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把眼光對準鏡子(3 / 3)

第四類為自由獨立型。這種類型的人更喜歡獨來獨往。很多有這種職業定位的人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技術型職業定位,但是他們不同於那些單純技術型定位的人,他們並不願意在組織中發展,而是寧願做一名谘詢人員,或是獨立從業,或是與他人

先合夥開業。有些自由獨立型的人往往會成為自由撰稿人,或是把眼光開一一家小的零售店。

第五類為安全型。這類人最關心的是職業的長期穩定性與鏡子安全性。他們為了安定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優越的福利與養老製度等付出努力。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這種職業定位,雖然他們自己可能也並不情願,但為了獲得一份較為穩定的生活,他們可能會極力壓抑自己的個性。

為了更好地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我們還可以嚐試以下方法。首先拿出一張紙,仔細思考以下問題,並將要點記錄在紙上:①你在中學、大學時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哪些方麵?②你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什麼,你希望從中獲取什麼?③你開始工作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有無改變,為什麼?④你後來換過工作沒有,為什麼?⑤工作中哪些情況你最喜歡,或是最不喜歡?⑥你’是否回絕過調動或提升,為什麼?根據上麵五類職業定位的解釋,確定自己的主導職業定位。

通過以上職業生涯設計,我們解決了“我選擇幹什麼”的問題。職業方向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因而需倍加慎重。正所謂“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選錯了行業,可能會毀掉自己本該有所作為的人生。我們可按照“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的職業設計四項基本原則,結合自身實際確定職業方向和日標。不要自己否定自己

每當一個人想回避某一活動或掩蓋個性癖病時,總喜歡用“我就是這樣”作為借口。事實上,在自己反複使用了這些負而標簽之後,自己也會相信這些負麵標簽;而到那時,我們將真是“鐵板一塊”,這輩了都不會改變了。負麵自我描述使我們避免了自我改變中的種種風險,但同時將這個負麵標簽更加深入自我與他人的心中。

如果一一個參加晚會的小夥子認為自己很害羞,他就真會感到害羞,而他的行為則進一步加強他的害羞形象。以下這些負麵的標簽在人們身上。

(1)“我笨手笨腳”、“我體育不行”等。這些來自孩童時期的負麵標簽使我們不致因體育不及他人而受到譏諷。當然,我們之所以沒有技能,是因為我們一直相信這些標簽,沒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並不是我們自身有什麼缺陷。畢竟,人們是通過反複練習而不是通過回避掌握一門體育技能的。可是,有了這些負麵標簽,你就可以站在場外觀看、羨慕別人,並假裝你並不喜歡體育活動,從而也削弱了自己在體育運動方麵的能力。

(2)“我長得不漂亮(長得挺醜、骨架子太大或個子太高)”o這些生理上的負麵標簽使我們不敢與異性接觸,從而免受拒絕之風險。當我們選擇消極的自我形象得不到愛時,這些負麵標簽還可以為我們辯護。隻要我們這樣描述自己,就總有理由不去與異性建立相愛關係。此外,我們也不必努力改進自我形象。我們是在用鏡子為自己的消極態度辯護。可是請不要忘記,即使在鏡子裏,我們所看到的也還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形象。

(3)“我就是自由散漫(過於謹慎或粗心大意)”o這些負麵標簽有助於你控製別人並為某些事情進行辯護。”我一直是這樣做事的”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我以後還要這樣做事”o我們總是按某種習慣方式行事,甚至從不考慮能否以另一種方法行事。這樣,我們還可確保周圍所有的人也都能照自己那樣行事。這是一種以惰性取代思維的標簽。

(4)“我記性不好”、“我是馬大哈”、“我缺乏責任心”、“我待人冷淡”等等。當我們沒有做好某事而要辯解時,這幾個負麵標簽特別有用。它們使我們永遠不去努力增加記憶力或克服粗心大意,因為我們隻需說“我就是這樣”,就可以開脫自己。每當我們做出上述行為並給自己貼上這一標簽時,我們就永遠不必努力改變自己。如果你繼續“健忘”下去,對自己說:“我真的對此毫無辦法。”這樣你就會永遠記性不好。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又似乎不費吹灰之力。他們睜大眼睛,身邊便是少男少女的時裝舞台;他們豎起耳朵,就想捕捉周傑倫的歌聲;他們張開雙臂,奔向情人的召喚;他們一投足,就有漂亮的舞步。沒有人拿著槍逼著他們去擁抱生活,因為他們創造了生活,生活也擁抱了他們。而你卻自以為看透了生活,實質上你卻是在敷衍生活,生活不再親吻你,你的日子索然無味。你錯就錯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錯就錯在瞻前顧後、謹小慎微,你錯就錯在總結而非渴望生活。

從現在開始,找一件你從沒有幹過的事情,花一個下午做這件事,看看你是否仍然可以在這方麵使用自己以前的自我描述標簽。在行動上為自己製定目標,以不同於過去的方式行事。你的缺點也許正是優點

莊子在山中漫遊,看到許多樹林遭人砍伐,但其中一棵很大的樹沒有被砍伐。伐木人對莊子說,因為樹形長得不規則,沒有利用價值,所以不必砍了。

莊子下山到朋友家中,朋友為了招待他而要殺鵝下廚,仆人問主人說,有兩隻鵝,要殺哪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而沒有用的那一隻。大樹沒有用而活了下來,鵝沒有用而被殺了,這說明有用與無用要視情形而定,無用的事物可能在某種情形下變得非常有用。

劉仁軍1979年出生在南京市江寧縣(現改為江字區)的一個村莊。很小的時候,劉仁軍就發現自己記憶力超群,老師講過的課,他不用複習,第二天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為記憶力好,劉仁軍讀起書來便漫不經心,經常偷懶,上課之外他幾乎不碰書本。因為他成績一直不錯,老師也不去管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劉仁軍10歲的時候。那年,他正上小學四年級,學校開了《小學地理》這門課程。一拿到課本,劉仁軍就翻了起來,他想弄清楚自己的家鄉江寧縣是在長江以北還是長江以南。在課本上找了大半天之後,劉仁軍不僅搞明白了江寧縣的地理位置是在長江以南,還了解到了許多與江寧縣有關的知識。這之後,他便對地理課本著了迷,上其他課的時候,他也偷偷地看地理書。

由於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地理這門課程上,劉仁軍其他科目的成績直線下降。初中畢業時,劉仁軍沒能考上重點高中,隻勉強上了一所職業高中。

然而,劉仁軍隻在那所職高讀了半年書就退學了。他覺得在職高學不到東西,念下去隻會浪費家裏的錢。1994年,劉仁軍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劉家地少人多,沒多少事可做。劉仁軍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就關在屋子裏擺弄他的地圖。父母見他“遊手好閑”,便給他找了個師傅,讓劉仁軍去學做瓦工。劉仁軍知道,在農村不學門手藝,是會被人恥笑的。於是,他隻好很不情願地順從了父母的意願,做了一名整天跟泥水打交道的學徒工,但他才幹了幾天就對這行失去了興趣,之後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個月頂多去學個七八天,其餘的時間就“貓”在家裏看他的地理書。

與做磚瓦工的極端厭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仁軍對地理知識卻興趣盎然。他特意跑到鎮上買了世界政區和中國政區的掛圖,將它們先貼在硬紙板上,然後用剪刀按國界和省界一一剪開,製成一副類似撲克樣的紙牌。劉仁軍喜歡把這些“紙牌”弄亂,然後隨便抽出一張讓自己說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省——這樣的遊戲,劉仁軍樂此不疲。

那時候,他壓根兒也沒想到自己的前途跟自己的興趣特長會有什麼關係,他之所以一頭紮到地圖裏,完全是出於濃厚的興趣。認清了地圖後,劉仁軍便開始記起了地名。先是記中國600多個大中城市名稱和世界所有國家的首都、首府的名稱;然後背地級市、背縣級市……最後發展到其他國家的地名,就這樣一路背下去。然而,與此同時.“不務正業”和“瘋子”等對他的挖苦與譏諷也在街坊鄰居們的口中傳出,甚至附近村民們教育子女,也拿他當作“不學好”的壞典型。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務正業”的“瘋子”,於2000年3月14日下午用他背誦世界地名的“絕活”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據說他能連續不斷地背出世界9000個地名,而且對各地的常住人口、交通狀況、名勝古跡和土特產品都非常清楚。後來,他被中國地名研究領域最權威的機構——中國地名研究所特聘為研究員。

20出頭的小夥子劉仁軍,在別人的眼裏是一個典型的“瘋子”,癡迷於地圖是他的缺點,但誰曾想到,這個“缺點”正是成就他走向人生另一個更高平台的資本。因此,我們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地被他人的看法牽住了鼻子。仔細想一想:你有哪些所謂的“缺點”,可以巧妙地轉換成你成事的資本?常做心靈大掃除 ,5年前,事業與愛情的挫折在一個月裏同時襲擊了我。我頹廢了幾個月後,決定找一個新的環境從頭再來。於是我計劃從拚搏了5年的廣州前往千裏之遙的北京。我將工作辭了,在廣州一個叫客村的地方邁開了北上的步伐。

當我在客村打點我的行裝,將各種物件一箱一箱地打包時,我驚訝自己在過去5年內,竟然積累了那麼多的東西c我不得不花了整整一一天的時間,將大部分沒有多大用處的物件扔掉。我懊悔自己從來就沒動手為自己做過大掃除。

那次離粵赴京的經曆,讓我悟出一個道理:人一定要隨時清掃、淘汰不必要的東西,日後它們才不會變成自己沉重的負擔。

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個人不都是在不斷地積累?既包括名譽、地位、財寶、親情、人際關係、健康、知識等等,當然也包括煩惱、苦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該儲存而未儲存。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至於總是不能好好靜下來,為自己做“清掃”?那些會拖累自己的東西,必須立刻放棄。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比是商人的“盤點庫存”。商人總要了解倉庫裏還有什麼,某些貨物如果不能限期銷售出去,最後很可能會因積壓過多拖垮自己的生意。很多人都喜歡房子清掃過後煥然一新的感覺。我們在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麵上的汙垢,把一切整理就緒之後,整個人好像突然得到了釋放。在人生諸多關口上,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得做“清掃”。讀書、出國、就業、結婚、生子、換工作、退休……每一次轉折,都迫使我們不得不“丟掉舊的你,接納新的你”,把自己重新“掃”一遍。

不過,有時候某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放手進行掃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後必須麵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自己又不能確定哪些是自己想要的。萬一現在丟掉的將來又撿不回來,怎麼辦?

的確,心靈清掃原本就是一種掙紮與奮鬥的過程。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每一次的清掃,並不表示這就是最後一次。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全部掃幹淨。你可以每次掃一點,但把眼光你至少應該丟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對準生命裏填塞的東西越少,就越能發揮個人的潛能。《重整行鏡子囊》的作者理查.I.賴德有過一次有趣的親身經曆。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東非賽倫蓋蒂平原去探險。當時,正逢東非遭受嚴重旱災,在旅途中,理查隨身帶了一個厚重的背包,裏麵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針、觀星儀和護理藥品等。理查對自己的背包非常滿意,認為自己已為旅行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一天,當地的一位土著向導檢視完理查的背包之後,突然問了一句:“這些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理查愣住了,這是他從未想過的問題。理查開始問自己,結果發現,有些東西的確讓他很快樂,但是,有些東西隻會浪費自己的體力。

理查決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送給當地村民。接下來,因為背包變輕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縛,旅行變得更愉快。理查因此得出一個結論:生命裏填塞的東西越少,就越能發揮潛能。從此,理查學會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定期打開包袱,隨時尋找減輕負擔的方法。

人生就如同參加一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單,決定背包裏該裝些什麼才能幫助你到達目的地。但是,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口袋:什麼該丟,什麼該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來,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佛家有偈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這種境界並非身處紅塵中的平常人所能達到。佛家又有偈日:“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這種境界,每個人要達到均不太難,隻要勤審視自己、勤打理自己就能夠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