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龍(1947-),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印尼《國際日報》集團董事長、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縣籍客商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上個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後,熊德龍先生以自己的真誠和熱情,團結當地華人社團,團結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積極開展熱愛中華活動。他任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後,多次拜會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為美國人民了解中國,加強和改善中美關係,促進海外僑胞的團結,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作出了卓越貢獻。
鄧旭升(1930-),著名客商領袖、第一屆全國人大非洲區代表鄧軍凱的兒子,祖籍廣東梅縣,是印度洋華人社團聯合會的創始人和首任會長,現任毛裏求斯華人社團聯合會會長、毛中友好協會副秘書長等職。
1953年,鄧旭升以在職教師的身份倡議新華中學校友組織全僑運動大會,這在當時難度很大,反對的人也很多。但他沒有氣餒,憑著一股鍥而不舍的十勁四處聯絡,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從而把場地、設備和比賽的組織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使運動會得以順利圓滿地舉行。這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也使他在毛裏求斯僑界初露鋒芒。十多年的文教生涯,使鄧旭升對華文教育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不遺餘力地關心支持一切對僑教有益的事,組織過振興華文教育研討會,還組織幾百名華人子弟參加島內夏令營。他經常說:“沒有僑教,就沒有華僑。”
上世紀60年代,鄧旭升開始經營自己的運輸公司。但是,凡是華人社會的各項有益活動,他依然‘‘如以往,積極參與組織和領導工作,出錢出力,樂此不疲。他把參加社會活動、服務他人看作是人生的最大的樂趣,關心華人社會、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
上世紀80年代後,鄧旭升把已有相當規模的運輸公司大部分交給孩子管理,自己全心全意投入社會公益活動,成了毛裏求斯華人社團聯合會全職無薪的“幹部”。這期間,他組織並帶頭為祖國的災區捐款、參加毛國總統府發起的慈善義賣、為豐富僑民業餘生活舉辦多種文娛活動。他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真誠付出,贏得了華僑乃至毛裏求斯各族人民的由衷讚許。鄧旭升長期致力於華僑社團活動,並為爭取華人權益和增進中毛兩國人民的友誼做了大量工作。在毛裏求斯總埋的推薦下,1990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他o.B.E.英帝國官佐勳章。2001年毛裏求斯國慶日,鄧旭升又榮膺毛裏求斯共和國o.S.K.勳章,表彰他對社會活動有功。
黃瑋璋(1948-),祖籍廣東增城客家人,新兩蘭知名華商和著名僑領,新西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新西蘭中國團體聯合會會長。其祖輩18世紀來到新西蘭,1972年,黃瑋璋也跟隨祖輩的足跡移居新西蘭。1975年,黃瑋璋籌集了5 100元在Block Housc Bay買了一家快餐店(Takeaway),開始了他的第一筆生意,隨著事業不斷的發展,1979年,他在Onehunga成立了名為S&M Wong的薯條廠。經過30年的打拚打造了Fresher Food Ltd(後來工,一改名),這塊響當當的招牌,現在已經成為奧克蘭第二大薯條薯片製造廠。除了經營薯條薯片製造廠之外,黃瑋璋還辦了奧克蘭地區一份知名的華文報紙《亞洲之聲》。
黃銓昌(1945-),祖籍廣東梅州澳門客屬社團聯合總會理事長、澳門嘉應同鄉會首席會長、澳門歸僑總會名譽顧問,生於緬甸仰光,1967年前在緬甸求學及經商,1967年遷居澳門,是緬甸華僑中最早移居澳門的客家人。創辦維康貿易(代理)公司,經營中西藥品、化妝品、光學產品等進出口生意,近年將貿易拓展至香港。
張慶壽(1941-),張弼士後人,生於印尼,印尼友聯企業機構董事長,印尼知名僑領,印尼客屬聯誼總會主席、印尼華裔總會主席、印中商務理事會主席。其夫人李秀賢是印尼書藝協會創會會長。
黃德新(英文名Teddy Sugianto,1942-),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雅加達,3歲時回梅縣居住,6年後又隨父母到印尼。初中沒有畢業就開始打工,先當學徒,後賣大米、食油、雞肉麵條。幾年後,做水泥經銷商,由於會經營,為人親和力強,20年後,他的水泥經銷網絡遍布印尼各個角落,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分發商。現任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印尼華商總會主席、印尼梅州會館會長。黃德新是在印尼具有重大影響的華裔社會組織活動者。他在任職印尼華商總會主席時說:“接受信任作為一個組織的主席不要使我們在地位和威信裏下沉。相反用那個地位而通過被成員和社會體驗的益處我們有製造成績的機會,就使成員感到自豪,沒有白費了他們給我們的信任。”
賴錦廷(1939-),祖籍廣東梅縣,泰國客屬總會理事長,泰國華泰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是泰國長大的客商後裔,其父上世紀初從廣東梅縣遷到泰國,賴錦廷在泰國完成初中學業,在上海讀完高中,從安徽大學畢業後回到泰國經商。
吳能彬(1948-),祖籍廣東梅州市,生於印尼雅加達。1976年,吳能彬收購“信心旅行社”,經過20年的奮鬥,把一間隻有兩位職工,專營本地旅遊和售票的小旅行公司,變成目前有1 000多名職工、每年的營業成績平均增長120%、擁有數十家分公司的跨國旅遊企業。吳能彬有極強的外交才幹,人稱“外交天使”。1984年出任外國航空公司總代理董事長,1992年出任印尼外國航空公司總代理協會公關部長,1994年出任亞細安旅遊組織財政部長,1995年出任印尼旅遊協會中央對外關係副主席,1994年,毛裏求斯共和國總督倫納德委任吳能彬為毛裏求斯共和國駐印尼代表(大使級名譽領事)。
1998年春,吳能彬聯合客家鄉賢創建印尼客屬總公會,當選會長。1999年12月,吳能彬組織在雅加達舉辦第一屆印尼客屬懇親大會。2000年5月,由吳能彬和印尼客屬聯誼會總主席張慶壽在雅加達共同發起和籌辦“亞細安(東南亞)客屬懇親大會”。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客屬代表150多人參加,這次大會破例在印尼總統“獨立宮”舉行,印尼總統瓦希德主持開幕式,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演。吳能彬在2002年1 1月又籌辦了世界客屬第十七屆懇親大會,大會以“團結、開拓、邁向世界”為主題,有數幹各國客屬鄉親雲集雅加達,共商大計,共謀發展。
吳能彬獨資創辦印尼唯一的由華人主辦的華文日報《和平日報》。吳能彬為《和平日報》定十字方針的辦報宗旨:“唯有和平,才能避免分裂”。吳能彬期望以“和平”為最大追求,以“和平”為終極目標,以“和平”為遠火理想。因此,《和平日報》創辦以來,深受各界好評。
熊恒浩( Prof. Ambrose Hsiung),祖籍廣東梅州的客商後裔,著名社會活動家,生於非洲前英屬毛利求斯,童年遷居法國留尼旺。曾協助美國天主教創辦台灣靜宜女子大學,任校董,逢甲大學教授。1964年擔任馬來西亞沙巴州中華總商會兼巴華政黨秘書長。1967年熊氏榮任加拿大溫哥華極少數華裔聯邦郵政局局長,曾獲最優秀郵政局局長獎狀( SuperPostmaster)。現任加拿大卑詩省政府多元文化顧問、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副主席、卑詩省中文學校聯會會長、美國熊氏集團洛杉磯國際日報副董事長、全加客屬聯誼會榮譽會長。
1972年熊恒浩參與創立溫哥華中僑互助會。1977年熊恒浩被委任為加拿大出席溫哥華召開的第四屆世界福利基金年會代表。1985年擔任溫哥華客屬崇正會理事長、動員客屬鄉親以及管區郵友支持黃月娥成功當選加拿大第一位客籍溫哥華民選女性市議員。1986年熊氏當選溫哥華優秀僑領,應中國國務院邀請出席北京“十一”國慶活動,受到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嘉勉。1991年擔任列治文中華文化中心創會會長。1994年熊恒浩創立全加客屬聯誼會,團結加拿大客屬社團。1997年江澤民主席出席溫哥華第五屆亞太地區十三國經濟會議,1999年朱鎔基總理訪問溫哥華,熊氏以社會知名僑領身份,被安排與江主席和朱總理會麵合照。
楊克林,廣東客商後裔,印尼傑出華商,著名僑領,印尼中華總商會執行主席、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總主席,現任印尼第一金融證券財務集團總裁(該集團是印尼十大證券商之一,入選世界華商500強),印尼土產金融期貨有限公司、東方財務公司、多利隆進出口公司及宏大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遠光,廣東惠陽客家人,上世紀70年代中學畢業後到香港經商,現任興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康美珠沙寶石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天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2002年在香港成立世界華人慈善基金會,任理事長。
李金鬆,出生於印尼加裏曼丹省,祖籍廣東梅縣。上個世紀60年代回國讀書,並考入北京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在北京市建築工程局工作,後調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1982年6月到香港尋覓商機。現任是香港鈞帝國際集團、香港金心集團、七星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世界客屬總商會會長、中國僑聯常委。李金鬆先生在國內曾經受到江澤民主席、原全國人大喬石委員長、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以及田紀雲、李鐵映、王漢斌、王光英、胡啟立、李長春、賈慶林等領導同誌的接見。
林法榮,祖籍廣東梅縣,2007連任毛裏求斯仁和會館會長。毛裏求斯“仁和會館”有百多年光輝曆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高舉鮮明的愛國旗幟屹立於僑社,在開展華文教育、維護僑胞福利、促進中毛友好、迎送和接待祖國來訪親人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廣大僑胞的重視和讚揚。
鍾富喜,祖籍廣東梅縣,從馬來西亞移民澳洲,曾任澳洲空軍高級軍官,1996年起任墨爾本白馬市議員,2002年和2004年任白馬市市長,是一位傑出的華人參政人士。現為澳大利亞太平紳士,華人聯合會第一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