下大亂,劉秀和公孫述同時稱帝。馬援先拜見公孫述,兩人本是同鄉,但搞了一套很繁雜的禮儀。馬援看公孫述大修邊幅,天下未定就大講排場,胸無大誌、目光短淺,心想:“子陽(公孫述的字)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妄自尊大,難以長久。”於是又到雒陽去見劉秀。
劉秀隻戴一個頭巾,始終對馬援微笑,十分隨便。在談了一會天下形勢之後,劉秀問馬援:“你在兩個皇帝之間遊移不定,難道不覺得慚愧嗎?”
馬援回答說:“當今的時代,不但是君主要選擇怎樣的人才,而且人才也可以選擇誰是自己的君主,像我這樣的人也正是在觀察選擇呀。自以為是而人才不來投靠者,稱孤道寡都是枉然。我今天遠道而來,陛下怎知我不是刺客和壞人呢?但您能從容待我,一點也不猜疑,這證明您是像高祖一樣恢宏大度,是真正的帝王!”
於是,馬援選擇了劉秀。事實證明,馬援的選擇是正確的,他的才能有了一個施展的地方,多次立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並成為東漢開國功臣。尋找自己的貴人
有句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運”,我們一直相信“愛拚才會贏”,但偏偏有些人即使拚了也不見得贏,關鍵原因可能就在於缺少貴人相助。在攀爬事業高峰的過程中,貴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它不僅能替你加分,還能壯大你成功的籌碼。
“貴人”可以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以是指令你欽佩、急欲仿效的對象,他們無論在經驗和專長方麵,還是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麵都比你勝出一籌。因此,他們一般都是業界的領頭羊,或者是領導者。
香港某雜誌曾經針對香港的上班族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受訪者中,有70%的人表示有被貴人提拔的經曆。而且,年齡越大的人曾受提拔的比例越高,尤其是50歲以上的受訪者,幾乎每個人都曾經遇到過貴人。
該雜誌同時指出,一般情況下,遇到貴人的黃金階段大都集中在20~30歲這段時間,這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關鍵期。
這份報告充分證明,有貴人相助的確對事業有幫助。受訪者中,凡是做到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過栽培;至於做到總經理的,有80%遇到過貴人;自行創業當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過。
不論從事哪一種行業,“老馬帶路”向來是傳統的成功捷徑,這些例子在體育界、演藝界、政界則頗多。
體育界的人披掛上陣的時間比較有限,常常年紀不大就退下陣來,在幕後做些運籌帷幄的工作,同時也負責調教後起之輩。日本相撲選手的新人向來被指派為老手服務,為師傅服務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前輩來提高自己。
已故大指揮家伯恩斯坦,就是從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助理指揮的位置做起的。他因受到栽培而聲名大噪,直到他接掌樂團指揮之後,將助理指揮的職位專門用作造就人才。後來,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果真培養出一批明星指揮家,如小澤征爾、阿巴多、湯瑪斯、德·瓦爾特等。
貴人相助對晉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想被貴人“相中”,首要條件還是在於自己究竟有沒有實力。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一無所長,僥幸得到一個不錯的位置,但肯定後麵會有一堆人等著看你的笑話。畢竟,千裏馬的表現好壞與否,代表著伯樂識人的能力。找一個扶不起的阿鬥,這對貴人的識人能力的確是一大諷刺。
良好的“伯樂與千裏馬”關係,最好是建立在雙方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礎上。這絕不是鼓勵唯利是圖,而是強調雙方以誠相待的態度,既然你有恩於我,他日我必投桃報李。人際管理專家曾經舉出千裏馬與伯樂之間微妙的關係,往往是“愛恨交加”,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請你對著鏡子凝視片刻,沉思一下自己在單位處於怎樣的位置,在周圍環境處於怎樣的位置,在整個社會中又處於怎樣的位置……一些同時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在供職初期,他們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幾年之後,他們在職務上就拉開了距離。有的人在進步時,會非常依賴上司的幫助和提攜。晉升得慢的人,也往往對自己的上司流露出一種哀怨的情緒。所以,選準上司對職場人士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幾種類型的上司供不同目的的人來選擇。
第一種是年輕有為,才華學識都在平常人之上,在前程上被人普遍看好的上司。這些人積極上進,對集體榮譽看得很重。跟著這種上司幹,除了挨累,可能也得不到個人利益,但是,一旦他們被提升,不僅會給你空出位置,而且還有利於你今後的進步。一方麵,他日益增大的權力更有利於對你的提攜;另一方麵,他積極奮進的鬥誌和由此帶來的成功必然刺激你的上進心。對於一些想奔遠大前程的人,必須尋找這樣的上司來幫助自己。
第二種是資曆深遠、德高望重的上司。這些人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也不乏才能和經驗。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在仕途上進入了停滯期,盡管樣樣工作幹得不在人下,終歸是晉升無望。他們的權威性和成熟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證下屬在工作中比較順利,在物質利益方麵也能給下屬帶來許多好處;而且你能從他們那裏學到很多經驗性的東西。可是,如果你想高人一頭,必須等到他們退休以後。因為他們不能被提拔,也就沒有留給你的位置。
第三種是喜歡清靜無為的上司,他們才學一般,任職的不是要害部門,承擔的業務力量不是很重。他們對名利看得很淡,對自己的提拔考慮得不是太多,對下屬的要求也就不怎麼太嚴,甚至對部門的過錯也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你跟著他們幹,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挨累,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但是,除此以外,你也不會輕易得到其他東西。
還有一種是道德品質和業務水平確實不好的人。他之所以能成為這個部門的上司,是因為他的上級一時看走眼或暫時還找不出合適的人來代替他。如果你是一個願冒風險的人,可以選擇這樣的人做你的上司,一旦時機成熟,你便可以取而代之。弱將手下也能出強兵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強將手下無弱兵。人人都想在職場上找一個“強將”,但現實往往不是那麼美好。追隨一個平庸的上司,並且還必須為他效勞,這確實是件無趣的事,不僅學不到半點東西,同時徒然浪費了寶貴的光陰。然而,對於平庸的下屬來說,在能力強、管理有方的上司手下工作,固然能使自己的能力有較快的提高;但對於能力強的下屬來說,在平庸的上司手下工作就更能春風得意地表現自己,而如果在能力強的上司手下工作,就不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才幹。
諸葛亮和“阿鬥”劉禪的關係就可以用以說明弱將手下有時更能出強兵。劉禪在曆史上是個典型的平庸型上司,基本上不懂得治國方略,完全依賴諸葛亮出謀定計;而諸葛亮的確是一代英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對治國安邦、指揮作戰、發展經濟都很有一套辦法。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與他所處的寬鬆環境和遇到兩位能力平平的君主有很大的關係。假如諸葛亮在曹操手下做幕僚,曹操是不會把軍政大權讓他“一把抓”的,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恐怕也會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