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由於業務發展,胡文虎將永安堂總行遷到新加坡,留胡文豹主持仰光業務。他在新加坡興建新藥廠,並先後在新加坡、馬來亞、香港各地廣設分行。1932年,他又把總行從新加坡遷到香港,並在廣州、汕頭建製藥廠,並先後在廈門、福州、上海、天津、桂林、梧州、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及澳門、台灣、暹羅(即今泰國)的曼穀,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亞)的巴城、泅水、棉蘭等地區設立分行,市場擴展到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西南內地。永安堂“虎標良藥”從此暢銷於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地域,包括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這3個人口最多的市場,銷售對象達到全球總人口的半數以上。特別是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和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以後,當時中國的前方、後方——包括敵占區以及整個東南亞所缺的物資,除武器彈藥和食物外,就是藥品,即使是一般成藥,也是到處奇缺。所以“虎標良藥”也就成為市場的搶手貨,行銷之處無不利市百倍。[10]
胡文虎從1929年在新加坡創辦《星洲日報》起,先後在國內外辦了星華、星光、星逼、星檳、星島、星閩等星係日報、晚報和香港、新加坡英文《虎報》以及新加坡《彙總報》等13家中英文報紙,不少進步新聞界、文化界人士如金仲華、鬱達夫、張向強等曾參與編輯,對促進抗日救亡、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寶貴貢獻。胡文虎重民族氣節,曾在香港的“虎豹別墅”塑立林則徐巨像;在新加坡築遊泳池掛牌“隻準華人人內遊泳”。40年代初日本侵略軍占領香港後,文虎被扣留、審訊和軟禁,但他不屈不撓,還指控日軍暴行。啟來在他的藥業受到威脅,星係報館被封,港澳同胞嚴重缺糧,陷於饑餓絕境時,他被逼與香港日方來往,並於1943年6月赴日麵見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要求解決港澳民食、恢複華僑組織等問題,他在港始終拒絕擔任“維持會”會長職務。
三、張榕軒、張耀軒與中國近代鐵路業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是近代鐵路業發展的積極推動者。1903年,任粵漢鐵路和廣東佛山鐵路總辦的張弼士,特邀請張榕軒一同回國洽談興辦鐵路事宜。張榕軒立即應允前往。他向清廷提出在韓江下遊修建潮汕鐵路的計劃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獲得清廷批準。在僑(商)辦鐵路的利益方麵得到光緒皇帝的具體保證後,即著手籌建,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各認100萬元,謝夢池認25萬元,張宗煌認20萬元,素居台灣的廈門人林麗生認50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氏兄弟包。F。於1904年4月正式創辦潮汕鐵路公司,張榕軒出任董事長。鐵路的勘測設計,由著名工程9幣詹天佑負責。1904年8月完成勘測定線,同年9月動工興建。中間幾經周折,兩年之後,1906年10月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幹線終於全部竣工,11月25日正式通車。該鐵路為窄軌單線,北起潮州西門,南迄汕頭,全長39公裏。1908年繼築至意溪,總長至42.1公裏,實際投資額為302.58萬元。潮汕鐵路的興建,在我國近代史上開創了民辦鐵路之先河。它的建成,對於改善潮汕交通運輸條件,促進潮汕地區經濟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1911年4月,清政府以“鐵路國有”為名,按投資額公布以六成付款,企圖強奪股權,收回商辦鐵路,並將路權轉讓給日本。因是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清朝被推翻,潮汕鐵路仍歸商辦。可惜1939年日軍侵占潮汕,鐵路被日軍炸毀,連鐵軌均被日軍運去日本,這條鐵路被廢了。
潮汕鐵路從1906年通車到潮汕淪陷(1939年)的33年間,對韓江中、上遊梅州屬下各縣及贛閩邊境的華僑和物產進出汕頭港口起到一定作用,抗戰前韓江一帶華僑和客商由汕頭進出國門,多乘過這條鐵路的火車,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潮汕鐵路建成後,清政府為表彰張氏兄弟的業績,於1907年改授張榕軒為三品京堂候補,後又被委任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改授張耀軒為四品京堂候補。
同時,張榕軒兄弟同張弼士一道,也是我國近代民族海運業和金融業發展的重要促進者。1898年,張氏兄弟與張弼士合辦裕昌和廣福兩個遠洋航運公司,懸有大清龍旗的4艘僑辦海輪,首次航行於東南亞、香港和上海等埠,大長了民族航運業的氣勢。張氏兄弟還協助張弼士籌建日裏銀行和巴達維亞中華銀行,大力支持張粥士在國內金融業開拓,是1915年以張弼士為團長的中國赴美實業考察團的重要成員,為中國近代金融業的國際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客商與粵東山區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馬來西亞客商領袖、著名僑領姚德勝回國定居後,銳誌建設家鄉,投資創辦印刷廠、紡織廠,開粵東客家地區農村發展現代工業之先河。
泰國客商領袖伍佐南(1879-1939),廣東梅縣人,伍淼源的兒子,伍氏家族的第二代。繼承父業,在曼穀先後開設火鋸業、輪船業、汽車運輸業、保險業及經營進出口貿易,民國初期,在香港以及上海、廣州、汕頭、梅縣等地設立分公司或代理處,促進民族實業發展。其子伍東白(1901-1951),創“伍東白洋行”,注冊“伍東白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投資上海“裕昌有限公司”,兼營米、木、樹膠等土產出口,再創“東升米業公司”、“東南木業公司”、“東暹樹膠公司”。抗戰勝利,為利僑彙,伍東白設民信彙兌部,在香港、汕頭、鬆口設分公司。
泰國客商範坤南(廣東大埔縣人)於1899年在嘉應州城創辦嘉應染織傳習所,傳授染織技術,並附設染織廠,開創嘉應州近代染織工業。他還在梅縣曾家祠辦了6期“梅縣染織傳習所”(半年一期),傳授外國染料染織技術,從此外國染料開始進入廣東。民國初期,客商僑賢先後在梅州創辦了5家采礦公司,191 1年由印尼客商投資10萬元成立的協泰煤礦公司,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一家采煤公司,產品一度轉銷上海。以後,海外客商在粵東投資建起了14家工廠,最早且規模較大的當推1915年印尼客商創辦的梅縣振東織布公司,資本額為10萬銀元,還有1930年印尼客商創辦的梅縣光明電燈廠,1947年印尼客商羅壽環獨資創辦的蕉嶺高思大地碾米廠等。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了促進粵東地區工業的發展,海外客商紛紛集資,協助地方政府興建公路,1927-1937年為梅縣公路建設的鼎盛時期,先後興建了10餘條公路,初步形成了以梅縣縣城為中心的公路網。客商投入資金最多、裏程較長、存在較久和影響最大的首推梅鬆公路(梅城到鬆口),它建成於1931年,全長90公裏,投資8萬銀元,其中僑資5萬銀元,並組成利群行車公司,每日行車12班次,有力地推動了粵東地區近代工業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廣東蕉嶺籍印尼客商羅壽環20世紀30年代回鄉籌修蕉武公路(從廣東蕉嶺縣城到福建武平縣城),自己帶頭先捐1萬大洋,召集鄉紳募資,後又回印尼在客商中籌款。曆時兩年,全長55公裏的蕉武公路終於建成。這條公路對於當時溝通閩、粵兩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山區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0年,羅壽環又籌修蕉嶺到梅縣的梅嵩公路,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羅壽環病死巴城而廢止。
五、客商與倡導保護民族實業
近現代史也是中國走出“天朝大國”迷夢,融入國際競爭的曆史。經濟實力的角逐,是國際競爭的核心和基礎。發展實業,提升民族工業的競爭力,不僅是實業家的職責,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保護和支持。晚清和北洋政府的腐敗,使愛國實業家“實業救國”的理想屢屢受挫。呼籲社會引導政府重視支持民族實業的發展,是當時先進實業家的偉大舉措。張弼士在清末首倡設立商部,保護華商利益。他在擔任清高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太仆寺正卿以及北洋政府的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和南洋宣慰使期間,多次倡議政府興辦實業,振興民族工業,積極鼓動政府保護民族工業利益。191 1年的“保路運動”,廣東的帶頭人就是張弼士,他強烈要求清政府收回出賣的路權,呼籲保路權在於“奪外蔑視之奸膽,伸張正義以絕陰謀”。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帶頭捐資20萬光洋,用於倡導“實業救國”。張耀軒還利用擔任南洋勸業會名譽理事的身份,積極組織中國和華僑產品到東南亞展銷,以此促進民族實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