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帶著思考去工作:(2 / 3)

很多取得卓越成績的人,辦事效率都極高。這是因為他們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率地完成至關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有次。如果工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在時間上就是一種浪費。因此,在主要工作上,在關鍵部位,我們要用全部精力,盡量做到最好;在次要問題上就不必非要追求完美。

一天,一位教授為自己的學生講課。

“我們來個小測驗。”教授拿出一個裝水的罐子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鵝卵石,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鵝卵石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

所有的學生回應道:“滿了。”

教授反問:“真的?”說著他又從桌子底下取出一袋碎石子,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碎石子填滿鵝卵石間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

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一位學生說:“可能還沒有。”

“很好!”教授伸手從桌子下又拿出一袋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鵝卵石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

“沒滿!”學生們大聲說。

隻見這時,教授又拿起一壺水倒進了玻璃瓶中,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教授望著學生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你先放進了鵝卵石之後,還可以把碎石子、沙子和水放進去,這樣瓶子可以裝下滿滿一瓶東西;如果你不先把鵝卵石放進瓶子裏,而是先裝滿碎石子或者沙子、水,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鵝卵石放進去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要切記先去處理這些大的‘鵝卵石’,否則你會因那些次要的、小的事情而錯過了做重要事情的時機而留下遺憾。”

同樣的空間,放置東西時的先後順序不同,結局就大相徑庭;同樣的時間,工作安排的順序不同,結果也千差萬別;同樣的人生,如果不先處理與目標密切相關的要事,你的空間就會被一些瑣事或是次要事務擠滿。

德國詩人歌德說:“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要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就要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如果進入行動狀態後.全力以赴地向前邁進,這樣就容易成功;如果不斷地被一些次要事務所幹擾,那麼就會阻礙你向目標前進的腳步,因為處理次要事務而耽誤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

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理查斯·舒瓦普,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憂慮,於是去找效率專家艾維·李尋求幫助,希望李能賣給他一套思維方法,告訴他如何在短短的時間裏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維‘李說:“好!我10分鍾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50%的最佳方法。”

“把你明天必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記下來,按重要程度編上號碼。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依次類推。早上一上班,馬上從第一項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工作、第三項工作……直到你下班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才完成了第一項工作,也沒關係。隻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堅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這樣做。在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的公司的人也這樣做。”‘‘這套方法你願意試多久就試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並填上你認為合適的數字。”

舒瓦普認為這個思維方式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張25000美元的支票給艾維·李。舒瓦普後來堅持使用艾維·李教給他的這套方法,於是5年後,伯利恒鋼鐵公司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成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鋼鐵生產企業。舒瓦普對朋友說:“我和整個團隊始終堅持揀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認為這是我公司多年來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

作為現代企業的員工,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全局的角度來進行規劃,將總體目標分成若幹個小目標,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這樣工作取得的成效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始終堅持這種從全局統一規劃,並堅持“要事第一”的做事原則,久而久之便會培養起自己的“先做重要的事”的良好習慣。

成功人士都有“做要事不做急事”的良好習慣。要事是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事,比如技能培訓、規劃、休閑;急事是必須立即處理的事,比如盡管你忙得焦頭爛額,但電話響了,你就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工作去接聽。

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巴斯卡曾說:“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

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之間,我們也許會很難作出選擇。對於每一名員工來說,有精力、有智慧幹事的時間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你必須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按照人生的任務和責任,把各類事情按重要性排列,並按輕重緩急開始行動,而不要迷失在那些看似緊急的、次要的、瑣碎的事情當中。隻有這樣工作,才能高效利用時間,出色地完成工作,成為最受企業歡迎的員工。

一次隻做一件事

專注於一個目標,一次隻做一件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高效高質完成。

還未被磁化過的針會指向各種方向,一旦它們靠近磁鐵而獲得特殊的力量之後,便會指向北方,而且從此後一直都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極。

對於每一名員工來說,也同樣如此,要想幹好一件事情,作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地為自己既定的目標努力。

專注工作是善抓細節的良好開端,而目標是專注的前提。因此,每一名員工都應該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當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目標,並鍥而不舍地為之奮鬥時,肯定會有所成績。

2001年8月12日,在中國企業世紀論壇上,微軟中國區總裁高群耀博士做了專題演講,這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談了他的切身感悟:

天下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最難的不是知道做什麼,而是不知道不做什麼。就像打槍射箭一樣,隻有集中在靶心才有好成績。打靶的人說,當進入狀態時,就會覺得靶心越來越大,找到靶心太重要了。

當年微軟提出計算機將進入家庭並進入辦公室時,許多人一笑,說你有沒有搞錯?要創造一個東西叫軟件,摸不著看不見,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給用戶,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怎麼賣?然而微軟沒有動搖,最終做大,做成功了。當微軟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和目標以後,他就以它為靶子,原來很小的靶心越來越大,最後有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是模糊不清的,這對我們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形成了挑戰。不過必須形成這種理念化的東西,當我們專注於其中的時候,一步一步就會明朗起來。這種理念化的東西就是目標,當確立了一個目標後,就應該放棄不該做的事情,緊緊盯住這個靶心。

再說英特爾。英特爾公司是一家電腦晶片製造商,就因為它把全部資源都放在製造更好的晶片上,從而使這家公司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達到比電腦處理機速度快4倍以上的能力。英特爾以一年快過一年的速度設計並引進處理速度更快的晶片。英特爾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專心致力於微處理機的研製工作,而不去擔心其他(例如軟件或數據機之類)的事情。

在人類的曆史中,這種專注於一個目標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數不勝數。

作為員工,在處理工作時,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將注意力集中在專一目標上,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心裏才不會感到筋疲力盡,才會有更充沛地精力致力於自己所做的崗位工作上,取得最終的成果。

麥肯利還是一名從俄亥俄州來的國會議員時,胡佛總統便對他說:“為了取得成功,獲得名譽,你必須專注於某一個特定方向的發展。你千萬不可以一有某種情緒或者方案,就立即發表演說,把它表達出來。你固然可以選擇立法的某一個分支作為你學習的對象,但是,你為什麼不選擇關稅作為你的學習對象呢?這個題目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不會被解決,所以,它將為你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

這些話語一直縈繞在麥肯利的耳邊。從此,他開始研究關稅,不久以後,他就成為這個課題上最頂尖的權威之一。當他的關稅方案被參議院通過時,他也達到了自己事業上的頂峰。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區別並不在於他們各自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在於他是否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目標,並從中挖掘出多少自身的價值,來為這個目標服務。

假如一個人總是把精力分散到許多事情上,對待本職工作不認真,不將敏捷的判斷力、準確的邏輯推理能力、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具體細節聯係起來,隻會不斷地增加錯誤的發生機率,嚴重時還會因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最終也將一事無成。要知道,所有成功者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於一個特定的事情上。

當然,在確定自己專注的目標之前,你也應該認真審視自己一番,從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下手,尋找突破口,然後再確定工作和人生的目標。每一名員工還要善於了解自己在每次任務中所需擔負的責任,了解自己的極限。如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和失去控製,那就是在浪費效率、健康和快樂。

總之,對於每一名員工來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永遠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有效手段,它將會使你比其他人更能抓住細節和主流,大大增加成事的機會。

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徑。

現代企業之中,對於任何一名員工來說,如果你能夠向那些做出不凡成就的優秀員工學習,那麼隻要你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成績。

事實上,整個人類的發明史和文明史,都是在對前人失敗經驗的不斷總結中獲得啟示而取得進步的。在現代企業中,模仿更是司空見慣,尤其在某種產品、某種商業模式出現的前期,後進者如果也想成功進軍某一市場,那麼它的首選必然是一招一式向市場的先行者學習。

在世界汽車界巨頭中,最能領會“複製”精神的當屬豐田。

豐田創立伊始,豐田喜一郎就認為“模仿比創造更簡單,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時給予改進,那就更好”。為了使自己的工廠獲得更大的發展,豐田喜一郎還遠赴美國學習亨利·福特的生產係統。歸國時,他已經完全掌握了福特的傳送帶思想,並下定決心在日本的小規模汽車生產中加以改造應用。

豐田的第一款發動機,就是豐田喜一郎在經過把一輛雪佛蘭大卸八塊後造出來的;其批量生產的第一輛大型轎車A1,模仿的是當時的克萊斯勒Airflow車型;1966年豐田推出的銷量最大的花冠轎車,與當時歐寶Kadett十分相似;而陸地巡洋艦( ToyotaLandCruiser)的最初款式是1951年推出的BJ型吉普車,基本就是模仿美國在二戰期間使用的Willyjeep製造的;1988年款的淩誌像奔馳;2001年本田推出Stream後,豐田也隨即在2003推出了外形和理念十分相似的Wish;本田的步威(Step-Wagon)則被豐田模仿生產出了沃克西(Voxy)和諾亞(Noah)。

作為一個學習型的公司,豐田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斷模仿先進公司的經營管理、生產方式,模仿受到歡迎的車型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方法有很多,但是哪一種方法最有效,哪一種方法最實際,這就要求員工要有明智的判斷力,要懂得在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中篩選出最佳方法來複製,並在他人的方法基礎之上不斷創新,不斷地發展。

對他人成功經驗的學習及對失敗經驗的總結,就是一個篩選方法的過程,就是為成功確定一種可行的執行途徑的過程。優秀的企業與員工,都善於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改進不足,然後總結出自己的方法進行實踐,直到成功。

作為員工,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為自己所用,還要善於複製老板的成功經驗,向自己的老板學習。這是因為,老板是你每天都要接觸的人之一,也是你每天都要麵對的比自己優秀的人。因此,注意留心老板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觀察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你就會發現,他們有著許多值得你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如果你能做得和他們一樣好,甚至做得更好,那麼你的進步與事業上的發展將指日可待。

奧普浴霸的總經理方傑就是通過向自己的老板學習,複製老板的成功經驗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早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時候,方傑就有意識地到澳大利亞最大的燈具公司“LIGHTUP”打工。當時他還不懂商業談判。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因此很希望學會談判的本領。方傑隨後了解到自己的老板是一個談判的高手,於是每當有機會與老板一起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方傑總是在口袋裏偷偷揣上一個微型錄音機,將老板與對方的談判內容一句句地錄了下來,然後再回家偷偷地聽、揣摩、學習,看看老板是怎樣分析問題的,對方是怎樣提問,老板又是怎樣回答的。方傑長期堅持這種複製學習的方法,於幾年以後也成為了一個商業談判的高手。最後老板退休了,把管理權交給了他。到了1996年,方傑幾乎成了澳大利亞身價第一的職業經理人。此後,方傑回國創業,奧普浴霸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成立了。

實際上,方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他的成功正是由於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複製老板的成功經驗,持續地向自己的老板學習。

作為員工,老板之所以能夠成為你的老板,他一定有著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有比你優秀的地方。因此,你不僅要努力地學習知識技能,還要向你的老板學習,這樣才會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將因此使你成為企業和老板最不能缺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