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客商與南洋開發(2 / 3)

(五)鄭景貴(1821-1898),廣東增城客家人,乳名嗣文,號慎之。光緒年間開發大霹靂埠(今馬來西亞霹靂州)。鄭景貴父親因參加洪秀全起義被通緝,於鹹豐年間漂洋至馬來亞謀生。而後,鄭景貴尋父去了南洋,助父經營小本生意,40多歲時鄭景貴已躋身富商行列。據《增城縣誌》人物列傳:嗣文資望至深,僑民皆倚以為重,思解其糾紛,乃親詣星嘉坡謁英吉利兵帥,乞師定亂,後洽島有方,善營礦業,英官方嘉獎嗣文功,授以“甲必丹”一職。

鄭景貴比張弼士年長20歲。剛到馬來亞,靠承包酒賭當(餉碼)起家,早年既是海山會黨首領,也是霹靂州“甲必丹”。他率領了許多客家人在霹靂州開采錫礦而成為礦業大王。1874年的《邦咯條約》的簽署,標誌英國將權力的鞭子伸人馬來半島,而鄭景貴是參與見證這儀式的其中一人。鄭景貴作為客商領袖,不僅在當地華人中享有崇高威信,而且也深得當地人民擁護和殖民者倚重。是當時馬來亞叱吒風雲的人物。他的兒子鄭大平(1876-1935)在1918年第一個獲準發行個人鈔票,是當時馬來亞的金融業的泰鬥之一。鄭大平曾任檳州中華總商會董事。鄭氏父子在當地開采錫礦、發展墾殖,強有力地推動了馬來亞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鼓勵更多的華人大舉南來墾殖,並創辦華文學校,傳播中華文化,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當年的住所已被當地政府列為保護文物。

(六)張榕軒(1851-1911),廣東梅縣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張榕軒投巨資與張弼士在爪哇日裏合股創辦墾殖公司,經營橡膠、椰子、咖啡和茶葉等,張榕軒投資數百萬荷盾,先後開辟橡膠園七八所和茶葉加工廠一處,地廣百餘裏,擁有職工數幹人。後來又與張弼士合資創辦一家日裏銀行,以調劑全埠金融,隨後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營各類商品。曆經十餘年銳意經營,不僅企業發達,且促進了棉蘭市場的繁榮,資產總額累計達數千萬荷盾,成為該埠華僑中之巨擘。張榕軒也因此逐漸成為棉蘭地區公認的華僑頭麵人物。荷蘭殖民當局以張氏兄弟辟埠有功,又操埠中金融大權,且備受廣大華僑的擁戴,為嘉獎其功,就向他們兄弟二人先後授予“雷珍蘭”、“甲必丹”之職(皆前印殖民當局之軍銜,“雷珍蘭”相當於中尉,“甲必丹”相當於上尉),張榕軒還被提任為華人瑪腰(即少校)職務。

(七)謝樞泗(1886-1972),廣東梅縣人。1904年到泰國,初在曼穀當“碌將”,24歲往泰南,在碧差武裏府鐵路局任職,繼被委任為一地段的工程總經理和巡檢官,承包幾個地段的工程,在積蓄資本後,開采錫礦,創立宜發父子有限公司。20世紀初,合艾還是一個荒涼偏僻、人煙稀少的小鎮。1913年謝氏買下了該鎮地皮建築商店、街道、道路、市場和火車站;1914年承包了南部鐵路的建築,再擴展開錫礦和橡膠種植園,建設三條以謝樞泗命名的街道(即今憲法路),還開辟修建街道和公路幹線三十四條,橫街二十四條,為開辟泰南重鎮合艾埠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奠定了合艾成為僅次於曼穀、清邁的泰國第三大城市的基礎。謝樞泗還本著“窮則自潔其身,富則兼善天下”的宗旨,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大力創辦醫院、學校、慈善救濟院、公墓和體育場等公益事業。為表彰謝氏開拓合艾的豐功偉績,1929年暹羅皇賜予“坤宜發貞那空”皇族爵位(相當於男爵).1932年獲賜三等白象勳章,平生共獲禦賜銀質和別針式勳章三十多種。謝氏於1972年逝世,泰皇禦賜聖土卜葬於合艾市謝樞泗公園,1985年9月1日,即其誕辰一百周年,合艾市議會塑造的謝樞泗銅像豎立於芝蘭納寬體育場,以表彰他的功績。合艾市政府並定9月1日為合艾市開埠紀念日。

(八)姚德勝(1859-1915),廣東平遠大柘高甸村人。7歲那年,姚德勝被送到私墊上學,然而由於家境不佳,不久便失學,在家牧牛。十多歲,隨父親到江西挑擔販運米糧,幫補家境。19歲隨水客到馬來亞芙蓉埠。先在錫礦做工,慢慢地了解和掌握了錫礦的經營脈絡。一年以後,打聽到怡保埠的錫業更為發達,前途更遠大,姚德勝就轉到怡保的一間礦場,憑著勤勞和聰明,奮發自強的姚德勝很快就得到礦主的器重,不僅工資逐步增加,而且很快就做到了管工。兩年以後,擔任工頭的姚德勝手裏已經有了一些積蓄,他開始離開礦場,在怡保埠經營豆腐饅頭的小生意。由於他頭腦靈活,善於與當地人溝通相處,很快姚德勝就開了一間雜貨店,誠信經營,童叟無欺,牛意因此蒸蒸日上,這個時期的姚德勝積累下不少原始資本。

憑著在錫礦的豐富管理經驗,姚德勝開始投資錫礦,不久就開到“錫米倉”——霹靂邦,成為當地有名的大富翁。開礦成功後,姚德勝大量收買有潛質的礦地,共計數千英畝,並且投資百萬銀元采用新式開采裝置,鋪設水管,從礦場十裏外的河流引進水力進行開采,礦場的經營規模非常宏大,同時錫礦的開采效率也大大提高。姚德勝也因此成為馬來亞的礦業首富,人稱“姚百萬”。經營礦業成功後,姚德勝開始涉足其他行業。他和當地的僑胞富商鄭貴、陸佑共同承辦霹靂州、森美蘭等邦的酒稅和典當稅,把殖民當局征稅數額,通過承包,固定在一定限度內,使其不能無限製地隨意增加,曆時十餘年。從而在稅務方麵保護了僑胞和當地人的利益。此時,姚德勝管理幾十個機構,指揮數幹名員工,充分展現了他的商業管理能力。

1892年6月1日,怡保發生了一場火災,當地休羅街的店鋪焚毀過半。1904年的時候,英殖民當局請姚德勝出資建設新市。姚德勝不僅重建了休羅街,並且在近打河對岸重新打造了一條一公裏長,一式兩層、兩百一十六間的新街道,這條街道在1906年破土動工,於1908年竣工,被當地人稱為“錫誠之春”(又名富豪之城)。被怡保議會命名為“姚德勝街”。現在的姚德勝街,已經成為怡保一條著名的美食街。 姚德勝還提議並出資修建一個新市場和劇院。市場占地2萬6 000平方尺,是兩層的八角形建築(八角樓),這個市場被怡保當局命名為“姚德勝公市”,在當時非常繁榮,是怡保的著名地標;劇院被命名為姚德勝劇院(即後來的京都戲院)。上世紀90年代,“姚德勝公市”由於年代久遠而被列為危樓。怡保民眾非常惋惜,近期霹靂州的議員提議重修“姚德勝公市”,恢複其往日的風光及繁榮。

姚德勝為怡保市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怡保議會除了以他的名字命名新市和公市外,還在市場中心為他鑄像立碑,供後人敬仰。英皇特別賜予他“和平爵士”的稱號,以表彰他開發怡保的貢獻。馬來亞國王也以19響禮炮的最高禮儀迎見了他。

(九)胡子春(1860-1921),又名國廉,福建永定人,13歲隨鄉人到馬來西亞謀生。先在霹靂當商店學徒,10年裏稍有積蓄後,便在督亞冷買了一片礦山經營錫業,由於引進歐洲新技術,獲利甚豐,隨著業務的興旺發達,最後擁有礦業機構30餘處,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錫礦企業家,人稱“錫礦大王”,此外,胡子春還開辟了數幹英畝的橡膠園和規模巨大的丁香豆蔻種植園“春園”。因為他對開發馬來亞貢獻巨大,影響深遠,當時英國駐南洋參政人臣特封他為“太平局紳”;英王還封他為礦務大臣。他在檳城創辦中華女學,開南洋華僑女子教育和男女同校之先河。胡子春還非常熱心華僑公益事業。他創立“振武善社”,以宣傳和免費供應戒煙藥水,大力推動禁鴉片煙毒。同時他資助慈善事業,周濟同胞,被稱為“南洋的孟嚐君”。由於他的聲望高,曾連任霹靂州民政院議員和參事局參事10餘年,負責華僑各社團許多重要職務。

(十)蘇亞昌(蘇亞鬆、蘇拿督公)(? -1865),廣東惠州客家人,是北馬義興會黨領袖,於1865年前,已經帶領惠州邑同鄉到拉律(太平)開發,由於獲得拉律大臣依不拉欣的同意,開發超過十六處礦場。1865年6月.在第二次拉律戰爭中遭殺害。蘇亞昌遇難後,從霹靂馬登到北馬各處的華人社區,都出現了紀念他的香火祭祀。最後在華人社群間也延伸了一係列反外族勢力、反壓迫的“拿督蘇鬆”神話,在馬來社會裏也出現J,不少Panglima Ah Chong傳奇的傳說與舞劇,以紀念這位英雄人物。

有關蘇亞昌的傳說在當地有許多版本,根據史書記載,大致情況應該是這樣的:19世紀中葉拉律(太平)發現“錫米”後,華人蜂擁而至。吉輦包,歸屬海山幫(增城客家人)擁有,首領是鄭景貴;至於吉輦(甘文丁),則為義興黨(惠州客家人)的地盤,首領So Ah Chiang亦是惠州客家人,在1865年6月爆發的第二次拉律暴亂時,馬來酋長雅·依不拉欣投向勢力雄厚的海山黨,殺害了他,並把義興幫驅逐出拉律。

蘇亞昌英勇就義獲得了馬來亞華人社會的尊崇,馬來同胞尊為“Panglima Ah Chong”,而華人則在峇登二關建立“蘇籃卓(拿督)廟”祀奉他,廟中神位寫著“蘇籃卓公”。廟宇原本簡陋,直到1982年,方建起美觀的廟堂。他升格為神後,據說非常靈驗,深受沿海一帶居民崇尚。在霹靂沿海的烏絨峇登、班台、大直弄等地,都有其分香小廟。“籃卓”(規範譯為拿督)即馬來語Datuk的音譯,意為“聖地之靈”(Datuk Keramat),有些類似中國的土地神。太平市政府為了紀念英勇的蘇鬆,而把市內第七橫街命名為“亞鬆英雄路”(Jalan PAnglima Ah Chong)。是人也是神的亞鬆,是太平市所有以人物為街道命名中,最富傳奇性的—位。

(十一)戴春榮(1848-1919),廣東大埔人,1872年來到檳榔嶼。為了糊口,他曾當過估俚,做過小販,也曾失業投靠同鄉,最後竟是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潦倒得在路邊替人算命寫信維生。據說,他從受一名藥材店主人的知遇之恩開始,到接管了藥材店主人頂讓給他的一門虧蝕生意時,遇到了人生的大轉機,從此平步青雲,一步一步地踏上了致富之階,後因經營藥行致富,並從事酒類等業務,是20世紀此地擁有最大城市產業的個人。檳城一條路以他命名,路名是以“戴喜雲路”命名;其餘學校、寺廟、醫院,包括英皇愛德華紀念醫院、玻羅池骨療養院、檳城大英義學、中華學校、時中學校、極樂寺、南華醫院,到處都留下了他作為其中~名主要發起人或貢獻者的名字,銘刻在碑石上。他是一個相當謹慎、深謀遠慮又真正熱心社會的人。他在1919年去世前的遺囑規定了到自己的第三代也不能分家,以避免“華人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同時,他還規定了遺產的收入必須有20巴仙用作慈善教育。把一部分的財產、店業的收入全劃為專供慈善和教育用途,主動開了南洋富人以遺產設立基金的先聲。以後中國駐檳榔嶼的兩位總領事戴芷汀、戴淑原都是戴春榮的兒子。

(十二)戴春桃(? -1922),又名戴春華,廣東惠州客家人。因其具有華人學者的風度,通曉馬來文和英文,不僅入鄉隨俗,且能以馬來人的傳統習慣與巫人共同生活,深受吉打到檳城的馬來人的愛戴,因此,當時馬來人與華人如有糾紛,都找他出來調解。後任吉打“甲必丹”。

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幫派與會黨分立的時代,維持了安定和好的局麵。因為他維持地方上的安定,忠於蘇丹,所以獲得蘇丹封賜“DATO BIJAYA SETIA”勳銜,並賜他一把馬來基利斯劍,後來他亦獲得泰皇賜劍。

戴春桃在1919年聯合當時的馬來領袖姆力捐獻一塊地皮,供亞羅士打華社作為神廟與辦學用。這問神廟和華校,就是今天的“廣福宮”和早期新邦瓜拉的平民華小。

戴春桃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每逢參加官方慶典時,他必穿起清朝袍服,戴起花翎,他的隨從都要穿清朝袍服。戴春桃因對當地社會的忠誠服務的事跡,被當地人民永遠紀念。

(十三)徐錦榮(? -1950).廣東蕉嶺縣人。其父是合艾早期開發者徐玉山。少年南渡來泰,初經營小生意,後代理亞細亞油業,複代理南洋煙草公司煙草,業務蒸蒸日上而成巨賈,其經營地皮,購地甚多,幾乎占合艾埠之-.半。徐氏平生熱心公益,先後獻地給合艾新舊校址、國光中學、中華商會(即中山紀念堂)、合艾國美療養院、中華義山、合艾客屬分會後樓及合艾各神廟等,獻地廣闊,價值連城,對合艾僑社及社會作出了特殊貢獻,深得埠眾各界人士敬仰。1986年元月,合艾國光中學新校舍落成揭幕;為紀念徐氏功績而豎立徐錦榮公伉儷紀念銅像,供人們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