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享譽世界的當代海外客商報業巨子
(1)國際新聞協會首位女性主席,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長、“新聞女王”胡仙,胡文虎之女,生於緬甸。1954年9月5日,胡文虎病逝於檀香山皇後醫院。而年僅23歲、二度赴美進修新聞學的胡仙接管其父胡文虎創辦的星係報業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1972年該公司改名為香港星島報業有限公司,仍任董事長,後兼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長。
胡仙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做事認真,與人為善。1960年的一天,胡仙在美國舊金山考察。一位華人在街上問她:“香港正發生什麼事?能告訴我嗎?香港前景如何?”她心裏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這裏實在有中文報紙的需要,異域華人多麼渴望家鄉的信息啊!於是,她決定出版《星島日報》海外版,並鑒於新一代華人讀者層中文水準低,部分篇幅以雙語刊登。但有人勸她說:“隨著電視業的興盛,報紙業將一步步走向滅亡。”但胡仙認為:報紙與廣播、電視各有各的天地,報紙隻要加快發行速度,辦出尖銳性、獨特性,照樣可以生存。從1963年起,胡仙的《星島日報》在世界上20多個地方設立印刷廠,通過衛星通信將新聞從香港傳送到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舊金山、三藩市,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卡格利,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澳大利亞的悉尼,新西蘭的奧克蘭等地,使《星島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份國際性的華人報紙”。1966年胡仙與《明報》創辦人金庸等發起成立98家報社組成的“世界華文報業協會”,被推為首任主席。1970年5月,又被國際新聞協會選為首位女性主席。由50多個國家組成的世界新聞協會發表聲明說:“胡仙是一個真正懂得報紙為何物的人。她在當今報業激烈競爭中不斷把報紙推向時代的浪峰,成為真正的喉舌。她是偉大的報業家、新聞女傑。她當選為主席,是當之無愧的。”1972年星島報業上市,雄霸香港報業的廣告收益。80年代胡仙控製的報章多達8份,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日報》、《深星時報》、《深光日報》,星島集團和收購的文化傳信公司市值高達84億港元,胡仙擁有50億港元,被列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亞洲第一女強人”,被紐約《世界貿易》雜誌選為“全球五十佳最有權勢女強人”。胡仙全力支持新聞教育,培養新聞人才,先後捐資幾千萬美元興建香港浸會大學傳信大樓,創設香港中文大學“胡文虎傳播講席”,建造美國俄亥俄大學國際新聞研究中心大樓、加拿大卑詩大學“星島新聞學院”等。胡仙因在世界報業發展的顯著成就,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賜OBE勳章、美國“卡爾·範·安達卓越新聞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成為聲名赫赫的“新聞女王”。
香港《信報》等媒體的評論家評價胡仙:“胡仙是一個好人,從不輕易解雇員工。她開創了華人報章企業化、廣告化、上市公司化及拓展海外市場的先河,廣泛傳播信息,培養了數以百計的作家文人,提升了華人文化內涵,不愧為亞洲最有影響力女性之一。”
(2)著名愛國僑領、報業巨子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縣籍客商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為了減輕養父母的生活重擔,隻受過中等教育的熊德龍16歲就走上社會,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由於他聰慧、勤奮好學,百藝一學就會,很快在生意場上表現出過人的經商才華,兩年後,他就在養父母和親友的關心支持下,開設了一家小廠,10多年間,熊德龍以其遠見卓識、聰明才智及以和為貴的經營宗旨,使自己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從小小海綿廠逐步發展到了煙酒製造、金融、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旅遊、傳媒等領域,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成為大型跨國集團公司。他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好萊塢大都會酒店、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新加坡國際金葉煙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璽洋行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在推動企業拓展、積極向海外推介中國知名產品的同時,熊德龍先生還不失時機地進軍海外華文媒體,以推動華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1993年,美國熊氏集團董事長熊德龍斥巨資收購了台灣同胞於1981年在美國創辦的《國際日報》。進入21世紀後,《國際日報》分別在美國洛杉磯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設立了總部。相繼代理《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文彙報》美洲版在北美地區的發行,將之與《國際日報》捆綁發行,從而使《國際日報》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隨著美國《國際日報》的日益發展壯大,熊德龍又結合華人、華僑在美國的實際情況,相繼創辦和收購了《中南快報》、《華聲報》、《橙縣早報》這3份華文報紙(最近又在洽購另一份華文報),使國際日報社走向了集團化的道路。經過10餘年的發展,國際日報集團已發展成為在海外地區卓有聲譽及影響力的大型報業集團,旗下《國際日報》及《中南快報》、《華聲報》、《橙縣早報》、《棉蘭早報》、《坤甸日報》、《泅水晨報》、《萬隆早報》、《印度尼西亞日報》(英文版)、《國民日報》(印度尼西亞文)、《國際周刊》、《生活周刊》等10報2刊遍及北美洲、東南亞、港澳台及澳洲、歐亞地區,在世界華僑、華人和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的各國政界、商界、學者、民間人士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目前,國際日報集團旗下報刊已成為介紹和了解中國建設成就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為了擴大《國際日報》的影響,熊德龍先生於2001年元旦在雅加達開始出版發行印尼版的華文《國際日報》。緊接著,他又與印尼最大的平麵媒體集團《爪哇郵報》聯手,把每天的《國際日報》連同《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彙報》和《中國日報》的發行,一下子從首都雅加達遍及到印尼全國22個省2/3的城鎮,使該報上了一個新台階,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華文大報的地位。同時,也促進了與中國內地媒體的合作。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21個省市在該報出定期或不定期的專刊,比如推介僑鄉潮州、泉州、梅州和廈門的專刊和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等省自我介紹的專門版麵等,拓寬了讀者視野,及時地向印尼華人和外界打開了吸引投資的大門,敞開了長期密切合作的胸懷。
在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熊德龍先生真誠地講:“雖然我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血統,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報紙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為讀者服務,為華人社會作貢獻。印度尼西亞有著1 500萬華人華僑,他們的先人來自中國的各個地方,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曆、愛好和文化背景。因此,華人之間、華人社團之間的團結合作、和諧相處比什麼都重要。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和為貴’!自從我重回印度尼西亞創辦《國際日報》印度尼西亞版那一刻起,就牢牢樹立起‘立足華人社區,為華人服務’的宗旨,以《國際日報》為平台,真可謂想盡辦法來促進華人間的和諧團結。我邀請了印度尼西亞幾位著名僑領和商界翹楚擔任國際文彙讀者俱樂部的‘永遠名譽會長’,讓大家有機會經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互通信息,增進友情。《國際日報》專門開辟了‘華社’的專版,經常報道華人社會的消息,促進彼此間的了解和關心。我們經常以《國際H報》的名義讓各個華人社團在一起熱熱鬧鬧歡慶節日,既是發揚光大中國傳統,又是增進彼此感情的大好機會。我們還經常組織-一些活動,讓華人社團一起參與。譬如說,2005年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55周年,我們與香港文彙報主辦外交成果圖片展時,我還親自登門一家家動員,將幾乎所有華人社團都請來做主辦單位,體現了華人社區的大團結。我們還組織了各種活動慶祝,讓老-一輩華人華僑聚在一起回億當年周恩來總理和蘇加諾總統共同為中國印度尼西亞友誼奠基的情景,讓年輕一代從中了解更多的情況,培養起對祖籍國和華人社區更多的感情,結果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正因為《國際日報》為華人做了那麼多的事,凝聚了眾多華人華僑,也讓更多的華人華僑喜歡看我們的報紙,進~步促進了報紙的發行和廣告。我常講,做好事能讓人身體健康。同樣的道理,多做好事的報紙也更能贏得讀者的心,更能健康地發展。同時,集團還要有自己的連鎖企業,比如印刷廠,賺的錢支持報紙的發展。”熊德龍先生還說:“從另外一個境界來講,報紙把我的精神富裕起來了!《國際日報》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3.客商及其培養的華僑報人和文學藝術家
客商在海外辦報,在宣傳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報入和文學藝術家。著名的有:
(1)吳繼嶽(1905-1992),廣東梅縣人,原名珊珊、沉戈,1917年到南洋經商謀生,1928年初任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新報》記者,1929年進曼穀《中華民報》當記者,1936年轉到曼穀《華僑日報》任采訪主任、副刊編輯、暹羅版編輯,1939年去新加坡《星洲日報》任記者、編輯。日本投降後回到泰國任職《中原報》,1953年與人合作創辦《體育周報》並主持編輯工作。1970年任《東南日報》編輯主任、執行總編輯。1974年泰國《新中原報》創刊時,即進入該報直至去世,曆任編輯主任、主筆、社務主任、執行總編輯等職。
(”吳敬業(1911-1948),廣東饒平客家人,又名天賜、吳壯、陳光,從小僑居南洋。1928年冬開始進行革命活動,出版《春雷》刊物,創辦播種書店。1930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旋任《霹靂星期報》主編。1934年任中共香港工委宣傳委員,後在南洋一帶致力於抗同救亡運動。曾參加發起成立暹羅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任越南南圻華僑救國總會總幹事長、《全民日報》總編輯等。(3)張杜鵑(1874-1943),原名清源,字偉吾,廣東興寧人。青年時曾在村中設館教學,後棄教到南洋謀生。在新加坡得遇孫中山先生並參加同盟會,曾任《興中報》、《華僑日報》、《中華日報》主筆。
(4)溫流(1912-1937),原名梁啟佑,後改名梁惜芳,廣東梅縣人。幼時隨父赴南洋。1925年返籍讀書。後曾成立綠天文藝社,主編《綠天》半月刊。1932年加人中國詩歌會,籌劃組織廣州分會,編輯分會刊《詩歌》,後曾主辦《詩歌生活》及《今日詩歌》。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後在香港參編《戰鼓》、《華僑通訊》,著有“我們的堡”“最後的‘吼聲’”,出版有《溫流詩集》。
(5)張自銘(1897-1959),廣東蕉嶺人。1929年赴荷屬爪哇,任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天聲日報》編輯,1949年再赴雅加達任《天聲日報》編輯及副社長。
(6)張綜靈(1918-1968),原籍廣東梅縣客家人,生長在汕頭,17歲起即在其父張懷真主持的《汕報》實習。1946年到泰國,以·一篇報道戰後潮汕地區人民苦難的長篇特寫取得曼穀《中原報》信任進入該報,任記者。不久後轉到中央社曼穀分社,撰寫特稿。1949年重返《中原報》編輯電訊和服務版。1954年起任曼穀《世界日》鼢副總編輯兼泰事版編輯,後任總編輯。1958年春再回《中原報》。著有《實用新聞學》、《報學概論》、《泰國華僑大詞典》等。
(7)張華明(1921-1988),原籍廣東大埔人,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客商子弟。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1 1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55年負責編輯出版《幹部學習通訊》、《理論學習》。1959年11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刊物《上遊》雜誌社副總編輯。1973年2月主持創辦了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校刊《理論通訊》(後改名《理論與教學》、《嶺南學刊》)。
(8)羅秋天(1902-1987),原名籌添,又名若雪,廣東大埔人,1929年赴新加坡。1939年後曆任《星中報》、《總彙報》、《星州報》等報社編輯。1950年回廣州,任職於廣州《聯合報》和《廣州日報》。
(9)胡一聲(1905-1990).原名水廷,化名蔡若愚、何冷、高鬆、何家烈、胡春華、陳一新、春花等,廣東梅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秋,先到新加坡後抵印尼,任爪哇泅水市南華學校教務主任,創辦了《爪哇小報》。1934年秋至1936年夏留學日本,主編並在上海出版《國際教育月刊》。畢業回國後,參與創辦上海引擎出版社,擔任社長,出版發行《現世界》刊物。1940年回香港期間,負責籌辦“香港中國通訊社”,任總編輯及主持人,出版發行《華南新聞》、《海內外航汛》、《每日電訊》等新聞刊物。1943年奉派任國民黨第七戰區編纂委員會主編,出版《新建設月刊》、《陣中文彙》、《學園》等報刊。1948年在香港主持《南方論壇社》。
(10)鍾公任(1882-1947),廣東蕉嶺入,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加入同盟會。回國後赴印尼雅加達,任同盟會巴達維亞支部評議部部長。複被聘為《華鐸報》、《天聲日報》總編輯。著有《公任文存》、《孫中山著述生涯》、《救國津梁》、《討袁記》。
(11)鍾介民(1893-1964),原名純穎,字建閎,廣東蕉嶺人。1936年赴新加坡,任《星中日報》、《興檳日報》總編輯。1950年在印尼任《天聲日報》主筆,1952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商報》主筆。著有《國際關係論》、《近代人物與近代思想》、《歐洲近代文化史》、《國際公法要備》、《首領論》。
(12)謝佐舜(1899-1986),廣東梅縣人,又名耐寒、寸鐵,1929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教育係,旋即出任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華文《新報》總編輯。二戰後重返《新報》,任副刊和畫刊主編。60年代《新報》被迫停辦後轉為教育工作,繼續為《火炬報》等報紙寫雜文。
(13)謝幼偉(1904-1976),廣東梅縣人,字佐禹。早年美國留學,回國後曾任廣州《民國日報》主筆;1949年去印尼,任《天聲H報》、《自由日報》總編輯。
(14)韓素音(1917-),中國客家籍亞歐混血女作家伊麗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cr)的筆名,原名周光湖(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Chow),1917年9月12同生於河南信陽。她的主要作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曆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
父親是留比的中國工程師,母親是比利時人。1931年,還沒滿15歲時,在北京醫院當打字員。1933年人燕京大學學習,1935年到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學醫。1938年回國,同年和國民黨軍官唐某結了婚,後者於1947年戰亡。1944年留學英國倫敦,1948年畢業,返回香港從醫。1952年周光湖嫁與出版商康柏(L.F. Comber),改名伊麗莎白·康柏。隨後兩人到馬來西亞柔佛州,韓素音繼續行醫。曾為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立而奔走。兩人離婚之後她嫁與印度軍隊上校,曾在班加羅爾居住過一段時間。
韓素音1952年的自傳小說《A Many-Splendoured Thing》曾被好萊塢拍攝成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cndoured Thing)。
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韓素音多次訪問中國,並出版關於中國及中國領導人的著作,用英文、法文寫作。韓素音現居瑞士洛桑市。會。曾參加黃花崗等起義。1912年抵日留學。抗日戰爭爆發後,組織統一社,創辦《前進日報》,主張民主團結抗日。1944年任民盟中央委員。次年底在香港組建民盟南方支部,任副主任委員;創辦《人民報》,反對內戰;著有《斷金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