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客商與近現代國貨運動
客商也是近現代銳意經營國貨,推動民族工業發展,提升民族實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早在洋務運動不久,客商就在海內外宣傳使用國貨。抗日戰爭爆發,客商在南洋各地大力鼓動抵製日貨、購買國貨,支持民族工業。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夕,梅縣旅居印尼巴達維亞的僑領、中華總商會會長丘元榮,就派員回國考察,並與上海工商界聯係,將國貨送至巴達維亞展銷,號召廣大華僑使用和出售國貨。梅縣另一旅印尼客商僑領張鵬高,還專門召開會議,作出抵製日貨的決定。由於抵製日貨運動的開展,使日本在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大幅度下降,日本的對外貿易和國內經濟受到一定的打擊。
經營國貨方麵的代表人物是香港餘連慶和謝淡秋家族。餘連慶(1906-1986),梅縣人。青年時在鬆口鎮佐理父輩經營彙兌業。18歲到巴城,先做傭工,後自創百貨商店,兼營彙兌。1957年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餘氏於1958年移居香港,邀集親友合資創辦裕華國貨有限公司,銳意經銷國貨,漸漸發展成為香港著名的五大國貨公司之一。其子餘國春繼承父誌,大力開拓國貨市場,是當今聞名遐邇的香港“國貨大王”,為溝通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貿易和繁榮香港的經濟,作出了貢獻。
1958年,國貨正在港澳、海外起步,數量少、品種少、質量差,加之西方列強的封鎖,舉步維艱。此時,謝淡秋(1910-1985,廣東梅縣人,印尼、香港客商領袖)將資本由印尼轉入香港,在九龍彌敦道創辦大型國貨公司——中僑國產百貨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專營國產百貨。1961年,謝淡秋與人合作,創辦嘉僑國產電器有限公司,專營國產電子電器產品。1975年,謝淡秋再在香港軒尼詩道創辦正豐國產藥品有限公司,專營國產藥材、藥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僑國貨公司成為香港五大百貨公司之一。
1957年勞勿埠太平局議員、惠陽籍客商朱榮蘆先生在吉隆坡開辦專營中國商品的“富興行”,經營中國土特產,生意極為興隆。他熱心公益事業,曆任雪蘭莪惠州會館主席、惠僑互助會會長、吉隆坡循入學校(惠州會館辦的)董事長。
積極在海外經營國貨的客商還有興寧籍客商領袖羅煥昌先生等。客商及其海外華商的國貨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七、當代客商中的實業領袖
現當代客商繼承和發揚了近代客商們實業救國的優良傳統,在世界各地奮勇開拓,成為聞名遐邇的實業巨子。這些海外客商領袖不僅攜巨資回國興辦實業,振興民族工業,而且還利用參政議政的機會,為政府出謀劃策,改善引資環境,支持實業發展,同時還利用海外中華商會的組織功能,團結海內外華商,積極開拓民族品牌,為“實業興國”作出傑出貢獻。著名的有:
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1934-),廣東梅縣人,196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係,1963年到泰國創業,1968年,移居香港,靠一把剪刀,艱苦創業,創立了享譽世界的“金利來”名牌。現為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南洋客家總會永遠榮譽會長。曾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貿易發展局理事等職,1997年獲頒授大紫荊勳章,是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批12名大紫荊勳章得主之一。為表彰其在實業和愛國方麵的傑出貢獻,1993年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將編號3388的小行星命名為“曾憲梓星”。
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1919-)廣東大埔縣人。香港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16歲繼承父業開辦廣泰興,1936年赴越南創立泰安隆瓷土公司,後與同鄉合辦茶陽瓷土公司,1939年赴印尼,1945年創辦超倫樹膠廠,1951年又開創辦南洋樹膠有限公司,1956年創辦印尼首家塑料薄膜製造廠,1958年將業務重心轉移到香港,創辦田氏塑料廠、田化化工廠有限公司,辦成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業,隨之又向房地產進軍。田家炳先後擔任京華銀行董事、新安企業公司及華安置業建築公司董事長。田家炳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博施濟眾,在香港成立田家炳基金會,1982年榮獲英女皇榮譽獎章,1996年獲英國MBE勳章。為表彰其在實業和愛國方麵的傑出貢獻,1993年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將編號2886的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泰國“石油大王”丁家駿(1909-1997),廣東豐順縣人,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後人。 1952年,丁家駿赴泰國定居,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並獲美國“賓賽”名牌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石油公司在東南亞各地的代理權。1985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6 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商。丁家駿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泰
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家、慈善家,為慈善公益事業及泰中友誼和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出資設立丁家駿基金會,自1991年起每年為培訓12名中國農業專家提供獎學金,他還為研究中泰曆史文化的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獎學金。 “維他奶大王”羅桂樣(1910-1995),廣東梅縣人,上世紀40年代在抗戰時的香港創辦豆品公司,生產出了“窮人的牛奶”——營養飲品維他奶,六七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被稱為世界“維他奶之父”。先後擔任過香港市政局及立法會議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豐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席等,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並獲英廷頒賜的C.B.E勳爵。1985年末,將一份事關中國城市商業改革的建議書——《中國城市(商業)改革大綱》上書中央領導人,在此後大陸十幾年的商業改革中,《大綱》中提出的改革建議基本上都得到了實施和落實。
泰國“化工巨子”“木材大王”鄭明如(1924-),廣東豐順人,泰旭化工有限公司創始人、泰國木業公會理事長、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
香港“國貨大王”餘國春(1951-),廣東梅縣人,“裕華國貨”董事會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席。
馬來亞“橡膠大王”李萊生( 1921-1993)李愛賢(Lee OoeHian,1951-)父子。廣東梅縣人,李萊生曾任馬來西亞國會上議員、怡保市市長等職。
新加坡“鋼材大王”何僑生(1945-),廣東豐順人,南洋客屬總會副會長、“東南亞鋼材大王”、新加坡隆英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摩托大王”駱文秀,79歲,福建惠安籍客商領袖,他的創業經曆頗富傳奇色彩。由於家貧,駱文秀從未上過學,因此可以說是目不識丁。12歲時,他在南來檳島當汽車修理學徒,夜間洗刷大型公共汽車。18歲時他買下一輛舊巴士創業。當他事業小有所成就,有一次去東京旅遊休閑,發現質地上佳的本田摩托正在尋求開辟東南亞市場。於是,他毛遂自薦為代理,意外地獲得本田摩托車和汽車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銷售權,由此發跡。到了60年代末,他的財力使他有能力大片大片地購買地皮,成為大地主,奠定了經濟上不倒翁的地位。
目前,駱文秀擁有上市公司東方實業五成的股權,這個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代理本田汽車、裝配汽車、製造汽車以及摩托車零件、酒店業、地產種植和信貸。前年,東方實業趁澳洲酒店與地產業陷入穀底時,一口氣收購了三間三星和四星級的酒店。其實,駱文秀在東方實業的股權隻不過是他財富的冰山一角,他的財富主要集中在他的私人公司。60年代的大量購買,使他擁有不少擯城的地皮與房產,還曾因政府要征用土地而與前州長林蒼佑發生過爭執。駱文秀也是旅遊勝地浮羅交怡島最大的地主,估計他擁有島上逾五成的土地。駱文秀的財產估計超過15億美元。
另外,在實業興國方麵作出貢獻的客商還有:馬來西亞“錫礦大王”李銘興、“油漆大王”羅浩然、印尼“地產大王”湯新隆等等。
改革開放後,國內客商也迅速崛起,繼承先賢的優良傳統,在“實業興國”方麵成績顯著。著名的有洗滌業巨子梁亮勝(廣東梅縣人,全國政協委員、絲寶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2003年福布斯富豪榜第33名)、地產巨予朱孟依(廣東豐順人,合生創展董事局主席、2006年胡潤《中國百富榜》第3名)、印刷業巨子林光如(廣東梅縣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星光集團董事局主席)等,梅縣雁洋鎮在上個世紀末崛起一個客籍實業家群體,名震廣東,極大地壯大了國內客商的聲勢,其中有著名的現代農業典範模式——“雁南飛模式”的創造者,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譽為“寶麗華現象”的寶麗華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葉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