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羅壽環(1887-1944),廣東蕉嶺縣藍坊人,其父歲經鑾,是清朝監生。羅壽環少年遵父命攻讀詩文,熟背《四書》、《五經》,精通《左傳句解》。但稍長,由於家貧無法維持生活,隻好棄儒從商,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漂洋渡海,到南洋從商,在孟加勿石辦起一間雜貨店。由於經營有方,生意日益興隆。1927年,在爪哇將部分商業資本投資工業,擴建廠房,設豆醬、醬油、豉油等加工項目,營業數額大增,產品暢銷南洋各國,資本積累大增。當地土民為表彰他創業功績和貢獻,特地把他所辦工廠之巷,名為“羅壽環街”。
(十五)羅善慶(1875-1958),別字輝山,廣東惠州博羅縣客家人,馬來西亞玻璃市加基武吉開發者,也是當地人文建設的肇始者,為當地興學及辦理社團作出巨大貢獻。
羅善慶七歲入學塾,14歲即習武藝,投軍營試長槍,於20名中取勝,獲兵籍。18歲已有六品軍功,奉命教習弓矢步槍。19歲南下南洋,初至今印尼荷屬之火水山,做雜工,翌年來霹靂,習礦業。24歲時回國省親,於1900年,因歸善縣朱田有匪亂,博羅戒嚴,當地政府曾招羅善慶帶兵守四城門,再保六品軍功。後來,因手下的軍士與承包賭局的海防兵士衝突,羅善慶辦妥軍務後,再到南洋。
1905年,為謝昌霖探礦,得遇胡子春。胡子春對他深為器重,聘任為總巡。第二年,轉任督造裝置火車機器場工程兼礦場主任。宣統二年,羅善慶開始自營錫礦,時年35歲。民國二年,複應胡子春之聘,往玻璃市加基武吉任礦場經理。40歲那年,向加央政府領地開礦,自主創業。那時加基武吉僑眾皆為廣東人,人數逾幹,尚未有文化教育團體之設立。羅善慶因而發起創設公和閱書報社、中華公所及公和學校。民國十六年,他創辦中華平民義學,教育貧苦子弟,免收學費,並為民眾設長生所。1935年,廣東省政府聘其返國營礦,1936年,重返南洋。“七·七”盧溝橋事變,羅善慶發起組織籌賑會於玻璃市各屬,籌募款項,被推為會長。日軍南進,以任籌賑會長故,嚐一度被日軍監禁。羅善慶於1921年倡辦的玻璃市廣東會館,迄今仍是當地主要社團。先是玻璃市加央市中心地點,有關帝廟一座,為,“東先賢李錦“甲必丹”等三人所創設,羅善慶因倡議重修其廟,仍祀其神,聯合其他本外埠先賢,如檳城威省潮州人連裕祥、胡福德等,藉廟地以創設廣東會館。事成,羅善慶連任正副主席十餘年。
(十六)羅啟立(1867-1943),廣東惠州客家人,生於檳榔嶼浮羅山背( Balik Pulau)。其父羅富香是當地天主教堂銅鍾的捐獻者。羅啟立自小隨父種植丁香,長大後苦練拳術。後來,他到霹靂州巴都牙也( BatuGahah)淘錫失敗,便到威省的巴葛德士(Pagar Tras)做生意,又失敗,繼後到居林的直落旺(Telok Wang)做礦工,又從事獵山豬。羅啟立對治安的最大貢獻是他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居林治安混亂的時期,壓製了會黨混亂與盜匪集團,確保了當地的發展,並協助警方將三番五次逃獄的巨盜Choo Ah Pow繩之以法,送上絞台。他任“甲必丹”是在1908年,由吉打蘇丹贈送寶劍和星章,新聞登載於5月6日的Strait Echo。任命期間,正好遇上是當地人民反對吉打政府對入口品征稅的時期,任務更艱辛,曾數次遭到謀殺,但都幸運地避過。後來,他放棄甲政,遷居退羅南部勿洞( Bctong)去種橡膠。日軍占領前,他把膠園賣出,捐錢給天主教堂。
(十七)謝昌林(1875-1948),字鎮軍,福建漳州海澄縣客家人,胡子春外甥。1875年12月6日在太平出世,10餘歲即成孤兒。祖父謝金錠是當地名人,操種植業及航運生意。店名永發行。父謝文賢亦從事種植及礦務,在太平開新福興弓。母胡氏,係胡子春堂姐。少人太平先德勞英校,1890年任職於太平郵政電報局,不久升為局長。1894年受聘為拿乞胡子春永豐總行總經理,掌管一千餘南膠園及屋產暨霹靂拿乞、端洛、吉禮冷、督亞冷等礦場,共合麵積一千餘畝。1908年於怡保創辦豐興商行,專營大宗樹膠生意兼開采錫礦。該礦場雖隻二百英畝,然所產錫米卻極豐富,所置屋宇大廈也有二十三棟。在社會服務方麵,1902年成立吡叻善後局,曆任總理財政職。1904年與梁輝、陸佑等創辦霹靂華人留產院,並捐出院地(時價萬元左右)。1905年上書四州府(馬來聯邦)議政局請求取消賭碼製。1907年發起怡保戒煙會並兼要職。1914年入上海環球學會為永遠會員,並獲金章,且參加中國紅十字會。1919年與粱粲南提倡辟建怡保華人公塚。1923年被封為太平局紳、太平老人院委員、紅毛丹神經病院委員、發起怡保僑生公會、1924年起任怡保義勇軍高級軍官、四州府議政局議員、吉隆坡衛生局議員、霹靂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吡福建會館會長、霹靂務農商總局創辦人兼信理員、育才培南等校總理、四州府礦務局議員、怡保英人俱樂部職員、精武體育會、賽馬公會等職。他也是北京南洋公館倡辦人、檳榔嶼孔教會董事、輔友社名譽社長、世德堂謝氏福侯公公司信理、平章會館協理等。謝昌林因其傑出的社會貢獻至今為當地人民紀念。
(十八)朱梅麟(1911-1991),廣東梅縣人。毛裏求斯客商領袖,為表彰他對國家的傑出貢獻,1999年毛裏求斯發行印有朱梅麟頭像的25盧比紙幣以作紀念。另外,還有一條街以朱梅麟的名字命名,朱梅麟繼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後,第二個肖像被印在鈔票上的客家先賢。
(十九)詹采卿(1878-1963),生於暹羅,祖籍豐順縣湯坑。小時回祖國讀書。18歲重返暹羅。初時任“成順利當鋪書記”。兩年後經其姑母介紹,至泰北森林木行任職,數年後獲政府準許承辦泰比各府灑廊專營權。隨後又於清萊創“順博記火礱”,曆任清萊、清邁等四府火礱公會主席。詹采卿好義樂施,為僑胞排難解紛。捐巨資建華文學校、華人義山。資助建故鄉豐順一中暹僑堂、湯坑中學、金湯小學和湯坑紅十字會。1922年榮獲遇羅六世皇禦賜“坤鑾”爵銜、白象勳章。1950年榮獲九世皇禦賜皇冠“曼穀泰”勳章(坤是尊稱,鑾是泰國的官爵名,屬第四等,大致相當於子爵)。
(二十)盧文儀,廣東惠陽籍客商,1882年漂洋過海到馬來亞檳城,在魯乃埠開荒墾土,種植橡膠。被尊為魯乃的“發展之父”大實業家。盧文儀當時帶許多惠陽鄉親到魯乃安居樂業,創造了地方經濟,促進社區發展。也使惠州府的方言成為當地常用方言之一,盧姓也成為當地華人最大姓氏。盧文儀是檳城惠州會館著名的中興領袖,會館大堂“文儀堂”即是以盧文儀命名,他也是最有力的捐款者。1943年陸豐大饑荒,盧文儀得知故國有難,立即向災區捐獻救災物資。他還出巨款在大塘鄉構建規模巨大之大塘圩。其子盧良山,1976年鷹吉打蘇丹封賜“太平局坤”,1979複榮鷹檳州元首封賜拿督勳銜。曾任檳城惠州會館主席、檳城華人大會堂副主席、中華總商會執行委員、光華日報董事(孫中山所創)、南方銀行董事、客屬公會名譽董事、檳城女子中小學董事、魯乃華民小學董事、南華醫院副主席等職。
另外,南洋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的開埠功臣中,客商還有:丘燮亭(廣東梅縣人)開發巴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古石泉(廣東梅縣鬆口人,1796年在檳城創辦馬來亞首家中藥店——仁愛堂)開發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等等。1992年12月21日,為了紀念張弼士開發檳州的重大貢獻,檳州行政議會決定將原香港巷易名為張弼士路(jalan Cheong FattTze)。另外,據現有資料,19世紀在南洋各地擔任過“甲必丹”的客商還有:福建籍客商胡永春、胡永和兄弟曾任印尼“甲必丹”;李欲修、李欲靜兄弟曾任馬來亞“甲必丹”。
另外,因開埠或建設有功,先後獲得南洋各國和香港地區政府授予各種爵位和太平紳士(注)的客商還有:胡文虎1938年獲英女皇頒授的OBE勳銜;泰國客商伍東白榮獲泰皇禦賜“坤鑾”爵銜,同年又獲賜白象勳章,泰皇遊喃邦府時,獲賜同車出遊珠榮。1950年獲賜“曼穀泰”勳章。泰國客商領袖鄭明如先後榮獲泰皇禦賜的二、三、四、五等勳章多次,1982年,他榮獲泰皇禦賜的一等皇冠大綬勳章、一等白象大綬勳章及紅十字會二等獎章;鄭明如夫人李英蓮女士榮獲二等皇冠勳章;泰國客商領袖、中華總商會副會長丁家駿多次榮獲泰皇陛下禦賜的各種勳章,1967年泰國紅十字會授予他“一等勳章”,以感謝他在救死扶傷的事業中所作的貢獻;毛裏求斯客商領袖鄧旭升1990年獲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他o.B.E.勳章;2001年毛裏求斯國慶日,鄧旭升又榮膺毛裏求斯共和國o.S.K.勳章;客商羅桂祥先生是香港太平紳士,並獲英廷頒賜的C.B.E.勳爵;香港客商劉光福榮獲大英帝國勳章;田家炳1982年榮獲英女皇榮譽獎章,1996年獲英國MBE勳章;曾憲梓1997年獲頒授大紫荊勳章,是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批12名大紫荊勳章得主之一;客商朱蓮芬女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少年兒童基金理事會、中國宋慶齡基金理事會)是香港BBS太平紳士、銅紫荊勳章獲得者;客商邱道仁先生是澳大利亞太平紳士;1979年,客商張國林榮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丹斯裏PSM勳銜等;客商姚美良先生是馬來西亞太平紳士;客商鍾富喜、葉鋼書等是澳大利亞太平紳士;李麗娟和林光如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榮譽勳章;客商餘國春、林奎敦、餘鵬春、何冬青、王霖、朱樹豪、梁力新等等都是香港太平紳士。
三、客商與南洋開發的重要意義
(一)有力地促進了南洋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維護了東南亞地區的穩定與進步
早期客商作為南洋各地的“開埠先鋒”,將中國傳統的墾殖技術和先進文化帶到南洋,有力地促進了南洋各地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南洋各地以後的工業化奠定了實業基礎。西方殖民者到來後,客商作為主要的地方管理者和開發者,溝通當地土著和殖民者的關係,既推動工業化在南洋各地萌芽發展,同時又組織發展社會進步,對東南亞各國的近現代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客商早期將中國文化帶入南洋各地,融合而形成多元化的東方文化,南洋各地本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強化了各自的民族性,對西方殖民化侵略起到了重要的抵抗作用。不僅為南洋各國以後的民族獨立和建立獨立的國家奠定了文化基礎,而且避免了像美洲地區許多部落文明在西方殖民者的擄劫下消亡的命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亞各國經濟的突飛猛進,更證明了早期開埠客商與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與西方工業文明的交融,是東南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為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貿易和友好往來奠定了基礎
首先是文化的共源性和同核性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具有堅實的認知基礎。而東南亞各國本土文化的形成與建設是與客商的卓越奮鬥分不開的。同時,由於客商在南洋開發中的傑出曆史貢獻,當地政府和人民對客商領袖充滿尊重和懷念,至今,仍以各種形式紀念他們。這就使我國同東南亞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有了曆史的親緣基礎。目前,大量的客商後裔在東南亞各國或擔任要職,或是實業巨子,這更加增加了我國同東南亞各國合作的親緣基礎。亞洲金融風暴,印度尼西亞政府公開呼籲希望世界各地客商幫助印尼渡過難關,副總統哈姆紮·哈茲說:“印尼擁有豐富的資源、非常美麗的風景和非常友善的人民,我希望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增進與印尼民眾的友好交往,幫助印尼渡過難關。” 據新加坡《客總會訊》1986年第一期統計:旅海外客家籍人總數約500萬人。1996年12月編纂的《廣東省誌·華僑誌》粗略統計:廣東省旅居海外客家華人、華僑總人數約300萬。據1987年統計,梅州地區華僑華人160萬,占全市總人口40%;惠陽地區華僑、華人中,半數是香港新界和祖籍寶安、東莞的客家人。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國家和地區極廣,有句諺語:海水流到處有華人,有華人處有客家人。據1994年“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公布的較為準確的數據:客家人分布國內14個省(市、區)以上,共230多個縣市,總人口共5 512.8萬人;海外五大洲81個國家和地區,人U共454. 629萬人;台灣省460萬人,香港125萬人,澳門約10萬人。全世界客家總人口為6 562萬人。
東南亞各國是目前我國經濟貿易與合作的重要夥伴,也是關係我國國家安全尤其經濟安全的重要和敏感區域,進行客商與南洋開發的曆史研究,對於加深友誼,促進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抑製錯誤的“排華”意識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增強東盟“10 +3”合作中中國的參與力度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