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試析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文化意義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保持現代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國領導人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尋求曆史的根源,發掘古代的和諧思想,以期對現實提供有益的啟示。一、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和諧思想
我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和諧思想。查閱古代文獻,有關和諧的論述俯拾皆是。
和、諧,起初是兩個詞。和,本義是人的和睦。《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楚國大臣申叔時提出“上下和睦”。《說文》記載:“和,相應也。”和即應和。諧,本義是協調。《尚書·堯典》有“八音克諧”。《尚書·堯典》有“克諧以孝”。意為通過孝達到家族的和洽協調。
與和諧相關的詞,有和睦、中和、和台、和敬、和平、和氣等。
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和”、“諧”二字的情況,在先秦文獻中已經出現。《周禮·天官·塚宰》記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到了漢代,“和諧”已經連成一個詞條。《後漢書·仲長統傳》記載:“夫任一人則政專,任數人則相倚。政專則和諧,相倚則違戾。”意為政務由一個人決斷,就可以達到同一的效果。這個認識有當時的局限性,與後世對和諧的廣義認識有差距。
所謂和諧,其內涵是相當豐富的,一言難盡。大抵說來是講諸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凡能相互認同、默契共存、良性互動,即為和諧。餘育德先生曾經撰文說:《周易》論“和”有13處、五種含義,一是會和、衝和,二是和諧、統一,三是和悅、平和,四是相應、應和,五是和順、和暢。
和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本書的四大部分之首,我們會分別作介紹。
和諧是目標。人類社會一直在追求由不和諧到和諧的目標。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地區之間的和諧、供需的和諧,各種差距與矛盾構成了不和諧,人類在解決不和諧的過程中前進。
和諧是力量,是製勝的法寶。隻有達到和諧,堅持和諧,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尚書·成有一德》:“其難其慎,惟和惟一。”這說的是在選拔人才時,有難度,要謹慎,隻能選用和諧專一的人才。
文獻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主要奠定於先秦時期,幾乎每一部先秦古籍中都可以找到有關和諧的思想。本書采用的先秦文獻有《尚書》、《周易》、《詩經》、《老子》、《莊子》、《論語》、《盂子》、《管子》、《商子》、《孫子》、《苟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閣禮》、《禮記》。在這些先秦古籍中,有的和諧思想豐富一些,有的要少一些。如《韓非子》是一部法家經典,是講法、術、勢的書,其中很少論述和諧。《詩經》、《楚辭》是文學作品,其中隻有間接的和諧資料。此外,《孫子兵法》等書講和諧的也不多。
在儒家經典中,論述和諧的資料最多。這是由於儒家的政治主張所決定的。儒家重視倫理,倫理學說離不開仁義禮智信忠孝這些範疇,這些範疇都與和諧有關。所以,我們翻檢《周易》、《論語》、《孟子》、《苟子》,能輕易發現有關和諧的資料,並且已經出現了各種含義。不過,儒家的和諧思想偏重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的心靈,對自然論述得要少一些。道家思想側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並且有一定的深度和抽象性。如《老子》、《莊子》。
漢代以降的古代典籍,仍然有和諧思想,如《春秋繁露》、《貞觀政要》、《朱子全書》,但由於精力有限、本書的篇幅有限,我們來不及細細地梳理。事實上,每個朝代的和諧資料都可以編成厚厚的一大本,而這個工作是不難完成的。但是,要把其中深邃的思想提升出來,就不那麼容易了。這需要學者做專門、細致的工作。