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帶著思考去工作:(3 / 3)

偉大的法國軍事領袖拿破侖曾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名優秀的員工應當有他日自己也要做老板的抱負,這樣的員工才會從優秀走向卓越,成為最受企業歡迎的人。當然,員工想要超越自己的老板也並非易事,首先要學會老板的本事,然後再能談超越。

總之,對於每一名員工來說,如果能夠隨時隨地向那些優秀的人學習,像優秀的人一樣思考,像優秀的人一樣行動,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那麼你做事會更盡心盡力,會主動去考慮企業的成長,考慮企業的利益;你會感覺到企業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你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去做的,什麼是自己不應該做的;也能從中得到高效進行工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以便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從而你將得到老板的欣賞,成為最受企業歡迎的人。

用創新打破方法的桎梏

獨辟蹊徑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業績,在街道上擠來擠去不會有所作為。

——布萊克

世界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不創新,即死亡。”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也說:“一個人不斷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

思路決定出路。在現今形勢下,任何一家企業,任何一個老板,都必須重視創新,企業才會長久生存,否則必將被社會發展的潮流所掩埋。基於這種情況,同時具有專業技能及富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的員工也就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有價值,成為企業和老板的迫切需要。

傑克·韋爾奇在擔任通用電氣公司的CEO時,常對員工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把每一天都當作你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以嶄新的視角審視你的工作,進行任何必要的有利的改進。這樣,你才不會因循守舊。”顯而易見,那些在工作中能不斷創新、尋找更有效方法的員工,才是最受企業歡迎的。很多知名企業的起死回生與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因為擁有了一批敢於創新的優秀員工。

1952年前後,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萬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想盡了辦法,依然進展不大。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石板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成淺色。

這一建議引起了石板董事長的重視。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及全世界,電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統一的黑色麵孔了。

僅僅是改變顏色的小小設想,競為東芝企業創造了如此巨大的效益。可見,創新的作用與價值比想像中的還要有力和重要,而提出創新想法的員工對企業和老板來說,更是最寶貴的財富。

作為員工,平凡的工作中有很多可以進行創新的地方,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發現更多的方法來創造成功的機會。幾乎所有的成功人物,都是從平凡的事情中找到了不平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為事業的成功創造了良機。

李嘉誠的父親是位老師,他非常希望李嘉誠能夠考個好大學。然而,父親突然去世,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到了才10多歲的李嘉誠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存。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連走了好幾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李嘉誠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

盡管推銷得不順利,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將水灑在樓道裏。十分神奇,經他這樣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變得幹淨起來。這一來,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的有關人士的興趣,紛紛來打聽灑水器的功用。這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10多台灑水器。

李嘉誠這次推銷的成功,就在於他在推銷方法上進行了創新。可見,作為員工,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你就能比你想像的做得更好。而且,在創新的過程中,你還能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也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更有助於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此外,創新還會給你的工作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你獲得成功,你可能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你失敗了,你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

實際上,一個人如果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隻拘泥於一種方法,就會習被困於思維的死角之中,在舊的習慣模式中掙紮,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很可能無法完善的解決問題,從而延誤工作的進展,影響效率,使得企業和個人都得不到長遠的發展。

然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很多在職人員仍是更喜歡循規蹈矩的工作,認為創新隻是決策者的權力和事情,自己隻要做好分內的事就是有原則性、踏實工作的表現。仍然固執於這種想法的員工,實際上已脫離社會和企業的發展軌道。沒有創新,一切就都是低水平的重複,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式的工作方法早已不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進程,原地踏步隻能被成功淘汰,被社會淘汰,被生存淘汰。

事實上,在許多現代企業中,老板都會鼓勵員工在工作方法上進行創新,也會對那些卓有成效者進行獎勵和提拔,即使你的工作並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老板多半也不會責怪你。因為一個勇於創新的人,要比那些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員工更能獲得老板的重視。因此,每一名員工在工作中都應打破方法的桎梏,嚐試多種途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其實,創新精神的培養並不難。成功學導師拿破侖。希爾認為:“創新並不隻是某些行業的專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創新的能力。你也可以創新,你也可以成功。”

大膽想像,勇於創新,究其方法,就是要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能站在別人想不到的地方,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方麵,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即“見人之未見,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因此,在職人員在進行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時,首先要養成積極思考、善抓重點的良好習慣,並能夠從失敗的經驗中得出正確的想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職人員在進行積極創新時.千萬不要物極必反——過分的標新立異是令人生厭的事情。有一些剛開始工作的員工,為了引起老板的注意,常常創意獨特,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不料“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引來了別人的非議,也並未得到老板的肯定。

其實,無論創新的想法是否被老板接納,進行得是否順利,走出創新這一步的成敗得失並非關鍵,重要的是自己勇於嚐試的精神,它能顯示出你對公司的熱誠和責任感,能夠有助於你獲得老板的認同。

在實際工作中,員工培養創新精神時還要注意如下事項:

1.克服從眾心理

由於人是社會的一員,所以難免會受他人影響,讓某種形式來改變自己的個性。雖說組織中的每個成員不一定都是同一種類型,但在同一公司中的人往往有一種“必須這樣行動”的約束。當遇上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做法時,人們往往會用“大家都這麼幹,我也隻要照辦就行了”這樣一種輕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這就難免走進因循守舊的死胡同。而實際上,人是各有特點的,對於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比強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2.突破專業知識的局限

現代科技的特點是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而與此同時具有廣博的知識、能利用綜合性學術觀點來解決問題的人卻越來越少。雖然專業麵越小越有利於使研究深化,但隨之而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視野狹窄而使創造力大受影響。深度和廣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實際中卻是相互促進的。專業知識過於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也容易忽視一些有啟發意義的重要情報,因而難以實現創造性的飛躍。所以,每一名員工應擴展自己的知識麵,突破專業知識的局限。

3否定惟一正確的方法

法國哲學家埃米爾·可特依爾說:“僅有一種想法比任何事情都可怕。”

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老師往往就告訴我們每一問題都有一個相對應的正確答案。然而許多重要的結論都是開放性的。如:“失去了工作我該怎麼辦?”明顯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重新再找一個。”但是另一個也正確:“回到學校去,學習新的職業。”第三條則同樣正確:“開創自己的事業。”

4重視模糊思維

毫無疑問,邏輯思維方法能將新思維置於死地,因為它排除了看來似乎矛盾的各種可能性。模糊思維像一塊自由的天地,在這裏,新思想能夠很快地發芽;同時,模糊思維有一種相似性和類推性,能夠幫你很快地解決問題。

總之,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身處於這樣的時代,麵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曆史使命,每一名員工都要培養自己創新的精神,在工作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打破舊的思維及行為模式,走一條創新之路。這樣,你才能趕上迅速前行的時代列車,使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高效工作,要經常為自己充電

在人生的這場遊戲中,你應當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地吸收能夠使自己繼續成長的東西來充實你的頭腦。

知識,是一名優秀員工最大的資本。知識的占有量,可以體現一名員工的才華和能力。而對知識的渴求和孜孜不倦地學習,可以幫助員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

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否生存和發展下去,越來越依賴於高科技。有關資料顯示,企業界99%的財富,集中在l%的高科技產業中。毫不誇張地說,是知識創造了一切。

杜邦集團曾經一度陷入經營上的困境。為此,集團董事會決定從全世界招聘10名知識淵博的職業經理人,年薪高達百萬美元。

杜邦的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企業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對此,杜邦公司的一位董事說:“知識也是一種成本,一種可以創造奇跡的資本,我們作出用百萬年薪招聘的這個決定並不是做一場豪賭,而是正式的投資。我們相信,隻要是知識豐富的優秀人才,不管我們付出多少,我們都會獲得雙倍甚至無數倍的回報。”

果然,不久,世界上最優秀的經理人才都被吸引至杜邦旗下,他們把自己淵博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變成企業的利潤,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個人財富。

可見,最受企業歡迎的員工,永遠是那些善於學習、擁有廣博的知識、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人。正如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所說:“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與思考,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團隊,要求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是那種迫切要求進步、努力學習新知識的人。”亞洲首富李嘉誠,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學習的人。

他雖然年歲漸老,但依然精神矍鑠,每天還要到辦公室中工作,從來不曾有半點懈怠。據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稱,他對自己業務的每一項細節都格外熟悉,這和他幾十年養成的良好的工作習慣密切相關。

李嘉誠的一個學習秘訣,就是每天當自己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麵的書他都讀,每天都要學一點新東西。這是他幾個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

李嘉誠回憶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因為當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可以說這是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資本。現在僅有的一點學問,都是在父親去世後,幾年相對清閑的時間內每天都堅持學一點東西得來的。因為當時公司的事情比較少,其他同事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而我則是捧著一本《辭海》、一本老師用的課本自修起來。書看完了賣掉再買新書。每天都堅持學一點東西。”

薩爾維尼也曾經說:“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你一定要努力,否則,再有才華也會一事無成。”

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經常為自己充點,是確保員工高效工作、贏得老板賞識的重要原則。

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越多,才能使經驗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做起工作來也會遊刃有餘。而在激烈的競爭中,一名員工如果缺乏知識,便如同失去了應戰的本錢。

小潔,是一名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現工作於一家軟件公司。談到自己的從業經曆,她說自己畢業後曾在一家網絡公司從事網絡管理工作,一開始很順利,但不久其職位被剛來的一位擁有認證網絡管理員資格的研究生“搶”走,她便降成了一名普通的計算機操作員。隻因少了一本證書就不被重用,一怒之下她辭去了原來的工作,之後連考了幾個證書。而且,這些證書在她日後找工作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可見,在職場之中,如果不定期為自己充電,沒有任何資格憑證,就將失去自己的優勢,得不到企業和老板的重視。

因此,作為員工,你必須看到自身在知識上的欠缺和不足,並積極行動起來迎頭趕上。員工吸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就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用新知識、新觀念來充實自己的頭腦,要學會怎樣把知識變為能力,用知識豐富想像,不斷推出新的點子、方一法或謀略,善於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參與競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從而使自己的人生發展一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