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地的一些客商社團還組織文藝團體,進行創作和話劇、歌舞的演出,宣傳和推動華僑抗日救亡運動。上世紀20年代中期僑居馬來亞的梅縣籍客商鄭天保,“八·一三”事變後又從國內返回馬來亞的加影華僑中學任教,與梅縣籍華僑胡一聲組織了加影流動歌舞劇團。他創作了《中華魂》、《合淝之夜》等戲劇,排演了《南島風光》、《忍受》、《太平年》等,到馬來亞各大、小城市巡回演出,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主團結,抗日救國”的主張。80年代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廣東省經濟研究所所長的孫儒,抗戰僑居馬來亞時,創作了大量抗日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組織劇團到廣大華僑中演出,宣傳祖國抗日救亡事業,以至1940年9月被殖民統治者當局逮捕押解出境回國。
一些客商華僑團體還在街頭進行宣傳活動,募捐款物支持抗戰。據豐順縣馬來亞歸僑彭愛群回憶,他12歲在馬來亞讀書時參加了賣花募捐,當時唱的賣花歌歌詞是:“先生買一朵花呀,先生買一朵花;這是自由的花呀,這是解放的花;買了花救你的家。先生買一朵花呀,先生買一朵花;不是要你愛花呀,不是要你賞花;買了花救了國家。”街頭勸募歌歌詞是:“募寒衣,請捐助,要募寒衣千萬數;難民冬天無衣裳,寒衣募給難民穿。”
1939年7月,新加坡嘉應五屬客商同僑救鄉委員會發表《抗日宣言》,全文如下:
“暴敵侵淩,國將不國,我英明神武之最高領袖,蔣委員長,乃即領導全國軍民發動全麵抗戰,並以堅持抗戰到底這鋼鐵決心,爭取最後勝利。兩年以來,敵人即愈戰愈弱,吾人則愈戰愈強,東西南北各戰場上,吾人均已轉敗為勝,大量殲滅暴寇,使敵人泥足益深,再無越雷池一步之可能。惟其如此,德以倭寇內部已人心惶惶,反戰運動日益擴大,而南北漢奸傀儡汪派托匪則惴惴不安,大驚末日之將至。惟其如此,所以敵人漢奸不得不力圖最後掙紮,容納喪心病狂厚顏無恥漢奸汪精衛之獻計(見六月三十日哈瓦斯社香港電)實行進攻潮汕。企圖完全封鎖我國沿海口岸,借以刺激人心,挽回局勢。此雖敵人漢奸之癡人發夢,我全國軍民早已洞燭其奸,但吾人亦應更加努力,讓敵人漢奸之陰謀完全粉碎。潮汕被占之後,我嘉應五屬局勢突告緊張,後方即變為前方,福地將化為戰地。我炎黃華胄之神聖國土,我先祖列宗之田園廬墓,豈容吾人坐令敵蹄踐踏也?我骨肉相親之家人父子,戚裏鄰族,我痛苦流離之傷兵難民,豈容吾人坐視不救也?愛國也應愛鄉,救鄉即是救國,大處著眼,小處做起,全國動員,分頭抵抗,使敵人進既不能,退亦不得,陷身於天羅地網之中,直至精疲力絕,束手被殲而後已,最後勝利,斯其時矣!嘉應五屬旅星同僑有見及此,在楊溢磷先生號召之下,認為救鄉工作,刻不容緩,乃於七月二日假新加坡應和會館召開梅、蕉、平、興、長五屬邑僑大會,一致議決組織新加坡嘉應五屬同僑救鄉委員會,遵守當地政府之法律,服從祖國政府之領導,進行救鄉濟難之一切必要工作,以盡國民天職。除一麵派遣專員回鄉聯絡及調查災情,一麵籌集巨款以供救鄉應用,一麵組織青年遣回家鄉服務之外,敢請祖國黨政軍當局及海內外父老兄弟諸姑姐妹社團學校一致奮起。共同努力,精神團結,共策進行,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鄉邦幸甚!”
(民國廿八年七月?日)(原栽一九三九年《抗戰周刊》第五期)
3.輟商回國、參加抗戰
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複興,海外客商及廣人華僑與祖國人民一 道,在愛國主義熱情的驅使下,拋棄學業、停止經商,離開溫暖舒適的家 庭,組織各種服務團、義勇隊、救護隊,回到祖國戰火紛飛的抗日前線,與 廣大軍民一道衝鋒陷陣、流血犧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曆史。
1940年間,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際交通線被日軍截斷。祖國的對外交 通隻剩下西南崇山峻嶺中的滇緬公路,國際上支援中國的抗戰物資,僅靠 這唯一的交通要道輸送。所以此時國內急需技術熟練的汽車司機和修理 工,而當時國內卻十分缺乏。南僑總會得知後便號召華僑機工回國服務。 他們先後九批3 600多人回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客商及子弟,在泰國第 一批回國服務的40人中,絕大部分是廣東籍客商及子弟。
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南亞各國的客商及子弟,與其他華僑青年一道, 返回祖國,奔向抗日根據地,直接投身於抗日殺敵的洪流之中。據當年到 革命聖地延安參加抗日鬥爭的老同誌回憶,抗戰期間到延安參加革命的 客商及子弟,僅梅州籍的就有:鍾慶發、陳龍、廖冰(女)、丁拓、李介夫、溫 堅(女)、李德奇、餘震、陳耕國、溫洪、乇謙、郭治新、李英嵐、羅啟章、張上 明、潘伊梅(女)、劉水、朱慧莉(女)、張棣昌、劉複之等。
值得一提的是牙科醫生李德奇(梅縣籍新加坡華僑),帶著藥品奔赴 延安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第一個牙科醫生,醫德 高尚,醫術精湛,曾多次給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和八路軍高級 將領治牙疾,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衛生廳廳長。
輟商回國到延安參加抗日的梅州籍華僑傑出人物還有劉複之 (1917-),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約亭崗村人。少年時在本村的仰賢學校(今水白中學)就讀。1934年後到香港當店員。1937年“七·七”事變後回國到延安參加革命。上世紀80年代末曾任全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水,1938年與結婚不久的夫人朱惠利棄商返國,回到延安參加抗日。解放後曾任梅縣地區行署副專員、梅縣地區僑聯主席等。另外,比較知名的還有五華縣的印尼客商曾慶崇,大埔縣旅新加坡客商陳文德、陳樹強、陳阮等,興寧旅印尼客商羅亞耀等,旅泰梅縣籍客商鍾鏡泉,1940年6月送其子鍾誌堅隨水客返國投軍。梅縣華僑互助社理事長張土平於1945年4月送其第三子張偉春入伍。旅泰豐順籍客商吳伊璜於1943年5月送其子吳模參加遠征軍。梅縣籍客商歸僑陳木桂昆仲三人,其弟二入先後於“七·七”事變後入伍,其一在滬戰中犧牲,木桂又自動報名加入遠征軍。梅縣籍華僑回國投軍的還有:旅泰的餘華、陳金榮,旅毛裏求斯的梁巨生,旅印尼的張丙林、黃仁昌,旅緬甸的陳紹群等。豐順縣籍旅泰客商及子弟組成泰國華僑青年參軍誌願隊,返國抗戰。其中徐名有等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1939年1月,東南亞各國的粵東籍客商及華僑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大部分團員後來都加入了廣東抗日遊擊隊。成立之初,由於要求參加的人數太多,不得不擴編為若幹分隊,結果很快有吉隆坡、兩才、文森、加影、士毛月等幾個分隊建立起來,於當年夏天攜巨款和藥品、衣物等經香港進入東江地區。其中吉隆坡隊有73人,主要說廣州話和客家話,可知客家人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到前線後,這支服務隊的大部分人被編入抗日部隊直接參戰,一部從事救亡宣傳工作,轉戰於東江流域各地。在滇緬公路上從事運輸和汽車修理的南洋機工,人數多達3 000餘名,其中不少是客商及子弟,他們擔負著戰略物資的運輸任務,每天運輸軍用物資300多噸,並且經常要冒著敵機轟炸、嚴重瘧疾等危險,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有力地支援了抗戰。該團增(城)龍(門)隊副隊長鍾若潮(梅縣籍)任廣東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政委,在馬山戰鬥中,為了保衛東江縱隊司令部,保護曾生、楊康華等領導同誌,與10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血戰,擋住了精銳的日軍久留米師團,擊斃日軍指揮官加藤,他和突擊隊大部分戰士都壯烈犧牲。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後,淡水、惠州、廣州先厲淪陷。12月,紫金客商及子弟和旅居港澳同胞成立了政治工作隊,由黎孟持率領返回紫金古竹,以政治工作隊的名義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政治工作隊‘一到古竹,就與東江抗先隊召開座談會,共同發動青年過集體生活,參加集體訓練。同時,到藍塘協助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1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惠陽縣淡水成立。春節期間,政治工作隊在古竹與抗日救亡先鋒隊一起開展舊形式新內容的舞獅活動,激發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3月上旬,政治工作隊正式編為“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四團”(下簡稱東團第四團),團部設在古竹,黎孟持為團長,有團員李恒若、譚淑嬌、張乃珍、梁劍紅、黃驥、梁衍、黎淑芳、陳啟柏、陳啟銳、潘風、楊月居、楊瓊瑞、潘祖嶽、潘曼冰、周公拔、張雁如、方覺魂、黃錦榮等35人,下設古竹第一隊、藍塘第二隊。一起動員東江群眾協助軍隊與人民武裝抗戰,並拯救傷兵難民,以及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與抗先隊密切配合,深入鄉村,寫標語、畫漫畫、出牆報、發傳單和召開會議,控訴日本侵略軍的罪行。舉辦識字讀書班與民眾夜校,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意義。並以古竹、藍塘,紫城三大圩鎮為重點,以抗先隊為骨幹,發動男女青年創辦《抗先圩報》,建立《大眾劇社》,排練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最後~課》、《空襲》等幾十個節目。除到所屬各村演出外,還到龍窩、中壩等地巡回演出,鼓舞鬥誌,團結一切力量打擊侵略者。此外,還利用節日紀念活動,擴大抗日宣傳。3月29日,是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的日子。是日,東團第四團聯合當地各機關、團體和學校,發起開展紀念黃花節活動。參加人數眾多,一麵集會遊行,一麵發動學生賣花捐款,掀起前所未有的救亡熱潮。藍塘大眾劇社人員還不怕跋涉30多公裏,一天步行至古竹公演三晚。兩地人士舉行聯歡會,共同推進救亡運動。在紀念活動中,演出台上和圩鎮中擺設了獻金箱,人們各盡所能,市民獻錢,商人獻物,農民獻糧,大戶人家獻金銀,有的婦女把自己身上的金銀首飾、金鏈都捐出來,僅藍塘就捐獻了價值白銀5 000多元,直接支援抗日前線。同年4月5日,東團第四團在古竹召開有各界代表百餘人參加的大會。一致通過成立古竹鄉民抗敵自衛協會籌備委員會,即席公推9人為籌備委員。同時,由大會擬定本團與抗先隊協同籌委會深入各村的工作步驟。東團第四團還主動與國民黨政府組織的抗敵後援會取得聯係,使東團第四團組織公開化、合法化。從此,其他民眾抗日團體相繼出現,古竹、藍塘、紫城、龍窩、中壩等鄉鎮先後建立了青年同樂會、青年讀書會。《全國總動員》、《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大路歌》、《流亡三部曲》等歌曲教唱到處隨處可見。有些學校還組織晨呼隊,每天早上都引吭高歌,人民群眾的抗日救亡情緒十分高昂。東團第四團還救援慘遭日本侵略軍燒、殺、搶、掠的從汕頭、海陸豐逃難到紫金的難民,並聯合後援會組織,發動群眾募捐。紫金各界人士積極行動救援受難同胞,藝人賣藝、畫家拍畫、菜農獻菜、魚販捐魚、學校師生捐獻錢糧,使過境的上萬名難民,基本上達到投者有宿、住者有吃、去者有費、落戶者有安置、傷病者能得到免費治療。
另外,由客商及子弟參加的回國抗戰飛行員和技師也有多人,在國民政府空中占有較大比重,比如駕駛驅逐機的飛行員幾占同類飛行員的3/4。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加拿大等國,其中來自菲律賓的有62人,來自美國的超過100人。1940年國內招考空軍,僅越南華僑就有145人報名。另外在美國,還有華僑創辦的衣館飛行學校、旅美華僑航空學校、中華航空學校、美洲華僑航空救國會波蘭特航空學校等專門學校。培養出來的飛行員和技師,先後有多批回國參戰,以“戰績卓絕,尤其蜚聲於空軍界”,被譽為“保衛祖國領空的華僑英雄”。
4.參加僑居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作貢獻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南洋各國也相繼淪陷。客商除支援祖國抗戰外,還積極參加僑屬國的抗日鬥爭,其事跡也同樣可歌可泣。他們與當地華僑及當地人民一起,在白色恐怖麵前毫不屈服,勇敢地拿起武器,與日寇展開殊死鬥爭。如新加坡的星華義勇軍,馬來亞的人民抗日軍、華僑抗日軍、136部隊,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隊等,都是著名的抗日武裝。同時,在美洲、澳洲等地,客商及客屬僑胞也積極參加了所在國的軍隊,開赴抗日前線。其中在美國的華僑男性近1/5在陸軍服役,空軍第14地勤大隊士兵幾乎全是華僑。 抗日救亡運動中的客屬僑胞始終不懈地以各種方式全力參與抗日鬥爭,以空前的規模組織起來,開展波瀾壯闊的救亡運動,為祖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著功勳。他們與海外其他華商華僑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愛國整體,辛亥革命之後形成“第二次愛國高潮”,是“中國對日抗戰的四大支柱之一”。當時的國民政府評價他們“為抗戰建國力量源泉之一”,“是一萬分地對得起祖國”。朱德說他們“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這些對全體華商華僑的高度評價,其中包含有對客商及客屬僑胞重大貢獻的肯定。由於客商及客屬僑胞在華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多又活動在支援抗戰最為踴躍的南洋,這樣的高度評價,對於客商及客屬僑胞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貢獻,也不為過。(四)積極支持祖國抗戰,為民族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客商代表
1.支持抗戰、個人捐款最多的愛國僑領、客商領袖胡文虎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海外華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出錢出力,從各方麵聲援祖國。胡文虎首捐2.5萬元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1932年1月28日,日軍挑起上海事變,進攻淞滬,胡文虎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貴,當即電彙1萬元交至中國紅十字會,做滬難救傷之用;2月下旬,何香凝在滬組織救護隊,因經費困難,致函胡文虎請求援助。胡文虎接函後立即又彙來1萬元,並寄來大批藥品。為表彰胡文虎對淞滬抗戰的大力支持,1933年初《申報》刊登虎標永安堂的廣告詞:“國難緊急中,我們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氣嚴寒日,我們需要的是虎標良藥。”下麵是蔡廷鍇將軍的題詞手跡:“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熱心救國,仁術濟人。其所製虎標萬金油、八卦丹、頭痛粉、清快水諸藥品,治病靈驗,早已風行海內,眾口同稱。本軍在滬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難同仇,令人感奮。書此以留紀念。”淞滬會戰後,胡文虎又慷慨捐出1萬元救濟上海難民。同年底,他鑒於國內急需救傷車輛,特捐購最新式大號六輪救護車兩輛,派人監運回國,交長沙救護當局,供前方救傷之用。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胡文虎除捐助大批藥品、物資外,又出錢組織華僑救護隊,直接回國參加搶救傷兵工作。他及時將儲存在香港永安堂的一批價值8 000多元的紗布急運上海,支援宋慶齡、何香凝組織的抗H救護隊。1938年春,福建各地遭日本飛機轟炸,救傷車輛不敷應用,民政廳長急電胡文虎,請撥借1.2萬元購置救護車,以應急需,胡文虎接電後特函複福建省主席陳儀,願捐救護車兩輛,隨後將車運到福建,交衛生處使用。同年4月他捐資200萬元創建殘廢軍人療養院。5月,廈門失陷後,閩南糧荒嚴重,他立即組織在海外購買大米10萬餘包,運往漳州、泉州平糶。10月廣州失陷後避港惠屬難民較多,婦慰分會負責人何香凝等麵請胡文虎設法救濟和收容,他慨捐1萬元,在新界購地建築新的保育院。同時,他還囑香港永安堂分行撥款1萬元,資助香港救濟難民委員會,同年底,他進而在星洲客屬總會中建立救濟難民會,親任會長,開展經常性救濟施賑工作。此外他還捐資國內及香港十多家醫院,用於救死扶傷。
全國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為應付非常時期的開支,維持長久抗戰計,特發行救國公債5億元,胡文虎以“此項公債為救亡圖存之切要經費,凡屬國人均應踴躍購買”,他首先購買20萬元公債,後又認購30萬元,同年8月,他又將存在中國銀行準備用於建設小學的200萬元存款用於購買救國公債。
在抗戰期間,胡文虎一直致力於客家族群與民族國家的認同,這可以在其社會活動與其事業中得到應證,在星洲客屬總會十周年紀念大會上,胡文虎強調忠於國家,以救國、救災、慈善、文化事業等愛國行為回報祖國。
2.第一個為祖國抗戰而犧牲的愛國僑領——客商領袖蟻光炎先生
蟻光炎(1879-1939),廣東澄海東裏鎮南畔洲村客家人。出身貧苦,17歲到越南,後轉泰國謀生,經營航運業和火礱(碾米)業致富,成為商界翹楚。20世紀30年代,蟻光炎的企業已擁有職工10多萬人。1922年粵東、閩南“八二”大風災和1931年北方黃河大水災,他均慷慨捐巨款救災。每年用在中泰慈善事業的款項逾10萬銖。還解囊支持泰京崇實學校,以助貧僑子弟入學;創辦俊才夜校,專為成年僑胞補習泰文。蟻光炎在事業有成之後,為旅泰華僑和泰國人民做了很多慈善公益事業,自家卻過著儉樸的生活,贏得崇高聲譽和廣泛尊重,於1936年當選為第十六屆暹羅中華總商會主席。
中國全麵抗戰爆發後,蟻光炎以抗日救亡為己任,領導泰國中華總商會,號召華僑抵製日貨,使日泰貿易額半年之間銳減..半。蟻光炎率先發動屬下拒絕為日商駁運貨物,帶頭拒賣暹米給日本,領導僑眾開展抵製日貨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戰時經濟。同時,他在僑胞中籌募愛國捐款,先後共籌款600萬元,並帶頭認購救國公債,為祖國抗戰籌措了火量的外彙資金。為解決祖國抗H將士禦寒之需,蟻光炎曾以華僑慈善機構“報德善堂”的名義組織僑胞捐獻衣物,3天之內就把泰國的布匹買光了。滇緬公路開通後,他還帶頭捐獻卡車,發動華僑機工回國服務。香港八路軍辦事處成立後,他通過宋慶齡、廖承誌及香港華比銀行的渠道,向八路軍、新四軍捐贈卡車、藥品並多次給予彙款支持。蟻光炎還以泰國中華總商會名義發函介紹愛國僑生到陝北公學學習,並資助路費。當時,泰國華僑青年赴祖國參戰的很多,僅奔赴延安的就有300人(約占延安華僑青年的一半),其中許多人都是經由蟻光炎的介紹和資助才得以成行的。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中國人,救國人人有責!”
蟻光炎還在曼穀創辦《中國日報》,宣傳抗日。1939年5月,蟻光炎冒險回國,輾轉奔波於廣東、香港、重慶等地,除向國內國共兩黨有關方麵報告僑情、捐款慰勞抗日軍民、謀劃救濟家鄉受難同胞和接洽溝通僑彙外,還提出“加強抗戰,開發西南”的主張,並在雲南邊境興建墾殖場,捐款抗日軍費2萬元,同時號召華僑投資西南大後方,受到國內的重視和僑胞們的響應。
當時泰國執政的鑾披文當局實行親日政策,蟻光炎的抗日行為引起了他們的恐懼和仇恨。他們陰謀策劃了針對蟻光炎的暗殺行動。1939年11月21日晚,泰國(時稱遏羅)曼穀繁華的耀華力路上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血案,時任中華總商會主席的蟻光炎先生在敵人的槍口下倒下了。彌留之際,他仍用微弱的聲音囑咐家屬:“我雖死,爾等免用痛心,中國必定勝利!”蟻光炎是因領導泰國華僑開展抗日救國運動而被日偽殺害的。在海外著名僑領中,他是第一個為祖國抗日而犧牲的英烈。
蟻光炎生前曾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國民外交協會分會籌備主任、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總會委員以及廣東省參議員等職。
3.華僑抗日義勇軍大刀隊隊長——客商周輝甫(1872-1942,廣東梅縣荷泗人),其父周勳臣,好俠、精武術、工詩文,從軍20多年,官至副總戎,著有《周勳臣詩存》。周輝甫幼年習武,17歲去南洋經商謀生,後結識革命黨人,進入同盟會。四處宣傳革命,募集革命經費。1911年11月,周輝甫回到家鄉,與革命同仁一起和平光複嘉應州。後到廣州,參加姚雨平為總司令的廣東北伐軍。周輝甫讓兒子周達到南洋招募愛國華僑青年,參加革命隊伍。當時陸續有百餘人到香港集會,成立了華僑炸彈隊,擬進攻廣州。旋以廣州清軍反正,乃改為北伐華僑炸彈隊,編人姚雨平總司令率領的廣東北伐軍,公推周達為隊長。北伐軍至南京後,周達因炸彈失慎而殉難,全隊推周輝甫任隊長,“父襲子職”,北伐軍中一時傳為佳話。隨將隊改為營,合原有官兵及以後加入者達300多人。營中官兵三分之二為梅縣和大埔籍,客商及其子弟不少。在北伐作戰中,這支隊伍立功甚偉。1920年,周輝甫任廣東護國軍第四軍幫統。
“九一八”爆發後,年近60的周輝甫義憤填膺,大呼非全民奮起,不足以救亡。他積極串聯組織華僑愛國誌士幾百人,於當年10月從廣州北上援助抗日義軍。臨行前,作詩《北征》與家人訣別:“國破何家為,敢懈匹夫責?救亡非無方,厥有背城籍。我昔有誓言,忍為暮年易?欲善誰不知,今況多同澤。死惟求得所,微軀烏足惜。誓斬樓蘭還,長風送行役。”到上海後,因交通被日寇控製,周輝甫在上海組織“國難救濟會”和“華僑義勇軍”。“一·二八”事變爆發,周輝甫組織的“華僑抗日義勇軍大刀隊”,參加十九路軍的淞滬會戰,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蔣光鼐任命周輝甫為大刀隊隊長。周輝甫率領“華僑抗日義勇軍大刀隊”,轉戰閘北、禦敵瀏河,痛殲日寇,共滅敵幾百人,擊沉敵船7艘。厲周輝甫在請求援兵的途中被漢奸俘獲,送日寇營中,周輝甫大義凜然,12天後,以計逃脫。重返大刀隊,與蔡廷鍇、蔣光鼐約定反攻日寇。後十九路軍被迫奉命撤退,反攻取消。周輝甫報國無門,被迫回到家鄉,以詩抒憤。後又三次到南洋募款籌建“梅興中學”,親任校長。1942年,周輝甫病逝。國民政府授予二等文虎章陸軍少將銜。
4.回國參戰、英勇捐軀的鍾若潮(1911 - 1944),原名計廷,又名李中。廣東梅縣人,1926年赴暹羅(泰國)習商謀生。1927年參加“暹羅工人工餘書報社”,刻苦學習文化。1935年參加了“暹羅反帝大同盟”。1936年加入暹羅共產黨,任支部書記。1938年10月回到香港,通過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介紹,參加香港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1938年底,參力口中國共產黨。 1939年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成立後,任增(城)龍(門)隊副隊長,在增城臘布、竹坑一帶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春,擔任中共增城縣南區區委書記、增(城)從(化)番(禺)淪陷區工作委員會宣傳委員等職。 1941年春,成立增從番抗日遊擊大隊,任大隊主力中隊的指導員。 1942年秋,改名李中,調到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黃布中隊任政治指導員,後又調任獨立中隊政委。1944年4月,親率中隊奇襲東莞水鄉蘆村,深入敵人心髒,一舉殲滅偽軍40多人,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40多支。同年5月7日,日軍加藤大隊和偽軍共400餘人,配有炮兵和騎兵,遠道奔襲我軍司令部駐地。奉命率領獨立中隊一個排,搶占馬山,阻擊敵人進攻。他們與10倍於我的敵人開展激烈的戰鬥,打退了敵人的多次衝鋒。敵人不甘心失敗,用山炮從三麵向我馬山陣地狂轟濫炸,陣地一片火海,不少戰士傷亡。泥沙掩蓋了戰士的身體和武器,機槍不能開火,情況十分危急。他堅定沉著,指揮戰士從泥沙挖出武器,排除故障,用手榴彈打退敵人進攻,保護司令部和群眾的安全轉移。後來,我駐長山口的第五大隊等部隊聞訊趕來,形成對敵人三麵夾擊,狠狠打擊了敵人,斃傷日偽軍百餘人,指揮官加藤大隊長逃回樟木頭後剖腹自殺。但他卻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負重傷。當衛生員前往搶救時,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用微弱的聲音說:“要督死守住陣地,保衛司令部的安全!”話音剛說完,心髒就停止了跳動,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堅守馬山的英雄戰士亦全部壯烈犧牲。全國解放後,梅塘人民為馬山戰鬥犧牲的烈士立紀念碑,以誌懷念。
5.港九“秘密大營救”的主要組織者和執行人、“梅州大俠”、客商領袖廖安祥(1907-1997),廣東梅縣人,“香港亞洲貿易公司”的創辦者。抗戰開始後,廖承誌同誌在香港以粵華公司為招牌.豐持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的工作,從1937年2月起就讓廖安祥擔任黨的交通員。當時廖安祥親手護送了大批從南洋、香港回內地的進步青年,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以及抗日和解放戰爭前線。廖承誌領導的港九“秘密大營救”,廖安祥是主要組織者和執行人,掩護搶救陷落香港的‘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滔奮、胡繩等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同時,廖安祥開辦“源吉行”籌集華南抗戰經費和物質。一次將辛勤所掙得的4萬元港幣全都捐了出來。其中2.5萬元交給連貫同誌,讓他拿去辦些對抗日救國有用的事,連貫同誌就購置了兩條船用於抗H運送,後來這兩條船在搶救文化名人的秘密大營救中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戰爭後,廖安祥不僅想方設法避開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安排接送一大批仁人誌士赴京參加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其中有:陳嘉庚、吳荻舟、白楊、劉斐、張誌祥等,還安全運送“兩航起義”(中國民航與中央民航)有關人員共3000多人回國。後他又在香港創辦“香港亞洲貿易公司”,為新中國運送多種緊缺物資,支持國家革命和建設。
6.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會長、梅縣籍馬來亞客商僑領李介夫(1908年一),生於廣東省梅縣,1928年,他離開老家到南洋經商謀生,後在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從事華僑教育工作。“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滿懷救國熱情回國參戰,1938年到延安陝北公學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任校長辦公室主任秘書。1939年7月16日,領導成立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辦事處0 1940年9月5日,由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辦事處發起,留延華僑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楊家嶺大禮堂召開,來自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和印尼等國家的華僑170餘人出席大會,洛甫(張聞天)、王明以及吳玉章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到會並發表講話。大會宣告“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簡稱延安僑聯)成立,通過了章程並選舉李介夫為主任。延安僑聯的宗旨是:加強對海外僑胞的聯係和宣傳,組織華僑歸國抗戰,參加邊區經濟建設和興辦各種企業。1941年3月23日和10月5日,分別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代表大會,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員會主任朱德和博古、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到會,對華僑抗日愛國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聯合會成立後,李介夫連任三屆延安僑聯執委會主任。李介夫領導延安僑聯對僑胞開展宣傳、聯絡,募捐救濟難僑,發起組織西北華僑實業公司,在延安開辦華僑毛紡廠和製藥廠,組織歸僑參加抗戰和邊區建設,密切團結與聯係海外僑胞,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和華僑統戰工作,為陝甘寧邊區的文化宣傳、科教衛生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如接待著名僑領陳嘉庚先生率領的“回國慰勞視察團”;向海外親友和眾多僑胞介紹中共的抗日主張和政策,擴大了我黨的影響;成立了由30多名華僑組成的海外研究會,在黨中央海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對僑居國的宣傳和研究工作;應邀參加邊區參議會會議,提出多項涉僑抗日提案,發揮了參政議政作用;培養黨政軍和外事僑務工作領導骨幹以及各方麵的專業技術人才;還湧現出李林、沈爾七、林烈等華僑抗日烈士。
1941年11月,李介犬被選為邊區二屆參議會議員。抗戰期間,李介夫領導全體留延安華僑,對抗戰真誠奉獻和不懈努力,受到抗日各界的好評,還多次受到中共中央的嘉獎。延安《新中華報》的社論曾指出:“沒有他們的努力,國內的抗戰一定是更加困難的。”
1946年3月12日,延安僑聯召開會員大會,將該會名稱改為“延安華僑聯合會”,謝生(鍾慶發)為理事會主任。1947年3月,延安僑聯隨黨中央撤出延安。撤離前夕,周恩來、李維漢、廖承誌和楊尚昆等中央領導出席了有數十名華僑幹部參加的座談會。1948年下半年,延安僑聯在河北省西柏坡召開會議,選舉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推薦李介夫為歸僑代表,並將該會改名為“中國解放區華僑聯合會”,主任仍為謝生(鍾慶發)。至此,客商李介夫、鍾慶發領導的延安僑聯的活動達8年之久,為抗口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傑出貢獻。
解放後,李介夫曾任全國僑聯顧問、湖南省僑聯主席。
另外,在抗戰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客商領袖還有:
劉家棋(1898-1981,廣東梅縣人)。1927年赴巴達維亞,曆任巴城華僑公會、中華商會、皮革公會等僑團的理事、主席等職。“七·七”事變後,曾任巴城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監察委員,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和籌款賑濟祖國災民。
鄧軍凱(1901-1954,廣東梅縣人)。1926年到毛裏求斯經商。後在《華僑商報》和仁和會館任職,兼新華中學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常撰文號召僑胞支援祖國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宣傳中央人民政府各項政策,號召華僑團結進步,支援祖國建設。他在新聞報道上敢於堅持真理,不怕威脅利誘,被譽為“文化鬥士”。1954年9月代表南非僑胞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返毛裏求斯途經上海時不幸病逝。上海及梅縣各界人士分別舉行公祭。毛裏求斯市議會追授友誼勳章,梅縣人民政府也立碑紀念。
泰國客商馮燦利抗戰後從事華僑工作,配合泰國僑領蟻光炎先生等愛國華僑,積極發動華僑捐資,支援抗日,支持和組織幫助華僑青年奔赴祖國參加抗戰。1939年被委任為暹羅中國國民黨海外執行委員會主席。時日軍南侵泰國後,大肆搜捕支援抗日的愛國僑胞,同年11月,愛國僑領蟻光炎先生被殺害,馮氏被捕入獄,監禁兩月後,被逐出境。“國將不保,安有家焉?”馮氏回到祖國豐順,即離別妻小,北上奔赴抗日前線,後入川,曾任廣濟服務所所長。1940年至1944年,被委任為國民參政會之華僑參政員,抗戰勝利,續被委任前職。後因國共和談破裂,失望之餘,遂於1948年重返泰國。
泰國著名客商領袖丁家駿,棄商從軍,於軍事委員會受訓,後任中校翻譯聯絡官。
泰國客商領袖徐明皆(1875-1937,廣東豐順人,曼穀“合興利銀信局”的創始人)。抗日期間,捐資支持十九路軍,榮獲蔡廷鍇簽署的獎狀。
泰國客商、愛國詩人徐東星(廣東豐順人),感於國亡何而有家,義憤填膺,參加抗戰,八年浴血沙場,曆任軍師旅團部軍醫主任,隨軍醫院院長等職,官至中校。(五)抗日戰爭中的傑出客商子弟
1.著名抗日英雄謝晉元(1905-1941,廣東蕉嶺人),字中民,其父是客籍行商。1925年,在廣東大學預科肄業。同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後調到第十九路軍蔡廷鍇部任連長。在濟南討伐孫傳芳戰鬥中負傷,愈後先後任武漢要塞、河南省保安處營長、中校團副及旅部參謀主任等職。
1937年“八·一三”上海淞滬抗戰爆發時,任陸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參謀主任,參加閘北八字橋戰鬥。後任五二四團團副,團長犧牲後接任團長,率部駐防北火車站,與日軍對峙兩個多月,10月26日,日軍瘋狂向駐地防線發動進攻。由於日軍屢受重挫,不斷增調援兵。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企圖切斷閘北、江灣中國軍隊的後路,形勢十分危急。謝晉元受命率第五_四團第一營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閘北,掩護大部隊撤退。謝晉元帶領部隊穿過敵人猛烈的炮火,於27日晨2時進駐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堅守4天4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斃敵數百人。謝晉元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此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為國內外矚目,被當時的報紙媒體與楚漢相爭時田橫的八百義士作比較,被稱作是“八百壯士”,而謝晉元的英名也被人們廣為傳頌。
閘北區的“四行倉庫”原為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在上海設立的聯合營業所的倉庫,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抵抗鬼子的中型山炮轟擊。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的消息傳開,上海人民無不敬佩感泣,把他們譽為“八百壯士”。每天從早到晚,數以萬計的各界群眾,不顧北岸日軍的流彈四射,紛紛聚集在蘇州河南岸,表示對四行倉庫孤軍的尊敬和關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會派出一名女童子軍楊惠敏攜帶慰勞品,渡過蘇州河進入四行倉庫,向孤軍敬獻新製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謝晉元命令將青天白日滿地紅在倉庫大樓樓頂升起,隔河觀望的群眾無不拍手歡呼。不久,以《歌八百壯士》(後經改編成《中國一定強》,歌詞稍有改動)為題的歌曲也創作出來:“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上孤軍奮守東戰場。”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激勵著謝晉元和他的士兵。短短4天時間,他們在四行倉庫這塊彈丸之地,擊退敵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多人,傷者無數,自己僅陣亡9人,傷20餘人。敵軍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勢險惡。29口,謝晉元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餘一槍…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10月30日晚9時,謝晉元接到蔣介石“珍重退人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31日,敵又以15機大炮攻擊四行倉庫,他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衝出重圍,退入租界。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誓死抗敵的英勇事跡,寫下了中國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
部隊退入租界後,正待整裝再戰,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路“孤軍營”,受盡淩辱。他滿腔悲憤,每日清晨帶領孤軍唱國歌,舉行精神升旗儀式,出操卜課,教育部屬勿忘愛國軍人的人格和國格。1938年8月11日晨,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率部升起國旗。當天下午遭到萬國商團外籍軍隊包圍衝擊營房,奪去了國旗。他指揮壯士展開搏鬥,4名壯士犧牲,100餘人負傷。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他下令開展絕食鬥爭。工部局被迫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並對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他嚴詞斥道:“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做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為民為天職,餘誌已決,絕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汙我,你速去,休胡言。”敵偽見軟硬兼施無效,決定殺害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官兵出操,發現幾名士兵缺席,親往傳詢,已被汪偽特務機關收買的這幾個民族敗類,用匕首將謝晉元刺死。謝晉元時年僅37歲。
遇害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上海10萬民眾前往瞻仰遣容。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典型”。蔣介石譽其為“精忠貫日”,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立晉元中學、蕉嶺縣建立晉元中學作為紀念。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即宋慶齡陵園)重建其陵墓,以彰其“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
2.矢誌革命的廖鳴歐(1902-1949,廣東興寧人)。早年隨伯父在馬來亞經商。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向往革命,經介紹回國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軍事,於民國十年(1921年)在步兵科第十五期畢業回廣東,積極訓練部隊,參加討伐陳炯明叛軍的東征戰役,所向有功。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任第一軍二十師團長、北伐東路軍總部教導團上校團長、兼漳州警備司令。民國十七年轉任第五軍第十一旅團長、少將旅長,兼潮梅警備司令。翌年初,廖在粵東以潮梅警備司令名義通電反蔣。“九·一八”事變後,任蔡廷鍇部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少將參議,參與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後轉任第四軍五十九師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廖調任薛嶽第一兵團司令部副參謀長,參加上海戰役、贛北戰役,作戰方案有不少獨特的見解和建議。抗戰勝利後,任第二方麵軍廣州日本戰俘管理處處長,負責管理遣送戰俘。解放戰爭後,廖鳴歐不滿蔣介石反動統治,多次組織反蔣起義。1949年5月中旬,粵東地區李潔之、曾天節等人率部起義,廖隨即在惠州密謀響應,被其部下告密遭殺害。
3.愛國民主人士——羅翼群,抗戰初返粵,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隊統率委員會委員。1939年被聘為省政府顧問,後任省政府委員兼南路行署主任,轄七、八兩行政區。翌年往香港居住,擔任僑務工作。民國三十年12月口軍占領香港,羅脫險返興寧,上書向省主席李漢魂建議改革省政,尤其要嚴禁征兵、征糧的舞弊,不獲接納,憤而辭去省府委員職務。民國三十二年秋赴重慶參加國民黨中央會議,去函蔣介石建議提前實施憲政、加強各級民意機關權力、試行民選縣長,但蔣置之不理。後曾任正和銀行董事長。民國三十四年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執委,後增選為中執委。抗戰勝利後回廣東任省糧食救濟協會、省水災救濟委員會、省堤工委員會等機構常委。翌年11月,當選為“製憲國大”代表;同年秋,選為參議員。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行憲國大”代表。解放戰爭期間,他常在省參議會及其他公開場合公開表示反對內戰,反對專製獨裁的主張。翌年4月25日在粵“國大”代表集會上,又主張接受中共的八項和談條件,因而受到反動分子的威脅,遂連夜秘密赴港。7月11口聯名11人以快郵致函代總統李宗仁,主張接受和平條件,被國民黨中監會宣布永遠開除黨籍。8月13日與黃紹嬤、賀耀祖等44人發表《“八·一三”對國民黨同誌宣言》,並對新聞記者發表談話,號召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並分別致函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餘漢謀等,勸其起義。解放後回穗,曆任民革第二、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民革廣東省委社會人士聯絡委員會主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等。
4.華僑愛國抗日的重要領導人——鍾慶發(1910-1986,廣東蕉嶺人),又名謝生。荷印邦加島出生,1929年回國求學。在上海暨南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擔任初中部學生會主席。“九·一八”事變後,他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會”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在“一·二八”淞滬戰役中,他參加上海紅十字會救護隊,積極救護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傷病員。1932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因參加罷課鬥爭被學校開除。1933年8月,遭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在獄中堅持鬥爭,堅貞不屈。 1936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7年8月,在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的形勢下,被無條件釋放。先後在南京、武漢的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38年8月調回延安。曾在抗大洛川分校、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中共中央研究院和海外工作研究班學習和工作。1949年後在延安外賓招待所任主任,被選為“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後更名“中國延安華僑聯合會”)執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中共中央統戰部青年訓練班任辦公室副主任。建國初,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的組建籌備工作。中國同印度尼西亞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時,他受命參與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籌建工作,曾任政務參讚、臨時代辦。1957年回國後,曆任中僑委委員、辦公廳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務。1978年,被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兼秘書長,並擔任全國僑聯黨組書記。
印尼勿裏洋老一輩華人,以鍾慶發等華僑愛國的革命曆史為榮,熱愛中華文化。鍾慶發逝世後,勿裏洋華人為紀念他的革命業績,專門在華人墓園為其立一個衣冠塚,墓碑上題有“魂歸錫島,名留故鄉”。鍾慶發夫人劉潔女士,曾於2002年應邀回勿裏洋探親掃墓,很為僑胞們的真摯、熱情所感動。
5.抗日愛國的著名音樂家——張棣昌(1918-1990),廣東梅縣人。少年肘代隨父母僑居印度尼西亞,1932年來到南京,後考取國立體育專科學校,1938年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隊、軍事隊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八路軍留守兵團三八五旅政治部宣傳隊當教員,1940年人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學習,後升為研究生,曾任“魯藝”合江分團樂隊指揮、作曲兼隊長,東北文工一團藝術部副部長。1948年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首任作曲組組長,先後為《民主東北》等幾部大型紀錄片作曲,其後創作了《趙一曼》、《豐收》、《神秘的旅伴》、《邊寨烽火》、《紅孩子》、《黨的女兒》、《我們村裏的年輕人(上集)(續集)》、《戰火中的青春》、《甲午風雲》等近30部影片的電影音樂,其中《神秘的旅伴》中的“緬桂花開十裏香”,《紅孩子》中的“中國兒童團團歌”,《黨的女兒》中的“興國山歌”,《我們村裏的年輕入》中的“入說山西好風光”、“櫻桃好吃樹難栽”等歌曲廣為傳唱。其早年還創作有“留守兵團軍歌”、“運糧歌”、“鐵樹開花”等近百首歌曲,曾在東北流行。他所譜寫的電影歌曲,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時代氣氛和鮮明的地方色彩。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樂團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吉林省分會副主席等職。
6.英勇獻身的愛國歸僑一李國璽(1921-1942)號鳴錚,梅江區城東潮塘人,歸僑。早年參加學抗會,後到新四軍工作。在東江縱隊總部與口軍激戰時壯烈犧牲。
另外,英勇參加愛國抗戰的客商子弟還有:
抗戰爆發後,梁密庵的長子粱錫佑,在印尼利用《天聲日報》揭露日寇暴行,廣泛宣傳抗日,並帶頭動員廣大華僑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日。巴城淪落後,梁錫佑被日軍關進集中營,三年半後,抗戰勝利才獲得自由。三子梁銑佑抗戰期間服務於軍界,為國民黨空軍上校,為抵禦外侮,得過多枚獎章。
印尼的廣西籍客商李光前為華人領袖,因為組織華僑支援抗日救國,日本南侵印尼後,以“抗日分子頭目”罪將其投入獄中,百般折磨,嚴刑拷打而不屈服,最後英勇就義,國民政府後來為他頒發抗日烈士證書。其子李大庸兄弟中多人分別參加廣西新軍的革命組織,以及延安革命。李大庸回到印尼後,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一身正氣,是當地僑生的良師益友,貢獻良多,回國後擔任廣西政協委員。
1940年8月18日,福建永定籍從海外回國參加抗日救亡的客商女僑生陳康容,在岐嶺遭國民黨頑固派逮捕,隨後被殺害於撫市。
謝石基(陳安順),印尼勿裏洋客商子弟,抗日戰爭期間曾在第四野戰軍及從事秘密戰線工作,解放後任僑辦係統的對外宣傳機構中國新聞社黨委書記。
在抗戰救亡烽火的感召下,泰國客商子弟徐恩恒、徐名、徐秋章、徐同湖等,懷救國大誌,以大無畏精神,毅然經雲南奔赴祖國抗戰前線,在長沙戰役中,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徐名壯烈犧牲,徐思恒身負重傷,為祖國抗戰勝利而立下戰功。
五、客商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
(一)客商與工農革命
1927年,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隨著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和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政變,“寧漢合流”,國共合作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大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勢力和會黨勢力演化而成的國民黨內部的既得利益集團竊取,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解決,廣大的工農群眾沒有分享到革命的成果,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屠殺,更加激化了國內矛盾。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係列武裝起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開始新的革命——工農革命,解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和國民平等問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和當時的國民黨不同,國民黨的領導階層基本上是由封建官僚和會黨勢力轉化而成,對革命抱有投機目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由對革命有研究的學者和旅歐留蘇的回國學生組成,他們以世界革命的視野,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思想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通過工農革命解決中國最根本的問題,將中國革命推進到新的曆程。客商是海內外溝通最廣泛的群體,大部分客商意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代表中國發展的大方向,他們積極響應和投入,成為新的革命力量。
客屬地區基本上是革命老區,國內客商對革命大力支持,當地的史料都有記載,海外回國參加工農革命的客商代表人物有:
朱雲卿(1907-1931),廣東梅縣人,客商子弟。1922年秋,到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經商務工。民國十三年冬回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軍校畢業後,被派到廣東省農民協會軍事部工作。後參加南昌起義。隨朱德部到湘南。1927年12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團參謀長。1928年5月底,紅四軍取消9幣的番號,直轄4個團,朱任三十一團團長。他率部參加了攻打龍源口和圍困永新、保衛黃洋界等戰鬥。1928年8月下旬,毛澤東率領三十一團第三營到湘南迎接紅軍主力,朱率第…營留守井岡山。組織領導紅軍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翌年10月,隨朱德率紅四軍出擊廣東東江,一度占領梅縣城,推動了東江地區土地革命,加速了東江地區革命武裝的發展壯大。1930年6月後,曆任紅軍第一軍團、第一方麵軍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代理部長。他重視戰略戰術學習和司令部參謀業務建設,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毛澤東非常讚賞朱雲卿,說朱是個好助手。同年10月,國民黨當局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朱雲卿根據紅一方麵軍總部確定的“誘敵深入,各個殲滅”的方針,草擬作戰計劃,調整兵力部署。對張輝瓚師形成合圍,全殲該師,活捉師長。在第二次反“圍剿”前夕,他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意圖,組織紅軍主力由根據地北沿向南移動,與國民黨軍脫離接觸,並主持起草了關於遊擊戰爭的通令,提出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和盲敵10項辦法。這個通令豐富了紅軍的戰術原則。1931年5月,朱雲卿因病在後方醫院治療時,被國民黨特務施計殺害。
李霧仙(1905-1962),廣東梅縣人。出生於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父親在巴達維亞經營涼茶、香煙等生意。1920年李霧仙回國。在新文化運動思想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民國十四年3月,革命軍第一次東征進駐梅縣後,她被調到改組後的女子師範學校附小當教員,被選為梅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委員。“五卅慘案”後,組織“救國運動會”,參加遊行和街頭演講,還到城鎮、鄉村演出白話劇。當時還未曾有女角登台,李霧仙第…個扮演以反對封建統治、爭取婚姻自主為主題的《孔雀東南飛》劇中的女主角。她演得形象逼真,催人淚下,幾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民國十五年(1926年)6月,她參加中國共產黨。她擅長演講,又有組織能力,在廣州工人和學生中留下深刻印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民國十八年畢業後被共產國際派往哈爾濱,以開設雜貨鋪為掩護,從事地下聯絡站工作。不久調往上海,任中共中央機關《紅旗報》編輯。次年夏,任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兼婦女部長。“九·一八”事變後被捕,獲釋後參加赤色救濟會的工作。民國二十三年返奉天(今遼寧),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兼秘書長。民國二·卜四年春,李霧仙再次赴蘇聯,人莫斯科東方民族殖民地研究學院學習。民國二十八年春,畢業回國,在延安中央黨校任政治經濟室研究員和延安女子大學副教務主任等職。民國三十年任延安保良院院長。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李霧仙被派往東北,參加籌建冀察熱遼邊區建國學院,並任教務長,其後調任黑龍江省教育廳長。解放戰爭期間,參加和平解放北平工作,並任北平市教育局副局長。不久,隨軍南下。武漢解放後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文教黨委書記兼市教育局局長。1955年,調回北京,任北京師範學院院長。1958年被調到中共中央聯絡部,其後派駐捷克,參加12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機關刊物《和平與社會主義問題》雜誌的編輯工作。1962年病重同國。同年9月在北京逝世。(二)客商與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的政治腐敗和國民經濟治理的無能,很快就使其失去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人民基礎。其獨裁統治和特務恐怖更使其喪失建立聯合政府的影響力。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進攻,迅速激化國內矛盾。中國的革命和發展麵臨新的挑戰,在抗日戰爭中發展壯大的中國共產黨得到國內外革命力景的支持,對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堅決反擊。以“打倒獨裁統治、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旗幟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將革命進行到底。
解放戰爭一開始,廣大的客商就積極支持。除上麵提到的在抗日戰爭中隨中國共產黨進行民族革命的客商轉為解放戰爭的參與力量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海內外客商及其子弟積極參加,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廣東客商及子弟和旅居港澳同胞組織的“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四團”在抗戰中表現英勇。1939年7月25日,廣東省政府快郵代電密令東江:“各縣縣長切實與黨部合作,嚴密注意東團行動,並設法取締。”因此,東團活動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監視和限製。9月,東團團部為縮小目標,應付突然事變,將東團組織由“團”一律按工作地方的縣名改為“隊”。1940年3月,國民黨紫金縣黨部書記長劉瑞東到古竹視察,認為有“異黨活動”。7月,縣黨部下令解散了古竹地麵的東團組織和其他救亡團體。但東團成員並沒有停止抗日救亡,而繼續跟隨著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參加戰鬥。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他們又轉入東江縱隊,參加解放戰爭。在戰爭中,有的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監禁、嚴刑拷打,但他們英勇不屈,為祖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很大犧牲。
解放戰爭爆發後,豐順籍客商子弟從泰國回國參加遊擊隊,馮漢幫、馮碧然、馮木生、蔡培鬆、徐棚梅、謝雲卿、馬德瓊、劉雪詩、劉明等二十多人,投身祖國的解放戰爭。
李仁華(1906-1935)梅縣隆文人,歸僑,是中共梅縣最早、最年輕的黨員之一,曾任共青團梅縣地委宣傳部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廣州不幸被捕而犧牲。
黃芸(1916-1942)筆名激流,歸僑,梅江區梅城西區黃泥墩人。曾任中共饒埔豐縣委書記等職。民國30年(1941年)在大埔被捕,次年1月21日晚就義於茶陽獅子口。 丘碧秀(女,1927-1946)、丘錚(1918-1947)、丘峙(1921-1949)同生於一個客商歸僑之家,梅江區城東謝田人。他們3人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成為“一門三英烈”。
熊蘭英(1925-1947)又名熊芬,歸僑,梅江區泮坑人。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她在任東莞龍溪秘密交通站站長與敵激戰時,不幸被捕,在惠州英勇就義。
廖藹貞(1885-1949)又名久吉,梅江區城東石月村入。1922-1927年任梅縣商會會長。因同情支持革命,被國民黨當局通緝,到香港避難。
張君燮(1901-1970)字炫秀,梅縣石坑鎮龍頭村人,出身於華僑之家。曆任旅部參謀長、十九路軍副旅長、梅縣縣長等職。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與省保安12團團長魏漢新一起和平起義,受到毛澤東、朱德嘉勉。
鄭天保(1903-1971)原名君度,梅縣梅南耕鄭村人。長期在新加坡、馬來亞、香港發動抗口鬥爭,支援解放戰爭。曆任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兼交際處處長、省政協秘書長等職。
廖周行(1921-1986)原名偉生,祖籍大埔,出生於馬來亞。1939年5月加人馬來亞共產黨。後曆任馬來亞人民軍中隊政訓員、直屬隊馬共黨代表、獨立隊司令部秘書兼《尖兵報》主編。1949年回到祖國中共遊擊區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民主黨派活動和僑務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客商領袖黎子達領導毛裏求斯仁和會館、新華學校和華僑商報社舉行升旗典禮。(三)客商支持抗美援朝戰爭
建國初期,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政府出兵支援朝鮮,保家衛國。這是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首次大規模在境外同西方列強作戰,而且是列強中最強大的美國,號稱聯合國部隊。抗美援朝戰爭意義重大,它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有能力取代蘇聯成為新生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者和捍衛者。這一點,在以後中蘇關係惡化時得到印證。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海內外客商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捐款捐物,支援誌願軍。僅以梅縣為例,梅縣水客公會成員捐855萬元(舊幣)購買飛機,並認購公債款3 180萬元(舊幣);客商歸僑吳伯誠彙回港幣474萬元,支援抗美援朝購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