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試析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文化意義(2 / 3)

中國古代和諧思想主要保存在文獻之中,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並不等於說除了紙質的文本,就不可能見到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事實上,古代流傳的有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直接或間接見到和諧思想。如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傑作。都江堰的修築,把治理洪水、灌溉一並完成,實為和諧思想的完美體現。

二、文化視野的分析

為什麼中華民族會產生豐富的和諧思想?

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習慣於係統思維方法的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是係統方法,這在中國醫學、建築等領域都表現突出,得到學術界的共識。在先民看來,隻有不是孤立地看問題,而是全麵地、辯證地看問題,才可能注意到問題中的矛盾性、失衡性,危機性。正因為注意到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先民才可能提出和諧的思想。兩千多年前的《周易·係辭》就已提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尚書·堯典》記載四千年前的羲仲、羲叔、和叔、和仲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察天象和環境,以防止片麵性。

為什麼中華民族習慣於係統思維方法?

這主要是因為中華民族是以農耕為主體的民族。從事農業的民族,為了確保農業豐收,一定要關注天文、地理、物候等諸多影響農業收成的因素,人們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不願意因為對任何一種因素的疏忽而耽誤了農業。久而久之,先民係統看問題的習慣就形成了。中國人認為世界由對立的、矛盾的內容構成,這種對立是統一的,矛盾是和諧的。五行學說認為五行相克相生,無序而有序。萬物都是在平衡與不平衡中趨於和諧。內外、有無、上下、理氣、遭器、知行、體用,無不具有和諧性。《周易·係辭》說大自然在陰陽矛盾中達到最完美的和諧:“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和諧性不僅意味著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還包含了合二為一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的魏晉玄學家、隋唐佛家、宋明理家都樂於大談“體用不二”,意思在說明體與用、理與象、有與無都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不可分割。朱熹就說過:“理為體,象為用,而象中有理,是無間也。”

如何實現和諧?

這是全方位的、長期的任務,最重要的是執政者為人表率。《周易·文言》從哲理角度強調聖賢明君與天地萬物的完美統一,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所謂“台德”、“合明”、“合序”,就是和諧。執政者隻有遵循天地之道,才能稱得上是“大人”。孔子主張為政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孔了語:“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達到和諧的方法,就是寬猛相濟。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讚譽黃帝:“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娥。”明代王守仁寫有《大學問》,所謂大學,即大人之學。所謂大人,即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人。大人之所以為大人,“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大人無自私的貪欲,大人尊重萬物的自然特性。大人明德,“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