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客商建築——承載沉重的東方傳奇
一、客商建築的思想形態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將建築作為藝術的最高層麵的認識,已成為公認的最權威的論述。這句話是誰說的?也許因為流傳得太廣泛了,理論界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說是貝多芬說的,也有人說是歌德說的,也有人說是德國的哲學家謝林說的。從藝術角度,具體地講:建築是一種以形式為主的造型藝術。但建築不純粹是一種藝術體,也是一種文化體、實用體。從文化角度講:建築是生存與發展理念的反映,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從應用的角度講:建築是有效空間的開發。
客商們事業發達後,大都要在家鄉建造一個大屋子,要不就修繕祖屋。為此,不惜花費巨資,近代客商更是如此。一個屋子建造花費幾十萬大洋甚或百多萬,建築工期幾年甚至十幾年。福建永定的中川村、廣東梅縣的新聯村、僑鄉村等,整個就是一個客商建築群落。這些房屋建築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是粵閩贛交界客居山區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觀,圍龍屋是客商建築的主要形式。就建築規模和建築藝術而言,客商建築絲毫不亞於晉商建築和徽商建築,就文化意義和時代色彩而言,客商建築超過它們。客商建築以其神奇的聚落環境、特有的空間形式、絕妙的防j』2係統、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和深邃的生態文化,令世界矚目。目前,有幾處客商建築已經成為公認的世界建築的經典之作。十幾處客商建築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振成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代以前,客居地區的名宅大院大都是官僚建的。近代以後,富麗堂皇的大屋子基本上是客商建的。因為客商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客家人最優秀的代表。客商們建造壯觀宏偉的大屋,在目的和意義上,同晉商和徽商有所不同。概括起來,客商建造大屋的思想有以下六個方麵:
一是光宗耀武揚威祖客家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崇先敬祖”。客家人以中原名門後裔自居自豪,祠堂或祖屋的堂號、堂聯都標明郡望和祖先的德跡功業。祠堂正中擺放祖宗牌位,這些牌位是有講究的,“五世其昌”,自己沒有成就或者五代之內沒有成就,牌位是不能再擺在上麵,名字也將從後續的族譜中消去。客商們建造大屋,首先表明自己光宗耀祖,祖先的牌位是穩定的,一脈香火因自己而榮耀。同時感謝祖先,自己的成功有祖先的庇佑或陰德轉化。客家居住建築,上堂必是擺祖先牌位的地方。客家人評價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標準就是建屋子。客家人建造屋子,在家族史上等於另立基業,自己就是開基祖。屋子都有名字,取名或是來自建造者名字或是來自建造者尊敬的祖先的名字。以前客家人讀書做官也要建大屋子。做生意的,總想和做官的比,更要建,而且更要大、更要壯觀漂亮。
二是修風水客家人非常講究風水,整個廣東都是如此,廣東人認為人生是“一命二運三風水”。風水好,不僅對自己有利,而且也是子孫後代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所以建房子必須請風水師(客家話稱“地理先生”)認真看過,位置和朝向至關重要。客家居住建築一般都是背山麵水,因為“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這是中國風水觀的基本理念,另外,風水理念認為:山主人丁水主財。後山上種植鬆樹(結子)和梓樹,意願子孫繁多、人丁興旺;屋前的水,即要積,又要有活水來,一般是修大池塘,意願來財積財。以前窮,沒有能力搞好的風水,發跡後,一一定要修個好風水,保佑自己和子孫興旺發達。比如永定的振成樓、梅縣的牛角屋和繼善樓等被專家學者認為是中國風水觀念的絕好體現。另外,客商們建屋修風水,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傳統中國是“蔑商”的,商人的利益和發展在體製和文化中得不到保護和支持,進入近代以後,客商還要和洋人競爭,洋商不僅有本國政府的全力保護,而且清政府以及北洋政府都極力媚外。客商們麵對複雜的環境,要競爭和發展,隻能在玄學中求得冥冥之中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動力。
三是財富轉化與貯存不管是海外開拓,還是國內奔波,客商的錢都是來之不易。因為貧窮而出外闖蕩,發財後對財富很珍惜。當時的金融體係很簡單很落後,沒有財富的增值與保值機製。如果以銀子的方式貯存,可能會被搶或偷。上個世紀之交,是中國最動蕩最混亂的時代之一,軍閥混戰、土匪橫行,金銀是最不好保存的。尤其是海外客商,男丁基本在海外闖蕩,老家就是老人和婦幼,金銀財富的安全沒法保障。財富貯藏的最好方式就是置不動產,買地和蓋房子。客商建築大而附帶有林山和池塘,可以種植和養殖。而且客屬地區大都是山區,土地不適宜於精耕細作,產出效益也不高,大麵積置地意義不大。因此,蓋屋子成為客商們發跡後轉化與貯藏財富的基本選擇。
四是出於安全考慮 客家人遷徙,戰亂是重要原因,而且定居的地方基本上是山區。粵閩贛交界山區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明清時期匪患最嚴重的區域。客家人建屋居住,既要防匪,又有無法避免的“土客之爭”。僅清一代,兩廣地區“土客之爭”的武裝械鬥就有幾百次,死亡一百多萬人,曾一度使人口劇減。清成豐年間,廣東平興縣內“土客”械鬥曾將城坪民居“夷為平地”。清鹹豐(1854年)至同治年間(1867年),在廣東的開平、恩平一帶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土客大械鬥”事件,驚動一時,破壞程度極大,死者達數十萬人,田屋財產等毀壞更是無數。清政府為了平定械鬥,曾一度“逐客”。劉坤一任兩廣總督時,曾設“土客永安局”以防“土客械鬥”。這樣的背景和生存環境,形成客家建築帶有明顯甚至強烈的防禦色彩和功能。從閩西的土樓到粵東的圍龍屋、贛南的圍樓和水板屋,客家的傳統建築都是封閉固守型的,多具完善的防禦功能。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二層不開窗,隻要堅固的大門一關,屋子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屋內都有可供數月的糧食和水貯備。客商們是有錢的人,為了防止匪侵(搶劫、綁票等)和戰亂,必須蓋一個堅固的大屋子,保護家人和財產的安全。不僅客商如此,“廣府商”、“潮商”也·一樣,開平等地的雕樓,就是當地僑商為保護安全修建的居住屋。
五是教化作用 客家人是“崇文重教”的代表。客商們成功後,教育子孫成才是重大任務。當時的客居山區的學校教育不是很發達,家族和祠堂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客家人是族聚的,屋子建好後,發人深省的楹聯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蕩著具有儒商素養的客商們“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於至善”的追求。客商建築門上的樓名、內外對聯有明顯的教育導向。比如廣東梅縣橋溪村的繼善樓,樓名就是教育的導向,門聯:“繼誌述事,善鄰親仁”,教育的內容非常明確;永定的振成樓的對聯:“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上屋是擺祖宗牌位的地方,標示祖宗功業,也是家族重大活動的中心,時時教育子孫勤勉努力,光宗耀祖。屋內懸掛名流顯要的字畫,書寫修身齊家的格言,處處教化子孫出入頭地。還有牆上的壁畫彩繪,講的是忠孝故事、聖賢之道,讓子孫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梅縣橋溪村富麗堂皇的繼善樓,外大門口兩側是方與圓的兩個魚池,“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子孫人生第一關是懂規矩;二樓上堂兩壁是鎦金鐫刻的《朱子家訓》,一樓上堂名“友恭堂”,教育子孫們要團結友愛。
六是營建一個安度晚年的安樂窩 鄉關情懷是中國傳統士子們的經典情懷。“落葉歸根”,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基本生存理念,這在客家人意識裏最為深厚。客家人有二次葬俗,就是希望子孫後代能將自己的骨殖帶回中原故裏。客商們有的壯年發財,蓋個好屋子,晚年生意交給子孫打理,自己回老家頤養天年。客商主要在海外開拓,鄉關觀念最為強烈。如果沒有什麼障礙,他們都會回來安度晚年。姚德勝是這樣的,大多數客商都是,但由於政治或者戰亂沒法回來的,那是迫不得已。有的客商死後骨殖就埋在家鄉屋子的後麵。
二、客商建築的特征
相對於晉商和徽商建築,客商建築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中西合壁
客商們在海外開拓,帶回來的不僅是財富,也將西方文化文明帶回中國落後的山區。這首先表現在建築上,客商建築大多數中西合壁,有的是客家傳統格式中融入西方的理念和裝飾,有的大膽地以西方的建築格式融合客家傳統。前者的代表是梅縣的繼善樓、大埔的光祿第;後者的代表是梅縣的聯芳樓和萬秋樓。近代以前,客居地區的建築基本上是傳統的演化和發展,那時候的人宅建築是官員建的,最多也就是將京華的宮苑、江淮的園林融進來;近代以後,客商當之無愧地成為客家人最優秀的代表,他們帶進來的是歐美的文化、近代工業文明、是世界發展的旋律和腳步、是開放的胸懷和視野、是挑戰落後和封閉的號角!這些是在傳統中國發展與消亡的晉商和徽商所沒有的。這樣的差別明顯地反映在建築上。雖然,商幫建築在規模、豪華上差不多,但在文明的進程中,代表兩種不同的形態和思想。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注)認為:“建築以空間形式體現出時代的精神,這種體現是生動、多變而新穎的。要賦予建築以形式。隻能是以今天,而不應是昨天的,也不應是明天的,隻有這樣的建築才是創造性的。”客商建築是近現代中國先進的改革者上下探索融人世界發展的步伐的物化反映。“我們習慣於向前人看齊,而不習慣於超越前人。我們的木構建築至少已有兩幹多年的曆史。在這漫長的的過程中,從形式到風格都隻是單一的發展,沒有發生過質的變化,可謂‘兩千年一貫製’。而歐洲入的石構建築,僅自古希臘羅馬起,其風格上的更新換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臘風格、古羅馬風格、拜占廷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浪漫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後現代主義’風格……”。“從19世紀下半葉起,隨著新建築學理論和新建築材料的誕生,在世界範圍內,建築開始了·一場嶄新的革命。中國的木構建築作為農耕時代的產物,也已經走完了它的曆史進程,麵臨著蛻變的過程”。客商以開放的視野既順應了世界潮流,同時也創新了民族風格。“整個20世紀我們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築的大窠臼,即沒有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民族的建築新胚胎,也沒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矚目的地位。結果,到世紀末一看,缺少自己的東西,沒有進行必要的反恩,馬上又求助於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遺產,即把‘大屋頂’風格當做中華民族永恒不變的建築美學法製和藝術模式,到處用鋼筋水泥搞複古。應該說,作為民族遺產,適可而止地、紮紮實實地搞點是無可厚非的,但鋪天蓋地地搞就有違曆史的規律了”。客商建築在上個世紀之交,給我國的建築開了一個走向世界的好頭,在這個世紀,我們更要以開闊的視野,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融人世界建築創新的潮流。二、豐富而明顯的文化征象 建築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需要想象的。美國現代著名建築師F.L.賴特(F.L.Wright)以為:“建築,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的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征象是客家建築一貫的特征。正如吳伯雄在談論福建土樓時說的:“客家土樓的魅力不在於建築,在於代表客家文化,人與入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有禮節有共同理念。”(2008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一行回鄉省親祭祖在圓樓王“承啟樓”參觀時的講話)。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台灣中華兩岸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先生也認為:“土樓是我們客家人長期奮鬥的曆史縮影,其中鐫刻著客家人長期遷徙和生存的烙印。”客商建築在接受歐美風格的同時,繼承和弘揚了客家傳統建築的優秀內涵。客家先民是中原士族後裔,崇文重教一直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客商經商謀生是迫不得已,他們骨子裏是想讀書出仕。這一點不同於晉商。因此,客商們發跡後,總想在文化上有所表現。這一點和徽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徽商的崇文表現是具體的,在文本上,著書立說和賦詩作畫,這同徽商的地域有關係,江淮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發達區域;而客商表現是抽象的,表現在思想上和物本上,建築是集中的體現,以易經八卦為原理,或以堪輿風水為指導,或以天人合一的哲學為靈魂。正是這種抽象的物化反映,成就了客商建築超越技術的魅力,成為人類建築獨特的奇葩!八卦風水不一定就是迷信,它是中華先民在蒙昧時期對自然的樸素認識,這種樸素的情懷是十分可貴的。洛陽古城、蘇州古城當年就是根據易經八卦原理建造,至今雄踞世界名城之列,迷信的東西有這樣的魅力嗎?正如現代建築大9幣勒·柯布西耶(注)所說:“建築,這是最高的藝術,它達到了柏拉圖式的崇高、數學的規律、哲學的思想、由動情的協調產生的和諧之感。這才是建築的目的。”梁思成先生認為:“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客商建築反映的是上個世紀之交,歐風美雨侵來時,中國人沉重的思考曆程。三、獨特的園林與耕作融合理念
美圍建築大師沙利文認為建築:“形式由功能而來。”必須清楚:建築不僅是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具有實用價值,實用價值是建築的存在基礎,建築必須和人們的生活融為~體。梁思成強調:“建築師的業是什麼?直接地說是建築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曆史之反照鏡。”人是環境設計的主體和服務目標,人類的環境需求決定著環境設計的方向。為人類創造出物質與精神並重的理想的生活空間,是建築設計的基本使命。客居地區,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正是因為耕作農業沒法支撐客家人的發展,客商們才背井離鄉,冒著生命危險遠涉重洋,經商開拓。因此,客商對土地的認識是深刻的,建築利用也是豐富的、多元化的。客商建築,有林山池塘、花木亭台,像園林,但不是純粹的遊賞園林。池塘可以養魚,可以種蓮藕,也可以作防火的消防備用水池;林山既是建築的構成,是建築的背景,也有林業價值,種樹、放養家禽,而且林山還具有文化意義;屋子是居住人的,天井是采光透風排水的,但一樣可以種花養樹。居住、耕作、觀賞獨特地融而為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態整體。整個客商建築體係,體現一個核心理念:人類是環境的主角,人類擁有創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能夠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創造出符合人類意誌的人工環境。“人一建築一環境”和諧統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適宜人的活動空間,同時,環境也有保障生存與生活的作用。這種實用而體係的建築風格,是晉商和徽商建築所沒有的。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1923年在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中提出建築是“居住的機器”。這就是說,建築不僅有使用和觀賞價值,而且還可以創造。客商體係性將創造功能融入使用與觀賞之中。四、開放與保守的矛盾體
客商建築是一個外斂內放的混合體,這其實是官院建築理念的延續。客商建築對內是開放的,整個建築內部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體係。這一點不同於徽商建築;對外則是堅固的防守。因為客家人是族聚的,一個家族一個屋,對內要溝通交流,族長是最高領導,屋子裏的任何事族長都可以解決。家族的祭祀、婚喪、經濟財務、家庭糾紛、子女教育等等,必須公開進行,隻有開放空間,這些活動才可以充分進行。客家文化秉承中原傳統,尊老愛幼、長幼尊卑,隻有公開空間,效果才能發揮。另外,開放,可以是屋子的空間充分利用,這也是外圍的保守決定的。對外則要有保護功能,防匪、防盜。另外,外圍的堅固,也顯示一種威嚴、一種富貴和尊貴,強化家族的凝聚力。這種建築意識,是客家人在長期生存環境中形成的生活觀念的反映,到近現代仍然延續。客商們衣錦還鄉,這種觀念更加強化。
三、客商建築的傳奇意義
說客商建築是傳奇,其傳奇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麵:一、絕妙的天人合一的傑作,它的產生和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客屬地區基本上是山區,平地很少,還要種糧食,像平原地區那樣在平地上建房子,到了近代客商時已經不可能。客家人很早就會在半山腰蓋房子,到客商時代,這種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依山而建,順山勢而走,建築麵積動輒幾千平方米甚至上萬平方米,兩層三層的樓房,就在半山腰立起來,與山融為一體,自然而大氣。客商們建房子,遵循的不是技術原理,而是哲學。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基礎思想。18世紀曾兩度領略過中國園林之美的英國宮廷建築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是這樣評價中國古代園林特色:布置中國式園林的藝術是極其困難的,對於智能平平的人來說幾乎是完全辦不到的。因為雖然這些規則好像很簡單,自然地合乎人的天性,但它的實踐要求天才、鑒賞力和經驗,要求很強的想象力和對人類心靈的全麵知識;這些方法不遵循任何一種固定的法則,而是隨著創造性的作品中每一種不同的布局而有不同的變化。因此,中國的造園家不是花兒匠,而是畫家和哲學家。客商的哲學原理,用現代科技的眼光,似乎就是傳奇。客屬地區,基本上屬亞熱帶氣候或熱帶雨林氣候,雨水多,風雨大,客商們的土木建築,經百年而不變。現在,城區平地上蓋的樓房,十幾年就要加固,有的甚至裂開。這說明什麼?這不僅證明科學界的一個最高理念:哲學大幹技術,而且以傳奇的方式證明:建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於精神,而不在於材料。當時客屬地區的交通很不方便,大山封隔,人走出去都很困難,而客商建築用的材料很多是現代材料,也有很多是本地根本就不出產的大型沉重材料,比如花崗岩,承德樓中堂幾個高達6米的石柱、繼善樓重達幾千斤的石柱石板,是怎麼運進來的?今天的我們是想不清楚的。對今天的我們而言,那就是傳奇。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中國建築的精神》一文中把建築的風水觀和自然觀聯係起來,頗為精辟地認為:“再沒有其他地方表現得像中國人那樣熱心於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這個‘人’並不是社會上可以分割出來的人。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築物自然不在話下,城鄉中不論集中的,或者散布於田莊中的住宅也都經常地出現一種對‘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向、節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客商建築不管多麼宏大,一般不會高於後麵的山。這反映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對自然的依賴和信任,八卦、風水等等,本質上是天入合一的反映,是一種基於自然的宇宙觀念。這對於迷信計量技術的人而言,真是天方夜譚的傳奇。二、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人生傳奇、一個財富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